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02-07 06:1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世界经济史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后感

深圳大学 erible

《全球通史》的开山之作,于1967年出版,四次修订。为我们带来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闻名的互动。这里要注意关键词互动,就是说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各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作为深爱中国文化的一份子,固然酷爱历史书。希望能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该书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章给我们讲述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该过程谈何艰辛!因为有一群蛮族部落,并不在意文明这东西,相反的,他们摧毁了许多文明只为自己果腹,扼杀了还处在摇篮中的诸多文明。但历史的潮流的滚滚前流的,蛮族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并且会被因不适应历史潮流而被剔除。最终在公元前500年确立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早起生产力优先,经济来源还会通过海盗掠夺、战争侵略来获得甜粮美土。所以军事力量是当时很重要的侵略核心,最先拥有战车技术的中东无疑是战争的王者。然而当这个技术传到希腊后,改良后的战车让希腊蜕身成为战争的佼佼者。这也为后来希腊人的贸易开辟了道路,使得希腊文化广泛的传播到中东各地。这也就影响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了。

不同的是,中国因为地理位置有着喜马拉雅山隔着,使得中东的蛮族侵略对中国影响是极小的。所以中国在少量外域文化,进行自我发展,因为在战车方便并没有文献记载是希腊传来的,而更像是中国自己独立发明的战争利器。这地理位置同样造就了中国文化从未中断过的传奇,有的只是吸收他人文化来优化自身。因此宗教爆发事件和中国也没什么关系,可以说以中国为界往西都因为宗教的问题大搞文章,直到现在还有着影响。

而印度则被宗教折腾的遍体鳞伤,过多的传教士传播的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等以及印度本身的佛教,让一个国家分为多种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还会刀锋相见。

到中世纪时,蛮族势力再也不是威胁,因为欧洲开创了驯马术,养育着高大强壮的马。因为只有这些马才能支撑全身盔甲的骑士,比起游牧民族的轻装坐骑,是刀枪不入,而他们是刀刀见血。有了正统的军队,就产生政治。一个没有政治的国家,永远是战争连连的。政治就是管理国家的一种学问,人们根据先人的经验,自我总结以及探索,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外交,因为经济驱动着国家的发展。丝绸之路就是各国文明交流的重要位置,通过贸易让欧洲人穿起了中国的丝绸,喝起了中国的美茶。正如之前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前流的。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愚昧的自守只是螳臂当车。最终,中国失败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因为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不必沉湎于历史的过失和悲痛,只需享受上古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们通过阅读史书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同一处地方摔两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篇二:《宏观世界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宏观世界史》

在刚开始读李植枬的这本《宏观世界史》的时候,我发现作者与其他编写世界历史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历史学者编写世界历史一般是按照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或者按照社会形态分时期逐一叙述各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实际上按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进行编纂,是一种分阶段的各国历史的汇编。这样编写的世界历史很难反映宏观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本书的作者改变了过去那种局限于孤立地考察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的研究角度,以世界为一全局,对人类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进行宏观考察。它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作用为骨架,将关系世界全局,具有三个大的时期世界性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运动为主要内容,提出一个综览世界全局,从全局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并演变为当今世界的结构。它以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为基础,按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所呈现的大的阶段性,将人类历史从古至今划分为三个大时期,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作者编写世界历史的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很深,因为这种编写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培养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很重要,作者以时间为尺度概括描写世界各地在某一时期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让我们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全局性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我们学习世界历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比如在公元7-8世纪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已渐趋于完善,出现了隋唐的繁荣时代,中国的封建制度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而在西欧,封建制度才刚刚开始建立,封建化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的那种程度。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后来在13-14世纪时期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这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反观中国,封建制度却被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逐步完善着,中央集权高度集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虽然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却被封建经济扼杀在摇篮里,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落后。人类社会由同时存在的诸多民族组成,它们最初是处在各民族各国家封闭的分散发展状态。由于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以农为本,农业是决定性生产部门,以农为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闭塞的经济决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闭塞性,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分割在狭隘的各个民族地域中,那时的历史只能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进行联系和交往,但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各自的闭塞。

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开始于资本主义在西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的新航路的开辟。从1516世纪之交开始,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伴随这个转变,开始了各国家各民族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就是各国家各民族开始从狭隘地域性存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历史转变,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不再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任何民

