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发布时间:2015-05-14 18:10: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国语·勾践灭吴》

“集评”注译评析

臧天文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勾践灭吴”的故事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并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学习范例,它的魅力深远长久。关于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非常感谢《国语》将这个故事详细富有文采但又不乏历史朴厚地讲了出来,供后代学习点评。本论文将前人的评论在学习和爱好的基础上择取整理了一些,希望对大家有益。

关键词《国语》;《勾践灭吴》;注译评析;

《国语·勾践灭吴》入选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卷。文后附集评一段,现录入并加注释如下:

一、释:

(清)朱彝尊1经义考2卷二〇九引陶望龄3:“《国语》4一书,深厚浑朴5,《周》6、《鲁》7尚矣。《周语》词胜事,《晋语》事胜词。《齐语》单记桓公8霸业,大略与《管子》9同。如其妙理玮词10,骤读11之而心惊,潜玩12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

(清)高嵣13《国语钞》14云:“俞桐川15曰:‘谋’字为筋脉,‘天’字为枢纽。‘倡’、‘谋’二字,领起全篇,以下谋于邻国大夫,谋于群臣,谋于国人,皆谋也。命夫人,命大夫,以下皆用其谋也。严步伍16,即是勇;简士卒,即是仁。奇兵正兵,交迭而出,即是智。而审赏审罚审物审备审毂17,即在其中。包胥之言是纲18,五大夫之言是目19,总谓之谋,未云能下其群臣以集其谋,是大结束。然谋之者人,成之者天20,故前后俱以天字呼应。文似散碎,却谨严,似平述,却回绕。《国语》郑桓迁国,齐桓创霸而外,此又绝大字矣。自首至尾,总写他一毫不敢轻忽,一着难敢紊乱,成算在腹,所向无前21。”

[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2]《经义考》:为清朱彝尊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凡三百卷。 清代初年,随着学风逐渐由空返实,学者不约而同倡导经学,注重考据,朱彝尊也详考历代经籍存佚情形,撰《经义考》三百卷。该书原名《经义存亡考》,只列存、亡二例,后分列存、阙、佚、未见四例,因改名《经义考》。其书将历代经籍分为御注救撰、《》、《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宣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自述凡二十余类,下列书目。于每一书下,首列作者、卷数,若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几卷。然后考述该书存、佚、阙、未见各情形,并一一详载该书序、跋及诸家评论,若有己见者,则以案语形式附于卷末。另有原属某经但又自成卷帙的经籍,如《周易》之《系辞注》,《尚书》之《洪范五行传》、《大戴礼记》之《夏小正》等,均一并附于该经之后。全书搜罗广博,考证赅洽,资料丰富,对研究古代经籍及有关文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汉族,明会稽人。

[4]《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5]深厚浑朴:思想深刻,内涵厚重,格调雄浑,语言质朴。

[6]《周》:即《周语》。

[7]《鲁》:即《鲁语》。

[8]桓公:齐桓公(公元前716—643年),中国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643年在位),姜姓,吕氏,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

[9]《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10]妙理:精微的道理;玮词:美丽如玉的措辞。

[11]骤读:迅速地阅读。

[12]潜玩:细细地品味。

[13]高嵣:清代学者,据《沁源县志·名宦传》“高嵣,字梅亭,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人。乾隆庚辰科举人,三十二年委署沁源县,三十七年题署沁邑。”有《高梅亭读书丛钞》留世,清乾隆五十三年广郡永邑培元堂杨氏刻本。该《丛钞》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高梅亭读书丛钞》辑抄经、史、子、集中的名篇美文,加以圈点评注。有《左传钞》、《公羊传钞》、《谷梁传钞》、《国语钞》、《国策钞》、《史记钞》、《前汉书钞》、《后汉书钞》、《蜀汉文钞》、《唐宋八家钞》、《归余钞》、《嘉懿集初钞》、《嘉懿集续钞》、《论文集钞》、《明文钞》、《国朝文钞》等十数种著作。所辑文章大多有眉批、行间夹批及篇后总评,数量繁多,且多征引名人评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4]《国语钞》:清代学者高嵣著作《高梅亭读书丛钞》中的一种。

[15]俞桐川:清代文学家,字桐川,桐乡(今属浙江)人。康熙进士,官编修,专学古文,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曾评选王安石至清初一百二十家文,颇有影响。著有《可仪堂集》。

[16]步伍:军队操演行进的队形。

[17]审赏:奖赏分明;审罚:刑罚分明;审物:详查物情;审备:周密准备,充分准备;审毂:检查维护车乘。

[18]纲:概要。

[19]目:细则。

[20]谋之者人,成之者天: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21]所向无前:心中早已经算计好了如何应付的办法,无论走到哪里,前面都没有能阻挡的。

2、今译:

清代朱彝尊所著《经义考》中第二百零九卷中引用陶望龄的话说:“《国语》这本书的内容,思想深刻,内涵厚重,格调雄浑,语言质朴,其中的《周语》、《鲁语》就体现得非常好。《周语》的遣词用语好过了所记载的事情,《晋语》的事情记载好过了遣词用语。《齐语》只记载了齐桓公创建霸业的过程,大概和《管子》有相同之处。像《国语》这样富含精微道理和美丽如玉辞藻的著作,迅速地阅读会让你感到惊奇,细细地品味又意味深长,还必须用《越语》来作为能压倒其他的最佳之作。”

