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布时间:2019-08-18 00:13: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概括文章各个场面的内容。

3、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问题一:填空。

司马迁字 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在狱中完成了

《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 ,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的历史,分 等五种体裁,共 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与 并称为史学双璧

问题二:标题《项羽之死》中,哪个字最重要?

问题三:项羽是怎么死的?

项羽死的原因?

问题四: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的何种心态?

问题五: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天的命运?

问题六:《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哪些性格特点?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1、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项羽之死》导学案答案

问题一答案:字长 西汉时期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皇帝 3000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30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问题二答案:

问题三答案:

问题四: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课时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问题五答案:垓下被围 多情善感 妇人之仁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多勇少智

问题六答案: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加上上面提到的特点,让项羽的形象更加的丰满、真实

拓展提升

1C.表意指向错误。文章举袁宏道一例是从另一角度论证分析本段观点,即杜甫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是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2B.见第三段的论述,强调杜甫诗歌的规矩”“高质量

3A B项,文中未有此信息。C项,原文中提到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在于说明杜诗的规范和高质量,并非由模仿五排而产生的D项,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非是由杜甫思想所塑造起来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概括文章各个场面的内容。

3、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

司马迁及《史记》知识填空

司马迁字 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在狱中完成了

《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 ,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的历史,分 等五种体裁,共 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与 并称为史学双璧

答案:字长 西汉时期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皇帝 3000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30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新授课阶段

一、依据题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标题《项羽之死》中,哪个字最重要?【

依据这个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项羽是怎么死的?(死的经过)

2)项羽为什么会死?(死的原因)

2、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

项羽死的经过:a、三个地点:垓下、 东城、 乌江

b、三个场景:垓下被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项羽死的原因:

A、【项羽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

B、【史家认为】: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思考】: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的何种心态?

【明确】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课时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C、【你们认为】:性格决定命运

【思考】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天的命运?

抓住三个场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场景一】垓下被围————————————————————————多情善感

慷慨悲歌: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赏析】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勇猛豪爽的的大丈夫添了添了股柔情。

【思考】:巨鹿之战一节中,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文却是莫能仰视一字之差,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你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中的凄惨状况

【场景二】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

溃围、斩将、刈旗

三次行动:a、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势不可挡

b、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声音和眼神吓退敌

兵,见其虎虎生威

c、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对比,勇猛无敌,骁勇善战

【场景三】乌江自刎——————————————————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拒渡、赠马、赐头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不忍杀之,以赐公 ……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小结】垓下被围 多情善感 妇人之仁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 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多勇少智

【联想】《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加上上面提到的特点,让项羽的形象更加的丰满、真实。

课堂小结

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作业

见同步练习部分

拓展提升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东为三处

易数里

与其骑为三处

项王身亦十余创

2

斩汉一将矣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

项王驰,复斩汉一都尉

当立者公子扶苏

无以 汉军至,无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行千里,其谁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3.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4.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动词 约会 约定 动词 退避 动词 聚集 动词 遭受;

2.同。连词,于是; 连词,于是; 动词,是; 同。没有用来的方法;

同。连词,况且

3C解析】C.表意指向错误。文章举袁宏道一例是从另一角度论证分析本段观点,即杜甫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是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4B解析】B.见第三段的论述,强调杜甫诗歌的规矩”“高质量

5A【解析】B项,文中未有此信息。C项,原文中提到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在于说明杜诗的规范和高质量,并非由模仿五排而产生的D项,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非是由杜甫思想所塑造起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70696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3.html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