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大全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歌意象大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古典诗歌爱好
许多事物这些在诗
就是意象。对于今天的中国
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笔者搜集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帮助。
1.飞鸟:自由的灵魂
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
(《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
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音。生命的缺撼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
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
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
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
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
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
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
随归鸿远去的,
“身

不仅仅是目光,
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诗佛”王维“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
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宋代文
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
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在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崇尚道家思想、
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
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辞官回乡后,《读
追求精神自由的愿与悠闲自在的
陶渊
则以
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
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明约,北宋黄
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水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水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
景,让他生发出乘扁舟、望。继他之后,鸥”之作: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
但这种能够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
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阳西下,
薄暮冥冥,
少游子思乡的愁肠!
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在中国古诗
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南宋诗人屡有“盟
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玉台新咏艳歌行》)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背归鸿,去吴中,回道彭城,清泗与谁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
却迟迟不能北返;
大雁飞回北方,苏轼将由徐州南下
出使南国的诗人
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
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相传为李白民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
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
使登楼望远之人
久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空,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
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
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食的鸟儿回巢,
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
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
偏旁晚时分,到山外觅
家人
飞鸟
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
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
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
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
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
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一去
如诗人心中记忆
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
苏轼以飞鸿踏雪、
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2.青山:身与心的家园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
引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
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
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远志之人独归青山,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
求得一片从容,分自在。“青山”意
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
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
山脉通常是
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望青山郭”
(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
战乱中诗人与朋友一同离开故乡,南;
平定后。漂泊江
战乱后诗人送朋友北返,自己却要独留南方。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他乡生白发”,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旧国见青山”则是诗人对友人回到故乡
的想像:友人虽然可以回到故乡,已成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的归来。
对比极为净洁醒目,含蓄地表达了重回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
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
间的因素。
与历史进行反思;
它代表一种压力,它提供一个坐标,
启示诗人对生命可是田园庐舍青山白发的颜色
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
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
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
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

仿佛沧海一粟,
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
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也往往导致人们迷失于历史的虚无。诗歌中的青山意象始终交织着诗人们这种矛盾的心态与感受。过,无论
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而超脱,他们的身心
还是因之
都渴望归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
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他好像在故意卖关子,其实
已经透露了栖居碧山的理由——“心闲”;青山给他一片纯净的天地,他把青山
当成知已,与之“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甚至有死葬青山之志。清
代诗人查慎行则把“青山”视作情意相投的老朋友:“青山淡如故人,何可经时
不相见”(《入兖州境望徂徕山》)。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属宋代词人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
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
连绵青山似乎欣赏高洁之人,有心和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来到身边,青山无
动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靠山的溪边居住。他有一首著名的《贺新郎》,词的上片是这样的: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此时被投闲置散,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的朋友,只好把
青山当作知已。情,自是词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作者把自己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宁愿落寞,洁之志。他非常喜欢使用“青山”
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
一词,而且喜欢用“妩媚”来形容青山,“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他笔下,青山意象极富于人情味儿,甚至带有
几分幽默之感。
诗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隐旷达、山色的亘古不
改,也不排除他们对“青”字本身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
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颜色之一,甚至在很多时候被用来暗示一种缠绵哀婉的情
感:“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汉乐府《饮马长
城窟行》),绵绵青草牵惹起离人绵长的思念,以至于梦魂萦绕;“苕之华,其
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凌霄花嫩叶青青,自
己的青春生命却在苦难中虚度,诗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从未出生!同样,“青
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四韵》)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行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青山的绵延不绝,
的视觉印象和想像空间。一项技巧,定的感情,结尾:
给读者留下深刻诗人们很早就学
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
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
人的分离,倍添伤感与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
“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范例。前半部分描写湘水
根据考官要求,他在诗的
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迹,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
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3.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
——中国古曲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
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
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
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

捣,
使之柔软熨贴,
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
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称
“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
照料孩子,

所以多于寒冬
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
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
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
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
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定俗成的情感暗语,
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
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捣衣的
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
捣衣的妇女听着
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白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
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
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
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
她们单调
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

妇”主
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乔知之《从军行》)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
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
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
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
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爱情,悲苦与离愁。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
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塞地的乐章。古吹向未来,
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弥天