清代高嵣的《国语钞》中这样说:“俞桐川说:‘谋’字就像是国语的筋骨脉络,‘天’字就像是国语内容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倡’、‘谋’两个字引领起了《国语》的全篇,之后的关于邻国大夫的计策,群臣的计策,国人的计策,全部都是计谋。命夫人,命大夫,后面的人都使用自己的计谋来达到目的。严格地操练军队,就是英勇的表现;国君精简官兵士卒,就是仁厚的表现。特殊训练的士兵和正常训练的士兵,在战场上交迭出现,就是智慧的表现。详细分明的奖赏处罚制度和周密细致的物情准备以及车乘的检查维护,就全部包含在这里面。申包胥的言辞就像大纲,五大夫的言辞就像细则,总的来说都是计谋,不用说话命令就能让其他的臣子们集体来为他出谋划策,这就是《周语》的最终结局。然而计谋出自个人能力,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因此全书都用天字来使前后照应。《周语》的内容看似散乱细碎。但行文慎重严肃,一丝不苟。记述好像平淡无奇,但读来又曲折回环。《国语》中除了郑桓公搬迁国都和齐桓公创建霸业之外,其他的很少有这么长的篇幅。全书从头至尾只要是有关描写他们的事情,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一字一句也不敢乱用,总是认认真真、整整齐齐。心里早已经算计好了如何应付的办法,无论走到哪里,前面都没有能阻挡的。”

3、“集评”扩展增补:

汪远孙曰:“五千人,人人致死,勇气自倍,一人可得二人之用,故曰‘带甲尤人’。战而言‘事君’者,逊辞尔。韦注非也。”

王引之曰:“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皆一时之事,不得分为十七年,二十年也。《左传》越之伐吴,凡再举而灭之,不可强同。韦乃牵合之,分为前后两年,而反于《吴语》之文相刺谬,疏矣。”

(三国时期吴国)韦昭《国语解·叙》中有“昔孔子发愤于旧史,垂法于素王,左丘明因圣言以据意,托王意以流藻,其渊源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

《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经籍十引“昔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列国之史,国别为语,旋猎其英华,作《春秋传》。而先采集之语,草稿具存,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直俊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盖由当时列国之史,材有厚薄,学有浅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为此重复之书。何也?

《释名·释典艺》“《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语:“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

(唐)柳宗元《非国语·序》中“左氏《国语》,其文深宏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中“柳州作《非国语》,而文学《国语》。”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引戴元语:“此书不专载事,遂称《国语》。先儒太史公变编年为杂体,有作古之材。以余观之,殆仿《国语》而为之也。”

四、作品赏析:

《勾践灭吴》是一篇有关历史事实的记录性散文。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几千年中一直激励着人们不断走向成功,仿佛在失败的夜空找到了预示黎明的启明星。历史已成为了星光,但记载它的文字依然有如《国语》中的这篇朴实无华却生动有力而又兼修优美的这一篇。纵览全篇,勾践败守会稽山后求贤臣良将,文种软硬兼施行成于吴,越国图治抚恤战后百姓,君民齐心洗雪国耻。无一不充满情感,赋予了文字强大的魅力。在紧张惊险中适度轻松,于曲折交迭中尽情舒展,笔法虽简,字数寥寥,已是荡气回肠,如同历史重现。陶望龄云:“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

文章第一段写了越兵溃败,勾践孤驻会稽山上,在军心和民心不振的情况下,越国等于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勾践急向军民求谋臣勇将,这时候,关键人物大夫文种站了出来。他没有直接献良策,而是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将勾践平日的疏忽大意含蓄地指了出来,给勾践当头一棒,说:“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沉着机智地对答将文种这位忠贞自负的贤臣拢了过来。勾践曰:“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位有远见卓识而又忠君爱国的贤臣和一位冷静睿智而又胸怀大志的君王,他们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制敌之策?

果然,勾践让文种带着他自己的智慧和巧辩出发了,作为一名求和的使臣,他的魄力与机智必须在众人之上。在一番谦卑恭顺措辞的狂轰滥炸之下,吴王夫差被推上了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那是一种君临天下的骄傲,是一种众神降福的自豪,怎能不洋洋得意!天下都是他的,只须略微施舍一点便能让越国如蝼蚁般生存,他答应了。越国也是将奇耻大辱和绝地一拼负在了脊上,答应了就献全国的金玉子女于吴国,不答应就沉金玉、系妻孥,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何况伍子胥有巨大说服力的进谏抵挡不住太宰嚭的贪婪好色。这一段的文字功底真是于流畅中回绕,在激荡里化险,朴实有力又饱蘸文采。

第三部分,越国如约服侍吴国,勾践“其身亲为夫差前马”,看似彻底的臣服背后却是热血沸腾的复仇。勾践在国内抚恤百姓,努力填补战争的创伤,率全国休养生息,并召集天下能人智士振兴国力,勾践“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这一负就是十年。

最后,越国臣民请战于吴,再三的请求让勾践意识到时机已成熟,有这样豪壮的士气还怕战有不胜吗?于是进行了誓师。全国军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父勉其夫,曰:‘孰是君乎,而可无死乎?’”。在一场鲜血的浸染下,一场大战落下了帷幕,曾经的仇恨已用戈矛化解,征服就是用毅力和实力创造的。

回首全文,有一句话也许不是很起眼,但它却是治国平天下的至理箴言,便是“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人民的力量是决定性的。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就是“水”,统治者就是“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勾践胸怀大志,有胆有谋,知人善任,忍辱负重,在智慧与忠贞化身的文种的辅佐下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又在文学家和史学家的笔下给我们呈现了《勾践灭吴》。(本赏析借鉴引用出自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6月北京第一版

[2]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12月北京第一版

[3]邬国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月第一版

[4]吴韦昭.《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第一版

[6]傅璇琮.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史传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7]韦晖.《高嵣<国语钞>研究》.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3:中国知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f332e9a98271fe900ef97e.html

《《勾践灭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