族、国家、地区都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整体的发展。

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1516世纪之交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各民族各国家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由之路。1920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但是,这不等于各国家各民族都同时完成这个转变。由于各国家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它们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的,更不是同时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这里明确指出首先进入世界历史的是文明国家,即欧洲、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们具备了进入世界历史的条件,这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灭了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能否实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决定于各国家各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夕}界交往的程度。任何国家,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应的世界交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结束孤立的封闭状态,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由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全面介人国际市场,结束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表明,各国家各民族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很不平衡的,多数民族和国家还远未完成这个转变。它们仍然要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由各自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从彼此隔绝转为相互依赖。因此,人类社会历史远未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20世纪的世界已是一个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根本特征就是整体发展。但是,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仍然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性进程中。

总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前者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后者指历史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加强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两者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正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篇三: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学读书笔记)

国际经济关系

一、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在国际范围内表现出来,便出现了国际分工。因此,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各国的生产领域乃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之间的分工。主要注意:

1、国际分工不同于国内分工,国际分工不是各国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在本国范围内形成的分工,而是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的分工。

2、国际分工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稳定的国际现象。3、国际分工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随着国家的消亡,国际分工也将被别的社会分工形式所代替。因此,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4、国际公工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直接反映并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别一方面,它又体现生产的社会性,受到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不同国家在生产领域的差别,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关系,当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时,国际分工便产生了。但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不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自然条件及其差异只是提供了生产和国际分工的

自然基础,如果不借助一定的生产技术,国际分工还是不能产生

2、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种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并形成国际分工的物质基础。也只有生产力的发才能形成反各国不同生产领域联系起来的媒介,即国际商品交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了巨大的作用。

3、各国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固然对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借助生产关系来进行的。从历史上看,国际分工的产生,不仅与机器大工业,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关。正是二者的结合,才产生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及其体系。同时,国际分工的性质也是由各国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4、国际分工的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较大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通常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经济影响

1、国际分工带来社会劳动的节约

国际分工能节约社会劳动,是因为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在资源、

劳动力、科技水平及历史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通过国际分工,可以相互补短,趋利避害,不仅能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挥本国资源优势,还能利用国外资源,从而达到节约社会劳动的目的。

2、国际分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利用国际分工,各国按照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能使各国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由于使用专用设备和专门技术工人,易于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技术和采用新技术。

3、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最集中的体现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品量就越增加,国际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就越强。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主要特点和趋势是:1、国际分工的基础日益技术化。2、国际分工的内宅日益细化。3、国际分工的媒介开工日益多样化。4、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益强化。5、国际分工的格局不断在变化。

二、国际交换

国际交换的价值基础:商品交换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一国范围

内的社会价值,在国际范围内只被看作是个别价值(国别价值),由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存在差异,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不等,因而各国的国别价值也就不同,往往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由于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因而社会出现一个国家的若干工作日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相交换的现象。

()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当代国际交换的特点。国际交换发展迅速。(国际交换内容结构的新变化。国际交换中各类国家地位的变化和贸易方式的变化。

2、成因。包括科技进步的推动,资本国际流动的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影响,各国政府对其出口贸易的支持,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等。

(一)对外贸易政策和多边贸易体制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暑期内对其进出口贸易实行的政策。它是一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各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各国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和意志。

1、国际协调与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是以市场经济及其原则为基础的,运行规则有:无歧视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2、乌拉圭谈判与新的新的多边贸易体制

乌拉圭谈判的新成果主要集中在:作上修订了原有货物贸易的规则,以有效处理长期存在的一些贸易争端问题,并对农产品贸易和纺织品服装贸易做出了新的规定和部署。扩大多边贸易体制协调的范围。组

织方面取得突破,正式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取代原关贸总协定。

三、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货币是突破了国内流通的界限而在世界商品市场上当作一般等价物来发和作用的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所共同遵守的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规定、原则和制的总和。主要包括:各国货币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可兑换性和国际结算原则的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主要类型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一)布雷顿森体系

主要内容是实行两个挂钩: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二是其他国家倾向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比价,即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固定汇率制。

(二)牙买加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于1976年在牙买加达成《牙买加协定》,后来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1978年正式生效。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强调汇率体系的灵活性,使浮动汇率合法化,实行黄金非货币化等。

主要特点是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浮动汇率制。

四、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即各国为了某种经济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175db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a.html

《世界经济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