八下重点课文模拟讲课稿

发布时间:2019-01-10 14:51: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藤野先生》

板书课题

一、激趣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一些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捡点慢慢品味,就是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齐读:)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 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1分)

1.速读感知 出示:请带着问题快速浏览:

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学情预估]:第37自然段。

学生活动:齐读倒数第二段。

过渡:写人离不开事件,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来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学情预估]:添改讲义 改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2.品读镜头

出示: 品读6——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 “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质。

出示:动画,同步解说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影集”,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师示范:我的镜头品读是(动画)镜头:添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过渡引导:这是一处细节描写。)

(出示)鲁迅致藤野:先生,您批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镜头,制作一本“影集”。师巡回。

全班交流:[学情预设]:生活俭朴、关爱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求实、循循善诱、正直热忱……

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小结过渡:我们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的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但

3.悟读探究(13分)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探讨,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一组讨论1——5段,一组讨论24——31段。

[学情预估]

1——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作这里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24——31段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小结:以上内容,实则上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出示:

对联: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四、朝花夕拾之二 经典再续:师生重逢

出示: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活动。

(配乐)先生:

周树人

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推荐书目和网站:

林贤治《人间鲁迅》

王丙乾《鲁迅的生命哲学》

《我的母亲》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同学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和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身的独特体验

1.让同学提出自身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考虑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一起研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示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示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小朋友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身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同学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身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同学比较充沛地了解胡适的生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同学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加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雪》

【情境导入】

屏幕显示课件——飘雪的画面

(教师导语)下雪了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偌地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这是赵老师的雪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或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散文诗《雪》

【听读文章】

教师朗读文章:(配乐《初雪》)

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用笔标注出生僻词语,初步感知文章

【学生自读】

请同学们坐好,端好书本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的启发,自由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读完思考:(课件显示)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独具特色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

教师板书: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

升腾旋转北方的雪

【品读妙笔】

教师过渡语:是的,作者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俨然舒展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那份秀美而喜悦,为那份苍劲而震撼请同学们品读文章,任选两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屏幕显示)

设计思路:

1.将朗读指导和品味语言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品出味道

2.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

——课堂预设:

1)“他们嗡嗡地闹着”对“闹”字的体会——

古人曾有云: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出“闹”字所营造出的情景

2)“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换字,把“撒”改为“飘”好不好?体会两个字在表达上的不同:

②读出这句话的气势(注意引导学生重读并体会“但是”“永远”“绝不”“撒”的意味)

③齐读全段

3)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①“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呵”手的情景

②“紫芽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

参考:芽姜写出了孩子小手的嫩,小,而紫写出了天气的冷,把手冻得红里发紫,而这其中充满了玩雪的乐趣

教师点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才能能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同样,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能象作者一样写出生动的文字

4)作者最喜欢那个地方的雪景呢?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作者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南方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是美好的回忆,是童年的乐趣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刚强与抗争的品格,就和作者一样,用于纷争,不折不挠地追求

【质疑提升】

教师过渡:

鲁迅的语言,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觉得愈品愈有味道同学们将不能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确实不能解决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大多是与主旨有关的抒情句,小组反馈问题,先由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理解,点到为止)

预设:

——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设计层次:

1.学生默读句子三遍,然后圈出关键词语——“孤独”“死掉”“精魂”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三个词语的内涵:(注意联系前文)

孤独——北方的雪,没有花朵的映衬,没有蜜蜂的陪伴北方降雪的时候,是一片肃杀,万籁俱寂,唯有那雪花是唯一的舞者

死掉——北方的雨死掉就成了坚硬的冰冷的灿烂的雪花

精魂——北方的雨死掉了,但是他的坚硬与刚强升华为雪的精魂

3.教师出示时代背景,学生思考问题:作者写这一部分仅仅是为了描绘北方的雪景吗?

