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978-2008年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20 19:49: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京市1978-2008年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以往以人口指标来测度某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只是从人口方面反映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和灰色关联度衡量法,本文对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高于其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综合城市化;协调发展

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人们普遍使用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城市化这一指标。这一测量指标直观且数据易得,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的需求。但受城乡户籍的严格管制和城乡就业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的使用人口城市化这一指标难以完全反映城市化的内涵,甚至可能低估某一区域的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以多项指标、从多个方面综合衡量城市化进程,即建立综合指标体系,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替代单一指标,其适用于统计数据口径一致、数据可比的地区间的比较分析。本文分析北京市1978-2008年城市化发展状况时,结合使用人口城市化法及综合指标法,以便全面考察北京市城市化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城市化概念及内涵

对城市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1858,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塞尔达在《城市化概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这一术语。

在城市化研究初期,学者们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即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比如,赫茨勒(1963)指出,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威尔逊(1986)将之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定义显得过于狭隘,忽视了城市化中社会、经济、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变迁,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有学者指出人口城市化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即经济城市化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这种集聚包括要素、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集聚。比如,赫希(1990)认为城市化是以人口稀疏、空间上相当均匀遍布、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同时是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沃思(1989)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这里的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等,还包括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ab405e3169a4517623a36f.html

《北京市1978-2008年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