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发布时间:2020-06-04 09:5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一、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FD全球患病率为10%~30%。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国内李晓波等及吴改玲等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中医病名:痞满病、胃脘痛病、饮食积滞;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

【西医诊断】

FD诊断标准(罗马Ⅳ) 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辨证分型】

1.脾虚气滞证

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次症:面色萎黄;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痞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次症: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急躁易怒。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

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次症: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4.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次症: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5.寒热错杂证

主症:胃脘痞满或疼痛;胃脘嘈杂不适;胃脘喜温怕冷。次症:嗳气;胃脘灼热;口干口苦;大便稀溏。舌脉:舌质淡,苔黄,脉弦细或弦滑。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FD临床常可2种证型同现,如肝胃不和并脾胃虚弱,可称为脾虚气滞证;以上证型也可以兼夹食积、痰湿或血瘀,临证当以辨主证为主。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1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可能与症状发生有关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避免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高脂饮食、咖啡、吸烟、酒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者,建议少食多餐。

2西医药治疗

抑酸剂;②促胃肠动力药;③胃底舒张药消化酶;⑤中枢作用药物

2.中医辨证治疗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延胡索、陈皮、广木香、砂仁、炙甘草。加减:头晕心悸者,党参改为人参,加白芍、阿胶益气补血;脘腹胀满者,加苏梗、陈皮理气消胀;饮食积滞者,加焦三仙、莱菔子消食化积;兼脾虚下陷者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川芎、香附、苏梗、白芍、陈皮、法半夏、生甘草。加减:嗳气、呕恶、反胃之肝郁气逆者加旋覆花、生赭石、沉香降逆和胃;纳呆、食少之饮食积滞严重者,加神曲、枳实、槟榔消食导滞;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胃痛甚加延胡索。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药: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薏苡仁。加减:头身沉重者,加通草、车前子利水渗湿;脘腹胀满者,加枳壳、木香理气消胀。

4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方药: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炒枳实、砂仁、肉桂。加减:腹部畏寒者,加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

5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药用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厚朴、神曲、浙贝母、乌贼骨、生甘草。加减:腹泻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山药、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嘈杂反酸者,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

3.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疗法

实证: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虚证:以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

2)耳穴疗法

取脾、胃、肝、交感、大肠、小肠,按压10min,2次/d,7d为1个疗程。

3)腹部推拿

顺时针摩腹,揉腹,点中脘、天枢、章门、足三里,搓摩胁肋,推揉胃脘,点按气海、关元,振腹,每次共25min,隔日1次,3次/周,连续4周。

4)灸法

取中脘、神阙,患者仰卧位,在两穴中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并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1次/d,10d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5:533-537)。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评价方法

1入院当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2入院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3入院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4入院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ef5a8f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7.html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