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 它,可以通用吗”等10则

发布时间:2016-09-09 13:25: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蚂蚁和蝈蝈》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同册教材《乌鸦喝水》一课却是这样写乌鸦的:“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在同一册教材中,对不会说话的动物,为什么有的用“他(们)”,有的用“它”?我问了很多老师,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请问:“他”和“它”可以通用吗? 山东省曾县倪集乡中心小学

葛贵继

“他”和“它”都是人称代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及其主体与说话者的关系叫“人称”),“他”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它”用来称人以外的事物。

“他”是白话文初起时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当时的文章中,不管男性、女性还是物性,一律用“他”,如《红楼梦》写了这么多女人和事物,全是用“他”来称代。在鲁迅作品中,凡是成篇于1925年以前的文章,都是这个情况,如《药》(1919年)中称华大妈用“他”、《故乡》(1921年)中称西瓜用“他”、《未有天才》(1924年)中称作品也用“他”。

“它”字是在1924年以后流行起来的,这时候的鲁迅作品中就用“它”来代替“他”了,如《“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年)中称落水狗用“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中称何首乌的根用“它”、《藤野先生》(1926年)中称实物也用“它”。

“他”和“它”如今有明确的分工,写文章时不可混用。然而在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见到用“他(们)”来称代动植物和其他非生命的事物,这属于拟人化的手法,不能看作“他”和“它”可以通用。

(令怡)

《小学语文总复习》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参》里关于“点”的笔顺是这样说的:“点”在左上角先写,如“为”;“点”在右上角后写,如“我、发、戈”;“点”在中间后写,如“叉、义”。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疑难答问三编》的《容易写错笔顺的字》一文中发现“义”的第一笔是点。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该听谁的呢? 湖南省永兴县樟树中心小学

曹先华

在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19974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义”字的笔顺为义。

复习资料也好,语文教参也好,谈汉字笔顺时应以该语言文字法规为唯一正确的依据,切不可以自己错误的书写习惯来误导师生。

(令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通过“快、慢——北、南”的对应关.系,说明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后来,单元测试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在野外,积雪化得快的是____,积雪化得慢的是

。(南、北)

阅卷时老师们都以“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为正确答案,可遭到了很多人(包括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这使我们感到困惑不解。请问: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积雪化得有快有慢?

江西省广丰县永丰小学

徐丽萍

由于雪特别怕太阳,因此在晴天,向阳的地方积雪化得快,背阳的地方积雪化得慢。比如山上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南(向阳),化得慢的北(背阳)。又比如山沟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向阳),化得慢的是南(背阳)。沟渠与山沟一样,是向下凹陷的,因此北边向阳南边背阳(我国处于北半球,太阳的位置总是偏南的)。

如果是堤岸上的积雪,那当然化得快的是南(向阳),化得慢的是北(背阳)。可是“野外”的积雪,哪里化得快,哪里化得慢,就无从回答了,因为“野外”指离居民点较远的地方,那里的积雪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既有凹陷处,又有凸出处,怎能通过积雪化得快慢来辨别南北方向呢?真不可思议,命题者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

(令怡)

关于“嘲、倾、测”三个字的结构,吉林出版社2007版《新编学生新中华字典》说它们是左右结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第17课教学建议中说它们是左中右结构。这让我陷入迷茫。请问:这三个字是左右结构还是左中右结构?如何界定这两种结构?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

新华实验小学

汉字的左中右结构是从左右结构中分出来的。“嘲、倾、测”等字,目前小学教学中采用左中右结构说,因为“朝、顷、则”是左右结构,左边加了形旁还说它们是左右结构有点说不过去,所以着眼于字形,说它们是左中右结构。持左右结构说者,主张与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关系结合起来。“嘲、倾、测”这三个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故说它们是左右结构,也有它合理性的一面。

(令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鲁滨孙漂流记》中有“船上的桅杆吹断了”一句,这里的“吹断”前是否应添一个“被”字呢?还有“鲁滨孙……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一句的“淹死”前是否也应加一个“被”字? 陕西省安康市小学 常胜义

