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地理高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0 19:52: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6(1)

26. (1)指出蓝山县承接广东皮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答案;紧临广东省;有充足的熟练产业工人;政策支持。(6分)

评分细则: ①紧临广东省(或距离广东近,便于信息、技术等交流)(2分);

②有充足的熟练产业工人(产业人才多或劳动力有较丰富的经验)(2分);

③政策支持(政策优惠、机遇)(2分)

补充说明: ①有本小题要求答出“主要优势”,结合所给材料,采分点只限于以上三点。

②题目较易,平均分为5.06分,难度系数为0.84。

主要问题

①照搬材料、死套模板现象较普遍,耗费时间多。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丰富廉价”“有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临河,水源充足”“临近港澳,市场广阔”“地价低廉”“内部交易成本低”等等。

②不审题,答非所问,令人匪夷所思。如部分学生答成产业转移对承接区的影响;另有答成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教学建议:

强化审题训练,着力引导学生找准问题关键点,结合题目的行为动词要求和小题分值,灵活规范作答。

26(2)

试题分析

设问动词是“列出”相对要求较低,不需要答出逻辑关系,只要叙述要点就可。

评分标准

共分为四个要点,一是发展清洁生产或者注意环保减少污染;二是加大技术投入,增强产品研发;三是注重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四中加强企业交流与协作;通过宣传或者电商等途径,扩大市场;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

答卷情况

得4分的较多。许多考生审题不清,问的是皮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误答成蓝山县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还有很多考生对皮具产业缺少最起码的认知,出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种不切合实际的答题语言。

教学建议

继续注重审题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不针对具体问题而是一味地回答空话套话。

27(1)

一、评卷情况

1得分情况:得分普遍比较低,得0分和2分的居多

2阅卷标准:洮河浑浊的原因两条,一点从外力作用角度(侵蚀、搬运或携沙能力均可),一条从物质丰富角度(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清澈的原因两条,一条侵蚀搬运能力弱这个角度,一条从水库导致泥沙沉积这个角度。

3.出现问题

(1)逻辑关系矛盾,如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泥沙淤积量大或河流含沙量小。

(2)分析主体错误,有很多同学分析的是湟水、渭河、汾河;还有对比洮河上游和下游的;没有点明洮河和黄河的,也就是没有主语。

(3)分析结果错误,含沙量情况弄反了,写成黄河含沙量大,洮河含沙量小。

(4)位置关系错误,洮河先与黄河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景观,然后才一起流入刘家峡。有的同学错写成刘家峡水库拦截泥沙,减少了黄河的含沙量。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点多让学生理解和联系。通过上面的问题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根本原因还在对于相关的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运用不够灵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思考探究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合理,让学生多思考。

2把题目提供的材料运用起来,做题时细心阅读,关键信息提取到位,才能真正的运用到答题中。有不少同学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就是材料草草阅读,关键信息运用错误。

27(2)

说明每年黄河主汛期来临之前,刘家峡水库采取“出大于入”运行方式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主汛期来临之前是黄河流域的干旱期,出库水量大,最大限度满足库区下游用水需求;为主汛期蓄水防汛腾出库容,利于平稳度汛。

评分标准

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1)主汛期来临之前是黄河流域的干旱期,出库水量大,最大限度满足库区下游用水需求(2分)。需要答出黄河流域的干旱期,出库水量大,可缓解用水紧张的问题等意思类似的语言即可,如:春季和初夏,黄河流域降水少,气候干旱,工农业需水量大,“出大于入”运行方式可缓解库区下游沿岸地区的用水需求。

(2)为主汛期蓄水防汛腾出库容,利于平稳度汛(2分)。关键是答出腾出库容,利于平稳度汛。只要意思相近即可,如:采取“出大于入”运行方式,降低了水位,为主汛期蓄水提供了库容,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等类似的答案均可得分。

学生答题情况

第(1)个要点,答出的较少,得分率比较低。还有的学生回答成解决了库区下游用水需求,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因为只能是缓解或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水需求。第(2)个要点基本上都能答出来,课本上“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一节有这样的原话。

