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八下读《俗世奇人》 冯骥才的“奇人”

发布时间:2019-03-24 08:44: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冯骥才的“奇人”

——读《俗世奇人》

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都“奇”在哪里?我们通过两个关键性片段做一点简要分析。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我们先看第一句话中的动词“找”。作者为什么用“找”,而不用“捏”、“抟”、“做”呢?第一,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作者写泥人张,自然要有一个对等的动作。表现了泥人张谁也不怵的刚直的性格。第二,“找”,还有寻找、思考的意味,“泥人张”捏“海张五”,是艺术创作,他要捏出一个活生生的海张五,自然在捏的过程中要有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要有不慌不忙的沉稳的思考的过程,而“找”恰恰能体现这个过程。这写出了泥人张面对海张五“找乐”的羞辱而沉稳镇定的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特点。

再看第二句话中的动词“戳”。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后,既不是悄无声息地“放”在桌上,也不是随手一甩“扔”在桌上,更不是满含愤怒地“砸”在桌上,而是“戳”在桌上。“戳”,很用力,有愤怒的情绪体现,但不像“砸”那样外显、粗暴。“戳”,有不敬之意,有鄙夷之感,但也不像“扔”那样将不敬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放”字则不能表现人物愤怒、鄙夷的情绪。这个“戳”字,写出了泥人张不求谁、不怵谁的刚直的性格特征。

选文后面的几句话,可以看做是侧面描写,在间接表现泥人张的技艺精湛。“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认为“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是用观众的反应烘托泥人张的技艺精湛。对海张五泥像的描写,“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则是用作品的精妙表现泥人张技艺的精湛,而作品的神态则是泥人张愤怒和鄙夷情绪的体现。“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是作者的评述,也意在表现泥人张的精湛技艺。“只有核桃大小”,是用泥人的“小”来反衬泥人张的技艺绝妙。前文描写泥人张“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也是在侧面表现泥人张技法灵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泥人张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技艺精湛,“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二是他人格独立,刚直沉稳,不求谁不怵谁,在不声不响之间,后发制人,完胜对手。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泥人张靠的是手上功夫,杨巴靠的是口上能耐。

李鸿章“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情势危机,“在场众官员吓懵了”。

这个时候,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功夫就派上用场了。

作者先描写杨巴思考的过程,“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瞬间想到了问题的根源:李鸿章以前没有喝过茶汤,误将碎芝麻当脏土;想到了解决的策略:抢在前头说出“左右逢源”的话。作者接着描写了杨巴的动作和语言。杨巴在说话前后都有磕头的动作,说话前是“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说话后是“一阵响头”。杨巴的语言,表面看是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实际是在告诉对方事实如何,语言委婉,既给了对方面子,也给了对方台阶,同时也给了自己机会。

杨巴的思考、动作和语言,都很直接的表现了杨巴的“奇”:嘴上能耐十分了得,能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杨巴的这种“奇”,作者还有侧面的表现。一是用当官的和在场的所有人“摸不知头脑”进行反衬。二是用手上功夫了得的杨七“倒渐渐埋没”进行正面衬托。三是用李鸿章的巨银奖赏进行正面衬托。这,都是为了表现杨巴的“奇”。

泥人张的“奇”是手上功夫,杨巴的“奇”是口上能耐。但,无论是哪一种功夫,哪一种能耐,都是天津卫那个特殊地域、特殊年代里特殊人群的生存之本和生存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d5e8a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2.html

《语文人教八下读《俗世奇人》 冯骥才的“奇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