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李白的《子
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
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李白仿作的这首
民歌情感真淳深挚,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
意象单纯鲜明,语言平易流畅,是从
乐,宛如天籁之音。无需多层次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


丽的容颜是它的背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
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前面提到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
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多: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
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
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
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泊的命运。与思妇诗有所不同的
也伤感自己只身漂
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游子是
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家的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
捣衣可以在别人
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越过障碍,萦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相比之下,声音意
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等更具组合能力,更宜
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古典诗歌发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培养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欣赏能力,以释怀的诗化音响。
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它不仅感染、感动

着置
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声音作为自己的诗
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
煜《捣练子》)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
声细,漏声长。(李清照《行香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劳动
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多少美丽的生命,在捣衣的砧声中苍老凋谢,“用尽
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
对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也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执著与坚韧。
4.流水无情亦有情
即使平堂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
如镜的水、
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但是远在晏珠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
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以现代人的
光来看,或许是情人最为适切吧。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
去水边寻找意中人。道路艰难遥远;
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
他沿着直流的水
道去寻找,那人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及。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
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这是人世间的不自由,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
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
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
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
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
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
乡”(方干《别孙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
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有沟通的意义。杜甫《所思》
因而水又具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荆州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
是门前锦水(即锦江,流经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草堂临
近江边)辗转汇人长江,流经三峡,就可以到达荆州。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
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这里,万里长江不再是
阻隔,反倒成了诗人传达情感的媒介。这种把水意象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
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
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的离别之情吗
茫茫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
象的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
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
可以在诗

源,又是精神的慰藉。
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


沟通情感的水
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
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无穷无已。水的特征是纤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
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

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斜晖脉脉水悠悠。
”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
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同样是楼上女子,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
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
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流水也可比
作相思之情。“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
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
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仓李万》),这里的江水
已不仅为诗人提供传情的媒介,简直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了。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

名句名篇多不胜数: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
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5.漂泊与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船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
“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
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
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
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
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唐代之前,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李白“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岑参则从军绝

漠、
他们的活动领域之广大、
代诗人无法比拟的。但漫游虽
体验异域风情⋯⋯精神气度之恢宏,

然豪壮,偶尔也会有故国之思;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
干谒的路途不可
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
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常会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李白离开家乡亲人、扁舟出峡时,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是古代楚蜀的交界处,随着平原的出现,蜀中诸山至此不复再见,所
诗中说“山随平野尽”;由此地继续前进,只有来自蜀地的长江还可为伴,
诗中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此时年仅26岁,年少气盛,豪气
云,自觉前途万里,可以如大鹏展翅,所以诗人虽寄身舟中,渐离故乡,却并十分伤感。
下面两首诗中的“船”意象却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
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
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睿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
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
写诗以寄情。


中心意象,前者是“月
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
出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彩(沧江、青苍)、动景(急
秋声)
夜流、纷纷木叶)、静景(明月、林山晚暮),烘托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
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
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之一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
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
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
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疏灯自照孤
帆宿”“老病有孤舟”
世的象征与写照。“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船是诗人漂泊身更将孤舟与诗

人的身心直接联系在一起:
放,他的心渴望着回到故园;寄托着还乡的希望,可是却系在夔州
江边,他的身体也像是被缚住的小船一般,不得自由。这类似“船”寄寓漂泊之感的诗歌还有许多: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诗人见丛菊两度一叶小舟本来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此诗是因睹木兰舟日日浮于洞庭湖上,而联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
运: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浩渺广阔,似乎与天际的浮云相连。木兰树雕成的
华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远行。木兰舟中望人远行,
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几次在
漂泊天涯的一叶孤
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亦如木兰树斫成、舟!据宋代笔记记载:
末,馆阁诸公泛舟湖上,以“木兰”为题赋诗。忽有一贫士登舟作了此诗。诸公
大惊,仔细审视,原来竟是李义山之魂。这个记载虽不足信,但诗中木兰舟与诗
人共同的漂泊命运无疑感人至深。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
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
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韦庄《西塞山下作》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前者写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漂荡的情景,传达出坦然闲适的心
态;后一首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这
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实化描写,又是诗
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最后,我们以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写《临江仙》词结束全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6.流水落花春去也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
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但是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

