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 含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3.隆中对(三国)陈寿
【学习目标】
1.积累“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之、以”等虚词的用法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详略安排材料。
4.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5.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2.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yǎn)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才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3.题解
“对”回答、应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课文
(亲自)耕陇亩,hào)(喜欢,喜爱)(唱)《梁父吟》。身长八尺,(常常)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承认、同意)也。(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驻扎)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重,重视)之,(对……说,告诉)先主曰: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一起)来。庶曰:此人可(接近、趋向)见,不可(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应当,应该)枉驾(屈尊)(拜访,看望)之。..

1

由是(因此)先主遂yì)(拜访)亮,(总共)三往,(才)见。(于是)bǐng..(命人退避)曰:汉室倾颓(崩溃、衰败),奸臣窃命(盗用皇帝的正政令),主上蒙尘。(古代王侯....的自称)不duò)(估计,估价)德(衡量)力,欲shēn)(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因此)猖蹶jué)(失败),至于今日。然志(仍、还)未(止),君谓(计策)..(怎么,怎样)(产生)?
亮答曰:(自)董卓(通“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shēng)(尽)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少)。然操遂能克绍,(从)弱为强者,非(只,仅仅)天时,(而且)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持、控制)天子而令诸侯,此(的确,实在)不可与争锋(争强,..争胜)。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而民(归附),贤能(被)之用,此可(把)(作为,结为)援而不可(谋取)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物资)(全部取得)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dài)(大概)天所以(资助、给予)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凭借,依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表转折)不知存恤xù)(爱抚,爱惜),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zhóu)(后代),信义(著名)(在)四海,总(招致)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西和诸(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南抚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外结好孙权,内(治理)政理(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领)..(率领,带领)荆州之军(表顺承)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从)秦川,百姓孰敢不dān)(用箪盛)食(用壶装)(酒水)(来)迎将军者乎?(果真)如(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从此)与亮情好(一天天)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主谓助词)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希望)诸君(不)(再)言。羽、飞(才)(停止)。【自主预习】
1.细读课文,注意文中注音,解释加点的词。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④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成为强大的原因,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⑤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您呢?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好为《梁父吟》喜欢②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③宜枉驾顾之(看望,拜访④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⑤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⑥利尽南海(物资

2

⑦内修政理(治理⑧箪用箪盛)食壶用壶装)浆⑨情好日一天天)密⑩羽、飞乃止(4.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多义词1)信
①谓为信确实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信誉③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2)为
①谓为信然②贤能为之用③好为《梁父吟》3)诚
①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确实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如果,果真4)许
①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②高可二黍许左右③曳屋许许声(拟声词..5)国
①国险而民附(地势②此用武之国地方③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④去国怀乡(国都【合作探究】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政治目标)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诸葛亮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7.诸葛亮提出这一战略方针的依据是什么?①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②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③接着论述占据益州的必要性: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④然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8.诸葛亮在提出这一战略方针之前为什么先说曹操?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论述。
9.你认为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1)人谋:操“抑亦人谋”,权“贤能为之用”,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2)恤民:权“民附”,“不知存恤”,备“信义著于四海”。
3

10.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非常生动感人,可作者只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而诸葛亮的对策部分却写得很详细。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材料?
因为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诸葛亮隆中对策表现诸葛亮的出类拔萃和非凡才能。文章的重点是对策部分,前面只是铺叙,交代对策的起因。而刘备前两次拜访的情形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但是为了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又不能不写,故略写。
11.品析语言。课文语言十分凝练,可谓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富,阅读时需仔细体会。如:
①,如开头“亮躬耕······乐毅”,短短22字却包含了诸多信息,你能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吗?生活状况、志趣爱好、体躯外貌、生平抱负。②“先主曰:‘善!’”请你说说“善”字的内涵。
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由衷的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复汉室的必胜信念。【延伸阅读】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太平御览》
【注】①行:行为。②澹泊:内心恬淡,不慕荣利。③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高瞻远瞩)。④淫慢:懈怠、懒惰(过度地享乐与怠慢)。⑤接世:服务于社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2俭以养德(用、凭借、依靠..(3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振作)(4年与时驰(消失,逝去)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诫子书》中能表现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冶性(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1.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丞相。刘禅继位,被封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诸葛亮集》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2.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注释】①齐城:齐都临淄(zī,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②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③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d912d1804d2b160a4ec085.html

《《隆中对》导学案 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