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后的浅薄之叹息

发布时间:2023-03-14 14:58: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书后的浅薄之叹息
昨天一发颠,一天读了3.5本书。
图书馆借的书,迟迟没有理会他们,也实在是问心有愧,所以昨天早上一起来先是读了一下仓央嘉措的诗,纳兰和双卿的词,然后读第一本书《杜伊诺哀歌》里面包括了整首《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以及勒塞和瓜尔迪尼的解读。两部诗集我都一字一句的读过去了,但是,我……读不懂,其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现代派的作品一般都是这样,而且又是经过翻译,之前发奋去读艾略特的《荒原》,不过几页,就匆匆败下阵来。
但是,始终觉得里尔克更和我的胃口吧,虽然我并不知道整首诗的意义,然我无法说出他好在哪里,但是,总是对他诗中的的语句念念不忘,总觉得读起来有一种淡然安静超脱的美感,好吧,我的水平只能读翻译过来的,谁知道这种美感来自何方呢,也许来自于冯至也说不定。
所以,我只是一个浅薄的人,只不过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知道的东西越多,越知道自己不知道。总是不断地去接触新的知识,遗忘旧的知识,却从不曾探究知识背后的意义,不曾长久的在一件东西上倾尽全力,自以为知道就够了,但是其实不够的,远远不够的,就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又怎么样,你永远只是知,不是你的东西,它就永远不是你的。
我的浅薄来自于我常常沉醉于表面的美丽,喜欢遣词造句的优雅独特,谁管它到底写了什么,只管它写得好不好,明明两句话一样的意思,偏偏不同的说法让我的喜恶就天差地别。
我最喜欢的词源自小晏和少游,最喜欢的诗句竟然源自诗鬼李贺,喜欢诗词中色泽鲜然的句子,喜欢一口一咀嚼,一口一悲伤,一口一无奈,一口一叹息。
我不知道我到底喜欢里尔克的什么,第一次读里尔克的诗,是那首《沉重的时刻》,荣登我们的高中教材的那首诗歌,我并无特别的感受,只是很奇怪,很震惊,这样也是一首诗吗,诗原来可以这样写吗?再次在高中教材读到他的《豹》就喜欢,在于教材中其他诗歌对比之后,我得出结论,我更喜欢这一首,相对于
普希金的《致大海》,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教材中还有的诗,请原谅我早已经忘记……)
最喜欢他的《秋日》,昨天早上读过第一本书之后,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诗句:
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两篇长长的解读,第一篇看的认真,第二篇几乎没有细看。
人真的是什么功力读什么书。有的书,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会像是看天书,明明字你都认识,但是这些字偏偏就是不认识你。而有的书你要看出味道,就一定要有相关的人生体验,否则,就会味同嚼蜡。
所以看外国名著,尤其年代越久,就越是艰难。就算你知道所有词语的出处,就算你明白圣经里面的所有典故,就算你对外国历史了如指掌,但是,有些书中的世界在你这里仍然如无根之浮萍。尤其是现实主义的伟大巨作,比如某某名著深刻的反应了某某世纪某某国家的广阔的社会画卷,得了吧,那关我何事,那个世界再黑暗,又岂能让我感同身受?
我关注的,通常是狗血的情节,比如玛格丽特为了情人自我牺牲还惨遭误会,比如简爱以对抗收获爱情(难道不觉得这个情节就像时下最恶俗的狗血言情剧,某平凡女生入贵族学院,因为不对某王子花痴而受到特殊关注,进而……)比如于连纠缠于两个女人之间,但是真正爱的还是他不该爱的那个。
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才是一部伟大作品能引发所有共鸣的关键,所以我喜爱诗歌甚于小说吗?喜爱那些看不懂的诗歌反而甚于太过明白的小说?
第二本看的书是《普希金集》,收录了普希金的诗歌、小说、以及传记。里面竟然还有《渔夫和金鱼》,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童话书中读过,然后知道,原来还有比皇帝更大的,叫教皇,然后小时候的我百思不得其解,教皇到底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d2fd7a915f804d2b16c166.html

《读书后的浅薄之叹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