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经典习题

发布时间:2019-10-12 04:12: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以来,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由于火候、时间掌握得当等原因,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5%-10%,全程自动化控制程序,除了能保障菜肴准时出锅,还具有油烟低、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这说明

A.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B.实践工具可以强化人某一方面的能力

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D.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联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

A.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B.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

C.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

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6.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

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

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9.“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句话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

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D.认识来源于实践

1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

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

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

12.“见多识广”这一成语包含的道理是

A.认识源于实践

B.认识指导实践

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13.“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D.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且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对没有对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B.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C.人的感觉是包含理性的感觉

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

1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6.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7.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想,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认识活动中

A.实践的重要性

B.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C.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D.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18..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D.真理是多元的

19.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0.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在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这说明

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

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

D.真理是相对的

2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3.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价值是主观的

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2、多项选择题

1.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

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合一

B.知行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C.行先知后

D.行难知易

3.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践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8.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9.“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发展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

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

10.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适合。这个事例说明

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

1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

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

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12.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

B.真理具有反复性、周期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

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8542a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cc.html

《考研政治马原经典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