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登幽州台歌》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7-24 22:1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并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请生根据注释翻译文章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情此景,感慨万千。

五、再次诵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人生的孤独感。

七、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d47dc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7.html

《初中语文七年级《登幽州台歌》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