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中课本例题导入教学的设计原则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3年1月 
总第267期 学海导航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课本例题导入教学的设计原则 
马国英 
(富阳市受降镇中学,浙江
杭州311400) 
要更加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体性, 形, 1与 6, 4与 5,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 
导学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是现在诸多学 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③观察图 
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也显示了比较多的问题。 
形, 1与 5,L4与L6,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 现在有的数学导学案,或者把课本上的例题重新照搬、照 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 
抄一遍,由于缺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难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再练习巩 
以实现导学的目标;或者将导学案变成了学生的练习卷,把知 固。这样的导学案,突出了例题的学习目的,学生能通过本例题 识的探究过程抛到一边。 
的练习,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导”字,教师通过导学案的使 基本方法。所以说,导学案中例题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 用,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引导学生总结 标,服从教学重点。 
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此,在导学案中对于例 循序,即遵循规律;渐进,即逐步深入、提高。教学时,要从 题教学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简单的技能开始,逐步学习较复杂的技能。教师在课本例题导 

目的性原则 
入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遵守循序渐进的 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编者放在那必定有其目的意义。我 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呈现。 
们在编制导学案时必然要厘清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对于课本例 从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的“序”来看,一般要经过从模仿到 题的设计和设置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效益的高低,其目的性大 会和从会到熟练两个过程,教师在设计关于数学动作技能的例 家都很明白,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 
题的“导”案时,应注意不要过早地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更不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例 要进行综合训练,否则会干扰数学技能的形成,欲速而不达。 
1:如图1,直线DE截AB,AC,构成8个角,指出所有的同位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3.2直棱柱 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的表面展开图》的例1:图2是一个立方体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了解同位角、内错角 
的表面展开图吗?如果是,请分别用 
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并会识别。第二个是会在给定的条件下进 1,2,3,4,5,6中的同一个数字表示立方体 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  
和它的展开图中各对应的面(只要求给出 
图2 
判定和计算。不难发现,课本放这个例 
种表示法)。 
题,它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了实现第二 很明显,本例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在简单的情况 个学习目标,重点是要学生“会判定” 
下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表示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个是“会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是,有 
画简单的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在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深刻 设计的:的教师处理这个例题的导学案是这样 ①根据课本描述,说出什么叫 
图1 
理解和认识直棱柱的某些特征”。“导学”这个例题,如果按照书 
本的设计,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此题,那势必给学生造成了学习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②(在导学案上出示例1)根据同 
上的困难。教师在设计这个例题的导学案时,应该遵循序渐进 
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方法,完成例1。 
的原则,将本例要完成的两个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在使学生能 这样的设计,导学的目的性就没有体现:首先,例题的答案 “深刻理解和认识直棱柱的某些特征”的开始阶段,应直接设置 
是书本上现成的,根本就不需学生花怎样的气力去完成,失去 能体现单个学习目标的例题,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 
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这个学习目标;第二,把书本上的例题照 和步骤进行练习,速度要适当放慢,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搬到导学案里,使学生丢失了书本的作用,不利实现培养学生 这样可以保证技能动作的正确性。经过一定的由单一训练到综 自主学习这个能力目标;第三,对基础知识的“导”没有完成的 
合习题的训练后,动作技能得以熟练,再完成本例,效果较好, 情况下要学生去完成这个例题,学生只能是照搬书本答案,两 否则会事倍功半。 
个学习目标没有体现。 
三、思维培养的原则 
为了有效地体现导学案的目的性原则,该处的导学案应该 
思维培养的原则旨在突出数学教育的价值性。数学是思维 
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①观察图形, 1与 8, 2与 
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借助 
5, 3与 6,L4与 7,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 课本例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导 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②观察图 
学”课本例题时,应充分发掘思维培养的成分,如观察、比较、分 