参考:作者写北方的雪,更是写自己

(屏幕显示)材料链接: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

——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教师归纳,引导,提升

过渡语:

如果哪天我看到了那沐浴在暖阳下的大阿罗汉,看到那随风飞扬的雪花,我们会感到有似曾相识的亲切啊,这就是鲁迅的雪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动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感受那雪的精魂

——学生最后齐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

【回味结束】

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的身边也飘落了片片雪花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天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一样,用包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下课)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

《海燕》

一、整体感知,走近海燕。

1、导入

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渐行渐远,但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2、假如提供3种背景音乐——欢快的、优伤的、激昂的,选择最适合本文的。

3、在背景音乐中,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探究海燕

1、感受环境

①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

②通过声音再现这一环境。齐读。

③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2、认识海燕

①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

②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揣摩“高傲”,思考海燕为什么会高傲以解读其他海鸟

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

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

通过阅读来表现这种情感,

③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

④选其中的一节,自由读出这种情感。展示。交流。

⑤把自己想像成海燕,齐读直接写海燕的内容。

3、由文及人

①你是海燕,你会对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

②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

4、再次深化

教师在音乐声中背诵

(三)融入自我,感悟海燕

你认为海燕应该献(送)给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海燕精神吗?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就有这样的海燕吗?)

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的海燕!

小结:

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

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

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

布置作业:

1 背诵《海燕》

2 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作者高尔基及其《海燕》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

课堂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

《敬畏自然》

一、走进课堂

请大家欣赏一幅获得2008年度公益广告国际大奖的宣传画。并猜猜宣传画的空白处会配上哪些文字?(图片略)

、走进文本

n 什么是“自然”,什么叫“敬畏”?

n 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n 自然是万事万物的统称。敬畏是既敬重又畏惧之意。

n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解构文本 画出文章结构图,理清写作思路。结构图(略)

、品味文本 好文章是一杯香茗,值得好好品味。

请自找一句喜欢的话,与同学一起分享。

请品味以下既形象,又富有哲理的语句。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赏析:这句话使用了反问与比喻的修辞,既加强了语气,发人深省,又生动形象说明了人类破坏自然其实就是自取灭亡的道理。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赏析: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智慧不过是自然智慧的一个杰作,我们依然是自然之子这个道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宇宙视为人类的弟兄,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万物都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我们必须与他们和谐相处的道理。

、精读文本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明确: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明确:苍蝇蚊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明确: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2、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我们人类的智慧却不能。

七、走出文本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写一句宣传标语。

示例:保护碧水蓝天,营造绿色家园。 处处鸟语花香,生活充满阳光。

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

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八、能力提高 精英辩论 舌战群雄

正方:我们是“自然之子”。

反方:我们是“自然之主”。

正方:我们是“自然之子”。

自然无语,孕育万物。自然有万子,我们只是其中一子。高山无语,诠释“稳健”;苍天无语,诠释“高远”;大海无语,诠释“博大”。当我们站在高山,仰望苍天,俯瞰大海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叹呢?

所以承认我们是“自然之子”,不是自卑,而是谦卑;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不是无奈,而是明智。只有人类勇敢地承认我们是“自然之子”,我们才能细心地呵护我们的“自然之母”,和谐地与自然万物相处,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弟兄。

反方:我们是“自然之主”。

我们说我们是“自然之主”,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像一位骄横粗暴的暴君,任意屠杀无辜。我们既然是自然的主人,就应该好好地爱护自然,就像爸爸是一家之主,他会好好地爱护家人。

任何一个“主人”都是从“孩子”子成长而来的。我们说我们是“自然之主”,并不否认我们是自然母亲的一个爱子。而是说自然之母会生老病死,我们作为自然之主,应该好好地照顾自然之母,让自然之母万寿无疆。

我们说我们“自然之主”,更多是说我们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自然之主”,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

九、作业布置 适当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必要手段

1、睡前回顾本节课讲述的重要知识点。2、将你刚才的发言内容整理成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十、结束语 画蛇添足?画龙点睛?