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

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
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
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
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诗经》中没有对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对落花的咏叹。诗人以盛开的桃花
喻新嫁娘,以累累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力,以椒实藩衍祝福子孙众多。人们关注的是果实,
的角度去关注花,带来忧伤。
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传统源头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谗去国、被
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
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
他用“惟草木这一著名诗但草木零落是秋
是生命延续的希望,落花不会给他们
而不是从审美
关。《离骚》中却有这样一句:“及荣华之末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说想要趁
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赠送给她(其实是为了接近她那
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
威严高贵的主人)。此处“荣华未落”比哈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实
上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诗人委婉地通过对落花的想像,用象征手
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人迟暮的忧虑,这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时歌春歌》描写落英缤纷的美景:“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

林花随风飘舞,风中弥散着花香;南朝诗人谢朓则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游东田》)的诗句。诗人们对落花持欣赏的眼光,我们在落花中读不出丝毫
忧伤。不过,晋时一首《前溪歌》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花落逐水去,何当顺
流还,还亦不复鲜。”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
逝的无奈。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成为中国诗歌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之一。
南北朝时期,吟咏落花的诗句逐渐增多,但多以客观描写为主,落花甚至成为
欢乐的背景,“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何逊《苑中见美人》),美丽女子
用遮颜的团扇承接花瓣以为游戏,稼柔美的姿态。这一时期的诗中
表现出一种纤
即使有“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江总《春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
花迟”(萧子范《罗敷行》)的伤感与祈望,也是极为淡薄的。甚至直到初唐,
“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还是为人称道的诗句,飘
飞的花瓣和着优美的舞姿,共同成为表现春天美景的因素。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落花的名篇,也可以说是正式以落花吟
咏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
落颜色改,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常的感叹,所有意义。为著
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而在产生于同一时期、
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

闲潭
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
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不过,这些忧伤情绪没有立刻成为落花意象的主流。刘希夷、张若虚之后的
人有幸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现出欣赏落花的倾向: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
欢笑;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
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气息,尚在战
乱之中,他于收复不久的长安写下《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东风搅起漫天花雨,似愁情扑面而来,无限春光中陡然生出的衰飒之感,
们感受到一个伟大朝代无可挽回的倾颓之势。美的诗句,令人吟
绝大的笔力、

包括王维、李白在内的诗人都表
咏之间每每喉为之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像是一个信号,不
仅暗示大唐盛世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诗人情绪的彻底转变。
杜甫在后来的诗中多次写以落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

花尽老相催”《江畔独步寻花》是他对自己心境的解释;从时代角度而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与当年名满京城
的音乐家在江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
叹。杜甫的哀叹成为诗歌中落花意象转折的契机,之后的中唐时期,落花与悲哀结合的诗句徒然增加,
唐则完全发展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

繁地与眼泪(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伤(武元衡《陌上暮春》: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惆怅(李商
《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哀怨(杜牧《金谷园》:日
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的色彩: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浣溪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林黛玉《葬花吟》
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中则有“试看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
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虽有清


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
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7.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古道西风瘦马。(马

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我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
种。我们在分析和欣赏诗歌时,还是应该整体考虑的。不过在熟知这些基本寓意的基础上,或许能更顺畅些。
8.古诗意象另外一类分析
动物类:
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
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
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


归的情思。一番秋雨之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
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
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杜鹃——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
鸿雁、青鸟、鱼(比目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夜闻归雁生
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
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
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青鸟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
鸟殷勤为探看。”等。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
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鸟
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金志章《鹧鸪塘》得,鹧鸪塘外鹧鸪啼。明,
“忽听一声行不“落照苍茫秋草
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马、乌鸦、沙鸥。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马——奔腾,
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行为类: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
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
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
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于秋夜进行。
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

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情。何日平胡虏,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
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9.古诗意象的具体分类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
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
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
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痛别离,苦远游: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
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
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
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
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

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杜鹃,李商隐诗中借
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
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
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
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
善于歌唱,村山郭酒旗风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

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
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
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
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
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菊
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花》
诗人以饮露餐花唐人元稹《菊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
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
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
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三更归梦三更后。其他如一
以梧桐
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

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
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
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三、自然现象类
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南唐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
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
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
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3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
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

