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2-03-09 18:13: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行走于美的长廊中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02

姓名:杨海燕

序号:166

学号:1041410167

电话:187********

独创声明:用相同的中国字,写出不相同的文章!

因缘:今年暑假期间,我在家浏览过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的电子书,也许,当时自己只是出于一种大体了解的心态,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只是大体地浏览了一遍,由此,对整本书的内容也只能有一个笼统且模糊的印象。而在这学期,在文史哲老师的课堂上,《美的历程》被列在了徐强老师推荐的书目之内,自己甚是高兴,认为自己至少已经“看”过这本书,抱着想再仔细阅读一遍的心态,自己便重新翻开了纸质版的《美的历程》。当然,结果不出自己所料,读完后,收获颇多!

版权信息: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月版(修订彩图版)。

页数:270页。

作者简介: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李泽厚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奠定了其在美学界的重要地位。同时,李泽厚先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历时本体论》等书。

内容概要:《美的历程》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再现了一段惊人的历史,是一部真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先生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论述了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特色的三类艺术,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的感伤到现实的变迁。从中国各个时代的精神着眼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的画面,逐一揭示了不同阶段的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内在演变的规律和价值,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阅读过程:出于个人看书习惯的原因,捧着一本书,首先看的是书的目录。因此,在看《美的历程》时也不例外,最先看的便是其目次部分,作者把全书分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采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由此,我便按照这个顺序,分章节读完了全书。下面,我将分章节浅谈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在读第一章即“龙飞凤舞”时,由于自已对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甚少,便生出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感觉书中作者提到的东西都很晦涩难懂。介于此,我便把第一章仔仔细细地看了三遍,然后还翻阅了一些关于远古知识的其他书籍,而后终知作者所云。以龙图腾和凤图腾为主的远古图腾是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符号图像化,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纹饰、造型形式。这些不仅仅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更是后世文明的起源。

在第二章即“青铜饕餮”中,作者论述了狰狞的美线条的美解体和解放夏铸九鼎,结束了蛮荒的原始社会,时间也演进到了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青铜的使用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也进入了奴隶社会。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由此,中国得书法又开始了其新的篇章。

在第三章即“先秦理性精神”这一章中,作者对先秦时的社会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并从其思想根源上为读者做了一定的剖析。也许是自己由于比较熟悉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便对这一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的较为透彻。在先秦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思想学术空前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奠定,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这正所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更为重要的是,同时期的诗歌、散文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抒情为主的美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的这些“上层建筑”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连的,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读者可以对先秦的历史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又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在第四章中,作者以“爱国诗魂”屈原为切合点,以“屈原传统”开篇,给读者介绍了“楚汉时期浪漫主义”中的一些美学知识,论述了一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楚辞充满了浪漫主义,同时与汉文化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而汉文化更多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进了那个人神杂陈、百物交错的世界。

“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是第五章内容的主体,主要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即魏晋时期的社会常态。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对人自身的生命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怀疑外在权威,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有强烈的追求和留恋,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表现出无比的悲伤。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

“佛陀世容”是第六章节的标题,毫无疑问,这与佛教绝对是密切相连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社会极为动荡,战祸连绵。佛教被用来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此时的信仰对象非常崇高,人则显得十分渺小,佛教雕塑以超然的形象受到世人膜拜,而到了唐朝,佛教的雕塑与壁画则具有了相互补充的和谐美,引起人们对虚幻的美好世界的向往,随后,宗教艺术日渐世俗化,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盛唐,中国封建社会及至辉煌的顶峰;盛唐之音,奏响了中国古代最铿锵有力的乐章。唐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是产生“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盛唐时期文艺方面以诗的成就最高,其中以李白为代表,将诗带入了浪漫主义的巅峰。除此之外,作者认为唐诗与唐书法都极具音乐美。而以杜甫、颜真卿、韩愈为代表的“盛唐”则对后来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起到了确定和建立的作用。

“韵外之致”,乍一看,恍似新生婴儿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经过仔细研读,发现作者在这一部分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发展变化,从北宋前期到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形成,到南宋院体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类型的艺术境界。

第10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或许是出于一种倦怠心理,或许是觉得自己对明清时期了解得较为全面,便没有逐字逐句地阅读,仅是大体浏览了一遍。作者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明清文艺与浪漫洪流。这一切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使然,只是顺应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潮流罢了。

本书创新之处:

1.结构上,大章节套小章节,使全书框架明了,脉络清晰,有利于读者从宏观角度把握全书的内容。如第七章中,作者分别从“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三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了盛唐之美的点点滴滴。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闪灼着青春和自由,这一典型代表人物便是诗仙李白。“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这些文艺巨匠,揭出他们各自的美学本质,为后世留下了美的规范。

2.内容上,书中的一些观点具有批判意识,例如作者在“远古图腾”那一章提出的“积淀说”脱出了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与“审美情感的恶意循环。认为形式上产生变化的时候,是因为内容积淀在其中,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而又由于对新形式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积淀在其中,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受,所以形成了“审美情感”;又如在“魏晋风度”一章中,作者不同意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认为魏晋时期恰好是哲学重新获得发展,思想活跃的时期,而不是所谓的反动腐朽的东西。这些具有批判精神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新颖感,由此人入胜,更会引起读者对一些已定的观点的思考。

3.形式上,作者插入了大量的珍藏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并茂,避免了纯文字的枯燥,使读者对美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

印象最深的部分:割肉贸鸽,只为挽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小鹰;舍身饲虎,只为救活一堆奄奄欲毙的小虎;须达弩好善乐施,只为实现他的施舍……如此等等,总会引起读者心中的各处感伤与无奈,总会让读者思考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人的价值何在?

从历史背景来透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东汉帝国的瓦解到李唐王朝的统一,四百年间尽管又短暂的和平和局部的稳定,但整个社会总的来说是长时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和动乱之中,统治者只能借助宗教这种鸦片和麻药来麻醉百姓的心灵,而百姓也只能把一切美好的愿望以及无数的悲伤寄予在神佛之中,期待下一世的轮回!

评价和观感:

1.内容上,《美的历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把审美、艺术和整个历史有机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作者将中国美术的发展放置于当时大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将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艺术的变化关联起来,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美术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归纳出其中包含的美学意义的同时,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现今社会人们的很多文化心理结构和古人有惊人相似之处,这也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对现今的审美规范起到了引导和反思的作用。

2.语言上,“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似流水般缓缓而来行文优美,分析透彻,夹叙夹议,文字简洁,铺排列锦,旁征博引,不是诗而胜似诗,让人神驰千年,遨游历史长河而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能够让读者对中国美学的气质和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书中不足之处:

(1)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文言文;同时,我读的这一个版本的书中,古今字较多。这无疑会给文学功底较薄弱的读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

(2) 观花式的阐述,对一些现象的剖析粗疏简略,使读者理解起来有困难。

(3) 书中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术语读起来稍显生硬,应该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通俗化”的阐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92b77c168884868762d694.html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