柳宗元曾经写了一首绝句让我印象深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原本表达了诗人在改革失败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苦凄凉的心境。但在今天学习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后,我对这首诗却有了新的解读:我觉得不仅是伟大诗人,更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在预言:人类的将来或许有一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到时候我们人类将会变成“孤舟蓑笠翁”,孤苦伶仃地一个人在“独钓寒江雪”。但愿他的预言永远只是一个危言耸听的“预言”,而不会成为我们人类的一个悲痛欲绝的“绝句”!

《喂 出来》

一、 想像导入

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他把秘密放进了树洞,轻松地走了……”

二、情节梳理

结合预习,根据故事发展过程,为三幅漫画理出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画的内容。

三、品读探究:“洞”察

1】在洞刚出现时候,有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都有怎样的表现?——荒唐

2】这些人的表现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利欲熏心

3】在填洞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或人们把“洞”当成了什么?为什么?

“洞”=

4】从填洞的相关部门、相关地人以及他们所扔的东西所涉及范围来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材料呈现]: 相关部门和人 —— —— 填洞的东西

[小结] 填洞之人——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社会的代表和缩影

填洞之物——林林种种——社会的角角落落

四、想象拓展

洞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成了可怕的焚尸炉,成了阴暗的保险柜。尽管天空变得瓦蓝瓦蓝,尽管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竖了起来,但面对这样近乎荒唐的人们,这个世界接下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个任劳任怨的洞最终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1】给3分钟时间,搭乘想象的翅膀,续写与小说具有连贯性的结尾。

写完后,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要求每组推荐出一个最能代表你们组深度和水平的最佳结尾。由写作者朗读,其他组员评点。

2】小说原结尾呈现。

闭上眼睛想像:接下来这个“洞”会发生什么?

3】这个结尾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出人意料,让人不寒而栗。那么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会“出来”的“洞”?

[材料补充]:孔庆东:《口号万岁之快餐中的精品》

4】情节深化:你能否给第四幅图画用一个精妙的字来概括呢?——“漏”洞

[教师总结]

“进去”的东西全都“出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可怕的“漏”洞!一个我们内心的“漏洞”、社会的“漏洞”!

这个洞不只是作者的想像,而更是我们的现实。事实上,这个没有保险的“洞”一直存在我们社会的每一角落:犯罪率不断升高、机密文件堆积如山、流浪汉的尸体越来越多、婚外情日渐蔓延……这些都是现代文明和人性、精神的垃圾。

星新一正是通过这个“洞”表达了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他带着对人性的理解,幻想着他的未来,幻想着我们的未来。然而,人类的欲望带来了欲望的满足,而满足的结果,却是毁灭。

我们不希望当星新一对着地面上那无底洞大叫“喂——出来”的时候,无数的垃圾从我们身上倾泻而出,又从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又落回我的身上。

这已经不是科幻了,是寓言,也是预言!

《云南的歌会》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对歌》。

2、(询问)今天,沈从文先生将作为向导,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领略云南特色的民族风情。(板书——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1、“歌会”是什么意思呢?

2、从题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呢,

3、我们学这篇文章,就要学懂:(展示课标)

1、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感悟、品味文章精彩语段及精彩语言。

为了能够弄懂这些知识,在此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展示问题)

1、谁在唱歌?

2、她们在哪里唱歌?又是怎么唱歌?

3、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

三、深入探讨

解答第一个问题:谁在唱歌

1、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具体是哪些人在唱歌,在第几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2、作者为仅写了人在唱歌,也写了鸟在唱歌,那么,沈从文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请学生们静静地默读,看看哪些地方有意思,在课文里标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有意思,有意思在哪里)

学生找有意思的地方并读出来,师生共同探讨。

解答第二个问题:她们在哪里唱歌?又是怎么唱歌?

1、我们知道了,云南的歌会非常有意思,那么他们都是在哪里唱歌的呢?又是如何唱歌的呢?

板书: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山寨传歌

2、根据这三层意思,大家试着给课文分段,

山野对歌(1——3

山路漫歌(4

山寨传歌(5

(一)、学习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1、在山野中,他们都唱什么歌,唱歌的内容方式是什么呢?