55・ 

新校闲 
XinXiaoYlan 
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想象、猜想、验证、推理等,保证学生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导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5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例2:如图3,在  ̄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 
学海导航 
这里左边的运算与右边的文字说明体现了技能操作与规 则的一一对应。 
数学技能的训练主要是操作规则的熟练性。本例对于课本 例题的“导”,教师应该在每一步的运算中要求学生填写(知晓) 与之一一对应的规则,通过厘清运算规则的对应法则,掌握数 
图3 
点,且/BAE=/DCF,求证:四边形 AECF是平行四边形。 
学技能。当然这里要说清楚的是,技能训练并不是越多越好。数 学技能的训练,要考虑到练习的工作量、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 间、技能的熟练性和错误率等因素。 
五、比较的原则 
课本给出该例,其目的有三个:①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定理;②会运用“对 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 
比较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育中占有较大的地位,因为比较 对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在导学课本例题时 把握其原则,旨在关注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其策略常常是 先变换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或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情境,让学 生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接着安排简单变 
不是平行四边形;③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 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师如果没仔细地领会课本例题的 
意图,在“导“的过程中采用简单化思维,例如直接告诉学生“连 接AC,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等,则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就 不能在“导”的过程中显示出来。 
为了在“导”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换的例题,如让学生观察改变常见、标准位置的图形,变换公式 
中字母的表达式等,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 
条件及表达形式。 
例如导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因式分解》的例题: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xy =xy(x—y2)2x-l=(2x+1) 
2x-1);(3)X+3x+2=(x+1)x+2) 
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培养的“序径”进行“导”:①我们已经学过的 能证明一个三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理有哪些?②原先学过的 定理能证明本题吗?那今天学习的定理呢?③由于AC既是所 求证的四边形的对角线,又是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 
线,所以AC被点0平分是现成的条件。根据这一分析,你会选 择哪一条证明途径?④如果你选择证明AC与EF互相平分这 
本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因式分解,使学生对分解因式 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导”清以下几点: 
条途径,那么只需证明什么?⑤在BO=DO的条件下 要证明 EO=FO,只需证明什么?⑥根据你的经验,要证明BE=DF,可以 找哪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⑦在AABE和ACDF中,有哪些 边和角对应相等?依据是什么? 
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表面上对课本例题的概 括、类比和发散,更深层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自主 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对有关联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形成规 
(1)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因式分解,可以将因式分 解中的关键词作变更:①把一个代数式化为乘积的形式,叫做 把这个代数式分解因式;②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叫 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③把一个整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 的形式,叫做把这个整式因式分解;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 整式的积的形式,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当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有了认识后,教师运用辨析 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概念的关键词辨认是否符合分解因式,进一 
律和方法,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从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技能训练的原则 
我们常常所说的“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数学的“基本技能”也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指“能够按照一定 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进行简单的推理”,这个叫心智技能; 另一个是“会运用工具作图或画图,使用计算工具”,这个叫动 
步理解概念。(A)m(m~n=2m22mn;B) -a= ̄一aO,一2 
j 
(C)4x 一4x一1=(2x一1);(D)x2-3x+1=xx一3)+1. 
(3)教师运用变式对字母的表达形式进行变更,让学生深 刻理解分解因式中字母的含义。(A)a b:=fa+口)(a一口);(B) 
4m2-l6n =(口+A)口一△);(C)x  m4n2=(口+△)口一△);(D)x 一 AX+口=fx一31 . 
作技能。技能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数学技能的熟练 性能够保证数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技能训练”原则,旨在保证数学活动的熟练性。所以从“导 
学”课本例题的任务讲,其策略之一就是教师要注意提供有效 的指导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并熟练运用。 
例如,在“导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有理数的加 
本例通过对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比较,在厘清了因式分解的 概念后对因式分解的表达形式进行变更,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 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法》例1:计算下列各式(1)(一l1)+(一9);(2)(一3.5)+(+7);(3) 
变式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其作用在于舍弃非本质属 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较包括正例之间的比较,也包括正 
号)号) 
解:(1)(一11)+(一9)(同号两数相加)一(11+9)(取相同的 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一20;(2)(一3.5)+(+7)(异号两数相加) =+(7—3.5)(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 较小的绝对值)=+3.5;(3)(一1.O8)+0(一个数同零相加)一108; (4)(+ )+(一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0. 
例与反例的比较,以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 解。变式与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对于初中数学例题的导学,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还要 
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善。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 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15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9673319b6648d7c1c7469e.html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课本例题导入教学的设计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