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热点

发布时间:2015-05-22 21:16: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热点:社会转型

热点背景 目前对社会转型的三种理解:

(1)指体制的变动,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指社会结构的变动,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一、 知识链接

中国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5-公元前 3 世纪)

(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具体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由学在官府学在民间,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3)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4)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5)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

2.明末清初(1718 世纪)

(1)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2)具体表现

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④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⑤外交: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

(4)同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

(5)相关主题: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明清商业状况、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

二、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 世纪中期)

(1)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②经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近代企业兴起,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3)转型原因:西方列强侵略。

(4)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关主题: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经济解体、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变迁等。

2.甲午中日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3)转型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4)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5)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社会习俗巨变等。

三、中国现代社会转型

1.过渡时期(19491956 )

(1)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 1954 年宪法。

②经济: 1953 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 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3)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4)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5)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等。

2.改革开放时期:(1978 年以来)

(1)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②经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③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⑤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等文明生活方式。

(3)转型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同时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相关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

世界史部分

一、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 世纪)

1.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2.具体表现

(1)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2)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4)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等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18 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转型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相关主题:西欧崛起、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拓展等。

二、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8 世纪-19 世纪中后期)

1.总体特征: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具体表现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2)经济: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自由资本主义盛行。

(3)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4)科技文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5)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

(6)国际关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转型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

4.相关主题: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总体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具体表现

(1)政治: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

3.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4.相关主题:一战爆发的背景、人类行为方式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

四、二战后的世界格局(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1.总体特征: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形成。

2.具体表现

(1)政治: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以冷战的方式全面对抗,争夺世界霸权,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经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现代主义流派盛行。

(4)国际关系上:两大阵营冷战,美苏争霸,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

3.转型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4.相关主题:战后世界市场割裂、多极化趋势出现等。

五、当今的世界(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1.总体特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

2.具体表现

(1)政治: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趋势;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并存。

(2)经济: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经济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3)科技文化上:全球互联网发展。

3.转型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4.相关主题:欧盟出现、世贸形成、反全球化等。

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热点演练

1.(2015·四川雅安三模·4)鲁迅在谈到明清小说时指出:“小说的两大主流之一是讲世情。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据此可知,鲁迅认为明清小说(  )

①具有世俗性 ②体现了时代特征

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④描绘了人情世界的精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15·江苏)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

A.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3(2015·浙江)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上文中“现代工业时代”发生时间和基本的动因分别是(  )

A15世纪末期 新航路开辟                      B18世纪中期 市场需求

C19世纪中期 科学的突破                      D20世纪中期 跨国公司

4(2015·天津)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 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15·天津)(18)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3)

材料二 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3)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属于典型的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变化的角度归纳其转型的表现(4)

材料三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

(4)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转型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8)

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 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 19 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

(4)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5)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社会转型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小说的两大主流之一是讲世情”体现了明清小说具有世俗性,故①正确;“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体现了人情世故,也反映了明清时期衰落的时代特征,故②④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市民阶层的兴起,故③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启蒙运动科技基础是自然科学发展,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是偏离,故C项错误;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与“工业时代”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现代工业时代”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市场需求”是动因,故B项正确;“19世纪中期 科学的突破”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故C项错误;“20世纪中期 跨国公司”指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说明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故①正确;电车传入后人们对电车存在种种偏见,显示了旧思想观念的浓厚,故②正确;由传统的交通工具到电车的出现提现了交通运输领域的近代化,故③正确;此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冲突,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1)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金融革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或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3)

(2)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3)

(3)表现:经济上,手工劳动变为机器生产(或工业革命 )

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4)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2)

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2)

6【答案】

(1) 共同因素: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②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③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2)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意义:前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

(3)思想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主义。

(4)机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

②评价:相对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实现了社会稳定;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5)看法:①黄金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

矛盾凸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临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04b4976f61fb7360a4c650a.html

《社会转型热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