2、赏析:“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为了说明这么问题,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4、在这一句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什么?

5、像那位年轻的妇女这样的人多不多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6、这些描写写出了云南女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小结:这一性格特征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写出了云南年轻女人的勤劳,开朗,活泼,豪爽,大方的性格。所以她们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的秋千也打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是写山野对歌,主要是突出了写人,(板书——人物),也就是说,主要是写什么样的人在唱歌。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这么会唱歌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1、什么叫做“漫歌”?

2、谁在山路中漫歌呢?

3、赶马的女孩为什么会在这山中漫歌呢?

板书:环境

4、赶马的女孩唱歌好听吗?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小结:只有这样的自然环境里,都充满了一种淳朴本色美。所以作者欲要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只有这样优美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优美的歌声。因此,云南的歌会之所以这么有意思,云南的女孩之所以这么会唱歌,都是有原因的,沈从文先生也说过样的一句话(展示:)

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所以作者写“山路漫歌”,其实就是为了突出云南这一地域的优美环境,是这优美的环境造就了云南女孩的开朗,活泼,豪爽,大方的性格,也造就了这优美的歌声。

学习第三部分:山寨传歌

1、云南的歌会这么有意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

2、“金满斗会“是怎么回事。

作者这么写是为了突出“金满斗会“场面盛况空前(板书:——场面)。

3、来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4、沈从文不厌其烦地说出这些人的职业,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什么感情?

总结:作者通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个部分来描写云南的歌会,写山野对歌,是为了突出什么样的人在唱歌,写山路漫歌和山寨传歌,是为了讲明之这些人为什么会唱歌,一是这优美的环境造就了这优美的歌声,二是靠老一辈们的传歌,全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和浓厚的地域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人民的赞叹与喜爱,也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我们都是少数民族,我们也都是住在山里,我们也有我们的山歌,我们也有我们的歌会,那我们是否也认真地观察和体会自己的生活呢,是否也能从生活当中寻找到美的因素呢?

请你就“三月三”活动(“嬉水节”活动)时的人物、场景或者活动内容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五、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人物

山路漫歌——环境

山寨传歌——场面

《端午的鸭蛋》

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

咂摸 拧成小绳 用酒和 苋菜 络子 大襟 车胤 囊萤映雪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板书)

四、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㈠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PPT呈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二、三段,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文中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鸭蛋,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探讨)

提示:①用句式说话要注意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②为高邮鸭蛋广告词时可以借鉴已知广告,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2.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PPT呈现)请同学们阅读4—6段,可采用这个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 (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快乐、幸福、美好、充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玩鸭蛋、蛋壳装萤等

㈡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PPT呈现)下面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超越事实的评价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2.如果同学们体会完了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它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探究——①口语色彩浓厚,用方言表现地方特色;②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

3.这篇课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⑴共写了7种风俗:先写了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等(PPT呈现,展示风俗图片)⑵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㈢评说“鸭蛋”,质疑探究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风格独特的美文,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呢?(PPT呈现)请大家先简单交流一下,发言时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结构,如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是很自然的联想,很随意自由,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种,还是另有看法?②可探究文章细节,如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他自己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③也可探究文章语言,如作者说“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咸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认为作者这些说法符合实际吗?对这些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五、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且这二者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的,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教师结合板书画出鸭蛋图形)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马说》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史上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想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既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格……千里马的内涵太丰富了。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势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扩大阅读:(课下)阅读韩愈的《龙说》、岳飞的《良马对》附:《良马对》

帝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已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

鉴赏提示:从中可见,未满足其高要求的千里马,是一匹病马,连日行百里的常马也不如!岳飞以和宋高宗关于良马的一段对话,来分辨贤才与庸才的差别,除了阐明贤才自爱自重的道理,还隐约有讽谏高宗贤才应任用之意。

(宋高宗遂封岳飞为太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4fa05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c.html

《八下重点课文模拟讲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