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4-11 09:2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活动模板

姓名

执教学段学科

七年级地理上册

单位

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

导入新课:播放学生微课视频

海洋和陆地具有热力差异,陆地是一种不透明的又不流动的固体,夏季(或白天)在同样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太阳辐射集中在地表面,故地表吸收热量快,地面增温快,气温比较高。而海水却有一定的透明度,并且经常波动或流动,投射到水面上的太阳光热,有一部分投射到较深的水层中储藏起来,输送给空气的热量就要少些,气温也就低一些。冬季(或夜间),阳光减弱以后,地面或水面大量放出热量,由于地表热量散热快,陆面很快降温,随之气温也降低。而海水表层的热量虽不断散失,但储藏在深层的热量又不断补充到海面上来,所以说,海面吸热慢,散热也慢,气温较陆地就高一些。

1.夏季,为什么在水中感到凉爽?

2.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

1.实验演示,标新立异

实验演示一:

(1)器材: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温度计、酒精灯(代表太阳)

(2)步骤: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 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

学生讨论在线回答。

(3)进一步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山麓与山顶)气温的不同。

2.观察对比,找出共性

对比演示实验二:

学生自己在家做实验,选用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步骤:请四位同学上来读数。

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挡,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度数,再把电吹风调到热风挡,两位观察员报出度数。

关掉电吹风,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度数。

学生总结现象。

(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家做实验,录制实验视频,上传作业。

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3.思考讨论:

播放幻灯片:

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4.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在线回答。

5.课堂练习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这些题目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6.笔记设计

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要求:笔记本上记笔记,并在钉钉上打卡提交。

过程照片

创新之处

本课例的创新之处在于,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家庭实物做实验,亲身体验高大地形对气流的影响,通过身边通俗实例解决课堂难题。重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与反思

在线教学的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在以往的教材安排上重点讲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觉得难,教师也觉得难,这样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越听越迷惑,教师觉得也累;如今教材结构发生改变后,内容安排也显得日益合理,难度降低,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想的多、动的多、说的多,化复杂为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对比如今的课堂:学生说得多,教师耐心地听。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教材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现在想来,恐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在本节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怎样。例如: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师:为什么会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温变化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这样化抽象问题为“可触摸性”,怎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你怎样想,你怎么认为,这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

在线教学的不足:

不能面对面见到学生,学生的实时学情难以掌握,部分自律的学生实验、提交笔记、观看视频、在线讨论等完成情况很好,部分不自律的学生懒散难以跟上学习进度,更不必说配合老师完成实验,体验由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转变。

改进建议

课堂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的无数个“为什么”当中,穷追不舍,结果学生仍然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个性思维仍然得不到锻炼。这正是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所以,在线教学的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线教学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6b8b2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25.html

《七年级地理上册在线教学案例分享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