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三语文上册《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发布时间:2020-04-01 21:23: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相信未来》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

二、课堂导入:

什么是诗?

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 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走进文本 

(一)字词扫描

1、 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 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意象解读

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1)找出第三节的意象?

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2)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

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3)“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挑战自我 

“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读法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水平和解读文本能力的不同。学生朗读的困境,给课堂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宝贵的机缘。于是我便“随缘”,沿着这一任意路径(而不是程序上设置好了的路径),切入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和延伸。 

问: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提示:2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A:“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B:“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提示:B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 

(二)、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布置作业——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仿写《相信未来》前3小节,写一首小诗,寄托你的情思,表达你的人生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581cd9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d.html

《2016-2017学年高三语文上册《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