上面两句,都不必添上“被”字。

被动句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被动句指在动词谓语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所承受的。如:“小狗淹死了。”“淹”这个动作不是“小狗”发出的,而是“小狗”所承受的,即“小狗”是“淹”的对象。狭义的被动句是指动词前有“被(让、叫)”等虚词的句子,也叫“被字句”。这类被动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字后出现主动者,如“衣服被雨水淋湿了”:一种是“被”字后不出现主动者,如“衣服被淋湿了”。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字句可以去掉“被”字变成广义的被动句;反之,广义的被动句可以加上“被”字变成狭义的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

“船上的桅杆吹断了”是个广义的被动句,当然可以在“吹”字前加一个“被”字,但没有这个必要。

“鲁滨孙……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虽不属于被动句,但“淹”字前隐含着一个“被”字,故也不必添上“被”字。

(令怡)

每当报刊上看到“雷同”一词时,总会在脑子里浮起一个疑问:“雷同”与“类同”在词义和用法上有何区别?它们能互换吗?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小学

顾美如

“雷同”是贬义词。古人认为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后常用来比喻彼此不该相同而相同或随声附和。如:“两份试卷的答案完全雷同,怀疑有抄袭现象。”“雷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剿说:把别人的话当自己的话)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语为己语,不要像万物闻雷声而同时响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意。

“类同”是中性词,是“大致相同”的意思,如:“今年期末考试的科目跟去年类同。”

“雷同”和“类同”的词义及感情色彩都不同,一般不可互换。

(令怡)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11期卷首《开启黎明》中引用了著名诗人顾城的《苹果》。诗中把花、叶和果的关系比拟为亲族关系,花儿成了苹果的妈妈,而绿叶则是花儿的妹妹、苹果的阿姨。这样说来,苹果应该是绿叶的外甥女,可为何诗中称为“小侄女”呢?是不是作者所处的地方“外甥女”和“侄女”不加区分的呢?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徐晓玲

“侄女”是哥哥或弟弟的女儿,泛指男性同辈亲属或朋友的女儿。“外甥女”是姐姐或妹妹的女儿,有的方言地区也称“侄女”。诗人顾城可能受了方言影响把“外甥女”写成了“侄女”。

(令怡)

无论是字典还是词典的音节表CSZ组音节中,都把平舌音和翘舌音交叉排列.即:每个音节组都是先排平舌音节,再排翘舌音节,最后又排平舌音节,如:zha排在zbng之后,zi又排在zhu6之后。这是为什么?

这是我多年来未弄明白的问题,问了许多人也未得到答案。恳请令怡老师释疑。 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中心校

陆崇君

字(词)典音节表中的音节是按音序即《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顺序排列的,首字母相同则按第二个字母的顺序排。如he之后,所以zha排在zeng之后;又如在h之后,所以Z-排在zhu6之后。

(令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中有下面一句: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以上引号的用法是表示引用还是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

龙华小学

以上三处引号都表示直接引用的话。所谓“直接引用的话”包括神话、传说、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例如:

△古典神怪小说中描写一些人物和妖怪,往往“摇身一变”就能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们口里的宪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以上引号内的神话、成语、俗语、歇后语都融于作者的话语之中,为了跟作者的话区别开来,故用引号表示引用。当然它们也有引起读者注意,含有一些强调的意味,但我们不说它们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令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拟声词加引号,有的拟声词不加引号。

请问:拟声词是否都要加引号?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不加?

期待今怡老师的指教。

重庆市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杨贞萍

文章中的拟声词,不加引 ’号的多于加引号的。一般说来,把拟声词组织到文句中作状语、定语而不需要加以强调突出时,不加引号。例如:

①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燕子》)

②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惊弓之鸟》)

例①中的“唧唧”作状语,例②中的“嘣”作定语,它们都不需要加以强调突出,因此都不加引号。

当拟声词作为一种声音被引用或需要强调突出时,拟声词上要加引号。例如:

③“呜——”飞船长鸣一声飞向太空。(《阿德的梦》)

④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例③中的“呜——”表示对飞船汽笛声的引用,同时又使其与文章的其他词语区别开来,因此用引号;例④中的“哧哧”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烘托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光辉形象,为了突出它,作者就加上了引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73371819e8b8f67d1cb9ec.html

《“他,和 它,可以通用吗”等10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