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宋明理学

发布时间:2020-05-20 20:44: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课 宋明理学

1、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3、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4、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 就宇宙万物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人的探讨。 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 )

A.道理 B.天理 C.本心 D.良知

5、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的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6、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 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

A.知行并重的关系

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7、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8、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说明王夫之( )

A.热切呼唤政治变革 B.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C.积极倡导学习西方 D.强调物质运动观念

9、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B.“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格物致知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11、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1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14、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玄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矛盾日益尖锐,玄学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故D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不是动摇,排除A项。玄学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不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排除B项。C项因果倒置,国家分裂是玄学产生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与所学的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相结合。诗歌前两句的关键是万化根源总在心”,即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内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诗歌后两句嘲笑以前从外物人手的求理方法,强调致良知。由此可知该诗歌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融合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无法反映。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二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故选B项。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D项排除。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材料中朱熹反对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的说法,认为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强调认识的渐进性,B项错误、C项正确;A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材料不能体现。

7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故A项符合题意。

8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日新又新”的过程,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王夫之追求新知,不是对人性本善的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批判社会现实,故D项错误。

9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王守仁“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民分四等的传统观念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民主”是针对政治上君主“专制”而言的,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项中“彻底打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都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都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但是对于得到的途径是有分歧的,是有矛盾的,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才能得到,而陆王心学却认为发明人之本心即可以得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不关心则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故选D项。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不能准确体现题干意思。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观点:为政以德。

发展: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建树: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不同: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主要原因: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解析: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3)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

解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8177e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9.html

《人教版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宋明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