教学建议:

第一,新授课一定要注重抓基础,抓思维的形成。不能一味的强调速度和做题的数量,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的过程,必须在每堂课上点滴的灌输,不可能短时间一气呵成,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第二,材料的分析一定要到位,让学生知道从哪里下手、从哪些方面组织答案、如何条理的形成书面答案。书面答案一定是前因后果式的,避免只书写结果没有过程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8 (1)

试题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易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恶化。

评分标准

河流携带泥沙在地势低平的狮泉河镇附近沉积下来,冬春季节,河流流量减少,河滩裸露,(或沙滩,现代冲积、內积物)形成沙源(2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森林,使林地变为砂(或沙)砾质戈壁滩(或戈壁滩、沙化的土地),成为重要的沙源(2分)。

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试题为“说明狮泉河镇黄沙的来源。”强调的对黄沙的来源进行说明,很多同学从“荒漠化的成因”“狮泉河镇黄沙频繁活动的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离题甚远。

(2)不能正确获取和解读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中的“林地变成荒芜的沙砾质戈壁滩”图右下角的“图例”。

(3)因果逻辑混乱。如“因气候极度干旱,林地变成了荒芜的沙砾质戈壁滩”等。

(4)区域空间定位不准。如“黄沙来自新疆的沙漠,盛行风从黄土高原带来黄土”等。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读图、分析材料能力,更重要的是答题如何用上。平时注重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读用图文材料的意识。

(2)加强审题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提取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行为动词的含义。

(3)试卷讲评注意分析答案与材料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28(2

题目立意

本小题主要结合试题材料,简要分析狮泉河镇治沙工程用“砾石沙障”而不用“草方格沙障”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运用地理语言准确描述地理成因的能力!

评分细则

该小题共有两个得分要点:①狮泉河镇极度干旱,植物生长困难草方格的原料缺乏(2分);②周边砾石戈壁广布原材料来源广(2分)。

存在问题

①概念不清。混淆了治沙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草方格沙障为“工程措施”,有的学生答成了“气候极度干旱,不利于草方格沙障的成活”。

②抓不住关键。该题的关键是“沙障”的“材料”来源问题,有的同学答成了“砾石质量大,不易吹走”、“砾石沙障防沙效果好”等少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点。

③缺少因果描述。题目指代词是“简析”,要有因果关系的描述!有同学只答了“气候极度干旱,植物生长困难”,而没有回答“草方格的原料缺乏”这个结果!

教学建议

①平时加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上课时不能只拘泥于课本,讲题时不能就题论题!

②平时训练回答问题时,要搞清楚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回答问题要点应精炼,而不是越多越好!

③注意因果关系描述的训练,搞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8(3)

试题分析

该题是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考查,重点侧重工程措施对地表植被的影响,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狮泉河镇“四位一体”的防沙治沙措施既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还有农业技术措施。此题重点是砾石沙障对生物措施的意义。题目文字材料和景观图,注重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原理的能力。题目整体难度较大,得分较少,大多小于等于2分,满分4分的很少。

阅卷标准

1.答案必须体现分析,强调有因果关系分析,不能只给结论。

2.砾石沙障既影响“风速”也影响“沙”,只答出“增加地表粗糙度”得1分,答出“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或降低风速”或“抑制就地起沙或固沙”得2分,答出“保护防护林幼苗和人工草地(治沙植被)”或“使治沙植被免遭风沙(打击)掩埋”或“免遭风沙侵害”得2分,总共2个要点共4分。

学生答题存在问题

1.对区域地理环境理解不到位,审题不细致。材料中的 “海拔”、“极度干旱”等信息没有运用到分析问题上来。在答题时出现了 “保持水土”“截留水分”等方面的知识。

2.很多同学存在背模板的痕迹,不管题目实际,很多学生答成了“设置草方格沙障对防沙治沙的作用”,实则不当。

教学建议

1.平时教学应强化学生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知识的关注,多思考其体现的地理原理、地理思想。

2.应强化审题能力、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建议学生平时整理错题时要整理信息获取和思路建立。