愁结柔肠U庵只苹璧纳烁
东篱把酒黄昏后,
贡硐衷诶氡稹⑾嗨肌⒐朐挂焕嗟母猩顺∶嬷校暗香
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4、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
绪和郁闷的心情。烟雾无边,
无边丝雨细如愁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秦
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
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四、时令节日类
1.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重阳
九月初九日,
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如杜甫《九
重阳日古
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3、寒食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
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
(姜夔《扬州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五、特定地点类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
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记》
写离人望着短亭
王实甫《西厢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
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有采菊东篱
10.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陶渊明《归园田居》
《饮酒》
中有种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
此为古人所青睐,秋,或渲染离愁,
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
或寄托相思,
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它当做春天的象征
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
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
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
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
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
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
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燕藏春衔向谁家,
(《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
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
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
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
(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
《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
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
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
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

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
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
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
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
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
而归。《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
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
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
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

花鸟虫鱼,
人才情。雁啼悲秋,无不入文人笔下,猿鸣沾裳,
飞禽走兽,不显诗
燕子的栖息
或漂泊流
(周邦彦《满庭
鱼传尺素,蝉寄高远,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芳》或身世浮沉,“望
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11.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它已经成为融入到每一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临安春雨初霁》(同
《虞美人》
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
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
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
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
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此时的小楼只以及因思念而产
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
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
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
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
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
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
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
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
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
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
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
“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

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
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
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
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利禄、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
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
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
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
“小楼听雨”
像文人们相聚饮酒、
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
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
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
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
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
借着古代诗词从我们似乎能瞥见
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吟诗作画一样,
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12.此物最相思——趣谈唐诗中的红豆
寄情于物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相思之情的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喜爱的当推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此诗,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是题作《相思子》,《全唐诗》中则
为《相思》一名。那么诗中的红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
红豆产于南方,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海南等地,属于藤本植物,春夏间
花,蝶形花冠,通常为红色或紫色,其果形体呈卵形,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三)为鲜红色,一端(约全体的四分之一)为黑色,全体光泽如漆,令人喜爱。关于红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不幸死一边地,悲伤不已,化为红豆。
以至于哭于树下而死,
于是人们就称这种红豆为“相思子”
因此,诗中多用它来表现相思之情。
王维的这首诗本是送给好友李龟年的,据说天宝之乱之后,李龟年流落江南,
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
是现在我们却通常用这首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
在唐代,把红豆写入诗中的绝非王维一人,温庭筠也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吟咏红豆。
如他的《锦城曲》中有两句就写到了红豆:“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
人。”这里的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作为纪念的礼物。还有一首《新添声杨
柳枝词》,是这样写的: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首感人的男女爱恋的诗,用红豆嵌在骰子中,比喻对对方入骨的相思之情。情深至此,也足以令人感叹不已了。
也许正是由于红豆所代表的那份朋友恋人间的相思恋之情,所以在唐代红豆还
是众多富家闺秀们的闺中之物呢。真是:小小一颗相思豆,寄寓几多相思情!
13.“凭栏”与“倚楼”的意境美
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
诗中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
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
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而“凭栏”与
“倚楼”也就成为诗人涉猎最多并且写得最有韵味的一种意境。这在词的芳草地里尤其茂盛。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
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
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这两个动词,“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唐五代至宋初,因受题材和形式方面的制约,词多以婉约为主,“倚楼”就写得多了。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唐)温庭筠《梦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唐)白居易《长相思》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南唐)李煜《拟破浣溪沙》。
这三种“倚楼”,都是以思妇为题材,但依楼的时间、心境却不同,抒情也各
有韵味。《梦江南》把早起“独倚望江楼”的切迫企盼与“过尽千帆皆不是”的
失望构成强烈反差,衬,肠断之痛令人不堪,
又以落日流水的静寂来反
以至后人
词作家正是着眼于
称这首词为《花间集》之冠。《长相思》是晚来依楼,曲折的水流把绵长的愁思
延成缠绵的情韵,
的哀怨忧伤,虽着眼于“愁”
月光又映衬出相思女子“恨”

