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确立法治化管理理念的社会背景及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14-06-15 07:48: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校确立法治化管理理念的社会背景及实践路径
作者:孙平生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7

        体制基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管理体制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辐射到社会管理的诸多领域,这一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管理的影响同样是非常深刻的。首先,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我国高校以及教师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不再是政府的附属单位,而是与机关法人并列的事业单位法人,取得了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同时,高校教师彻底摆脱了国家干部的身份,成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淡化,更多地体现了私法自治的色彩,尤其是高校与中小学的义务教育相比,学术权力、学术自由、科学研究等成为高校与科研机构显著而独有的追求。其次,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国家为核心的人事关系,二者之间建立的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合同,尤其是随着聘任制的常规化,高校与教师之间更近似一种劳动合同关系。最后,随着教育消费观念的兴起,高校与学生及家长之间形成了以教育为核心内容来划分各自权利义务的消费合同,高校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作为消费者支付学费,二者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对价。

        文化动因:价值多元与知识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高校管理理念亦属文化范畴。随着管理体制的转型,多元价值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追求个性自由、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在解构与建构中不拘一格等。这些新型的文化表征和形式,首先,对传统的价值标准造成了较强的冲击,原有的价值标准体系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追求一个普适的、所谓主流的评判标准。与之相反,一方面,审美观不再整齐划一,追求时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人们更多地注重自我切身感受,强调人的价值而不再惟权力是从。其次,多元价值的交合,道德的约束力逐步削弱。在某些层面上,公序良俗等道德规范被自由等现代价值所掩饰或取代,人们行为的边界无法以善意、美德等这些道德词汇去界定,在管理层面上则表现为动机与效果的张力。最后,就高校管理而言,随着标准多元和道德弱化,以什么标准以及如何平衡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程度问题,即如何做到管理控制与放任自流的平衡。显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严格控制已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但与自由价值相适应的放任自流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如学校伤害事故、学生逃课等,最终可能演化为管理层面的纠纷。二是意志力向位问题,即针对管理权的单方干预与合作性的双向沟通的适用场合、空间等。当前,管理权单方干预的空间渐渐缩小,而代之以管理合作理念,要求充分体现管理中的沟通理性,然而一味地夸大后者,则可能产生管理效率、管理秩序等辐射面更广的新问题。三是管理效力问题,即哪些事项属于高校自主管理的范畴,一经作出即具有终局效力,哪些需要赋予被管理者申诉或诉讼等救济权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4c5b70dd36a32d72758140.html

《高校确立法治化管理理念的社会背景及实践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