3.掌握答题技巧,强化审题能力的训练和能力培养,强调“慢审题”、“快作答”,审对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4.在地理教学中要强化 “区域地理背景”的把握,只有把握好地理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思考问题的方向,提高得分率。

29(1)

29(1)推测伊犁河谷原始野杏林能够保留下来的原因。(4分)

题目分析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伊犁河谷三面环山,地形较为封闭,与外界几乎隔绝,当地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河谷深处人烟更加稀少,人为和自然因素对其影响干扰较小,所以野杏林能保留下来。从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出,杏树耐寒、抗旱,生存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也能使杏林得以保留下来。题目的设问突出“能够保留下来”。

评分细则

从“树、谷、人”三个方面回答,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每点得2分。“树”要根据其生长习性说明生命力的顽强,对环境适应性强。“谷”要判断出其封闭或半封闭的隔绝状态。“人”要说明数量少、人烟罕至、破坏干扰少。

存在问题

1.审题目设问出错太多,许多学生答成“野杏林生长的有利条件”,与二三小问可能混淆了。

2.图中的城市符号导致许多学生人为当地人口较多,靠近市场,有利于发展野杏相关产业。3.许多学生过于解读杏树的生长习性。

教学建议

审题目的设问就是明确答题的方向,方向错了就劳而无功了。所以审题时要强调审设问。

29(2

设问:(2)分析野杏林集中分布于巩乃斯河北岸坡地上的原因。(6分)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野杏林的区位条件。材料中给出了杏树的生长习性,耐寒、喜光、抗旱、不耐涝,对环境适应性强。野杏林集中分布在伊犁河谷巩乃斯河北岸坡地,由图可知位于博罗科努山的南坡,光照条件好,满足喜光的要求;北岸坡地利于排水,满足耐涝的特性;山脉阻挡了冷空气,气温较高,利于开花坐果;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受山地抬升,多地形雨,满足水分要求。该试题要求分析野杏林集中分布于巩乃斯河北岸坡地上的原因,因此回答时必须体现因果关系,不能只答结论。

评分细则

杏花喜光,巩乃斯河北岸坡地位于博罗科努山南坡,光照条件好(2分,只答光照条件好不得分,必须有分析且分析正确方可得分);山坡坡地,利于排水(2分,只答利于排水不得分);受博罗科努山阻挡,冷空气影响小,气温较高,利于开花坐果(受山脉阻挡,冷空气影响小或气温较高,2分,只答气温较高不得分,必须体现受山脉阻挡);来自大西洋的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或降水多)(2分),满足水分需求。(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该题平均分1.8分左右。

(1)学生答题存在只扣信息无思路、只扣模板无逻辑等现象。针对材料中杏树的生长习性只答出光照充足,降水丰富,排水较好等,没有分析原因,

(2)审不清题意。不少学生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人类活动干扰少,种植经验丰富等方面作答。

(3)学科语言不规范。啰里啰嗦,书写一大片,答不出关键词。

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平日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审题勾画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明确试题作答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在答题时还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2.注重构建知识体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要关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3.培养学生规范表述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准确的学科语言, 还要体现逻辑性。

29(3)

本设问比较经典、传统。除了把学生熟知的“光照强(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3点作为得分点外,本着加强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目的,把“深居内陆(距海远),纬度较高”2点作为新疆“区域认知”的思维原点,把“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年均温)较低”2点作为新疆区域认知 “原点”与“结论点”之间的“连接点、过渡点”,把“光照强(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水质好,病虫害少”5点作为农产品品质优的直接结论点。

阅卷标准

深居内陆(距海远),纬度较高,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年均温)较低,光照强(充足)/夏季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水质好(优良),病虫害少,生态环境优良。每点1分,满分6分。水源丰富、环境优美不给分。

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1.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答出的较少。

2. 很多学生把设问理解成“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没有扣住“品质优良”思考问题。回答“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的较多。

3. 学生对“区域认知”的方法理解不够。区域认知首先应该立足于区域位置认知区域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015bd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a.html

《2019—2020学年上学期地理高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