“思”,写的却是“爱”,言简意丰,词浅味深。《浣溪沙》则深夜“倚楼”,
把边塞细雨、凄清的笙乐和“倚楼”人的泪珠交融起来,充满了感伤和哀怨,因
无人倾诉,无人会意,只好“倚栏干”,结尾这三字有“说不尽之意”,把人物
的凄苦、孤独、盼望与忧怨都包容进去了。
其实,这个时期南唐的冯延已“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融合多种手法和
自己的真实观察与体验,把倚楼人的情感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很受人们的推崇。
如《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栏干独倚、碧玉
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以起兴入笔,写满怀心事的女子,无意于斗鸭取乐的热闹,独倚栏干,头发也
懒得梳理,玉簪子歪斜欲坠,整日盼着“不至”的恋人,愁苦之态,哀怨之情,
栩栩如生。但“举头闻鹊喜”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俗语云:“喜鹊叫,佳人
到”,该是“君”将至了吧。意境如此清丽含蓄,以至于冯延已的主子南唐中主
李璟也生了妒意,发出话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又如《清平乐》:“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
春寒。”用江南春景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怎能不勾起
独倚朱栏者的相思之情呢最后一句更是“雅丽含蓄”,韵味无穷。再如《鹊踏枝》“泪眼倚楼频独语,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独自依楼,独自流泪,自言自语,已是无法排遣的愁苦,偏
又有“双燕飞来”,更反衬出的内心孤苦无依,自然春愁如絮,随风而舞。如此
清新的语言,高妙的写法,缠绵的情感,同时又暗藏“君臣之事”,使他的

词余
味无穷。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在许多写离别伤怀的漫词里更有不少“倚
楼”的描写。如《八声苦州》:“想佳人⋯⋯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
言谁会凭栏意。”都写得痴情回荡,又缠绵悱恻,着实动人。也许因为太多词人的渲染,写“闲情”、“春愁”;“思妇”、“离人”,总
要凭栏倚楼,连虚怀若谷的政治家寇准,闲来弄笔,居然也变得儿女心肠,柔情似水了。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踏莎行》(菱花:指镜子,慵:懒)
约会已是遥遥无期,相思更是缠绵不断,哪来的心思去梳妆打扮呢倚楼远眺,
芳草连天,愁思如海。末一句的烘托渲染,更显婉丽凄恻。“无情末必真豪杰”至高至远的胸怀,总是少不了至细至柔的情怀。
而宋代两位大文豪把“倚楼”写得更是愁思如海,九曲回肠。“黯乡魂,追旅
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
淹《苏幕遮》)背井离乡之愁,贬谪去国之恨,通过动人月色的反衬,更增添了
客愁的深长,无怪后人惊叹“铁石心肠之人亦出此销魂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
清丽缠绵,
(欧阳修《踏莎行》情景交融,“极切极婉”“极柔极厚”(唐生璋《唐宋词简释》)。
与“倚楼”的柔婉不同,“凭栏”则显慷慨激越之气,陈悲凉壮阔之情,这无

论在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里都有所表现。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李煜《浪淘沙》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意——(宋)王禹偁《点绛唇》
在奢靡中做了亡国奴的南唐后主李煜,为时已晚的悔意,面对无限江
终于有了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
山易主,自己作阶下囚,寄人篱下,自然感伤万分。一句“莫凭栏”,实则时时
“凭栏”,只是无力回天,徒留悲壮之气,空洒悲凉之泪。而王禹偁作为宋初诗
文改革的先锋,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面对长空翱翔的
鸿雁,感慨万端,有谁能会意自己的心志呢一个“凭栏”既写出了壮怀激烈之心,
又表现了无奈伤怀之意。
最能体现“凭栏”的慷慨壮烈之气的,还是岳飞的《满江红》和辛弃疾的《水龙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节选)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节选)
这里作者把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自己的渴盼充分融入词里,一个“冲冠
栏”,一个“栏干拍遍”,尽显豪迈洒脱之态,慷慨悲凉之气,读来荡气回肠。
随着南宋王朝的日渐衰落,许多词人多发无奈之叹,“凭栏”都显伤怀悲凉。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柳参差舞。”(姜夔《点绛唇》


怀古伤今,感慨万分,“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
词境显得空灵而悲凉。再如:
水涵空,栏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愁与云平。(吴文
英《八声甘州》)如此“凭栏”,只剩下借酒浇愁,自我麻醉的份儿了。总之,“凭栏”与“依楼”的意境汇集了深广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人物
情感,交织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总让人百读不厌,回味不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c6c42a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7.html

《诗歌意象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