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古建筑摄影 - 记录之外的价值 - 张玉明

发布时间:2015-12-16 13:36: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摄影报/2010年/3月/30日/第003版专题梁思成古建筑摄影:记录之外的价值张玉明由于被摄对象的不可移动性,适应了摄影最初长期曝光的需要,建筑摄影可以说是摄影史的最早研究对象之一。170多年来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摄影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和特点,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架一台大画幅相机,或逆光、或顺光;或强光、或弱光;或仰拍、或俯拍,要的是展示建筑美轮美奂的设计和工艺之美,甚至这些建筑所蕴藏的历史沧桑。在相机并不普及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古代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和他带领的中国营造学社,就这样为我国保存了颇具史料价值的古建筑照片。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长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师从保罗・克雷特,是中国近代著名建筑教育家,占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上世纪30年代,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开始到中国各地找寻中国占代建筑实例。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尽管交通不便、时局混乱,他们还是踏遍了中国的15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2000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的古建筑遗物。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的绘图测量,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的同时,他们对各种古建构件与装饰从正而到侧而加以摄影记录,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保存史料。以图片、文字和图纸为承载的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后来多被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因之显现了其所达到的国际水平。时代耦合:黑白摄影的历史感20世纪初,摄影在中国还是一门新技术,但梁思成的家世使他有条件较早地接触摄影。因为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梁思成需要把古建筑的形式、构造、而貌保存下来,恰好当时先进的摄影技术能够帮他实现这一愿望。虽然当年只有黑白照片,但现在看来,用黑白灰的调子表现占建筑的沧桑感和厚重的美,是再好不过的。无论古塔、山门、大殿,还是斗拱,古老的文明实体在自然光漫射下,显得古朴而厚重。梁思成的这些照片,于质朴中诠释着古建筑的深层内涵,视觉上的朴素与内涵的丰富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单纯的高贵与静穆的伟大。梁思成拍摄古塔时的用光很特殊——塔体很少强烈的明暗对比。他很少拍摄大侧光和逆光,而是选择顺光或者阴天弱光时拍摄。因为顺光的光线投射方向与镜头朝向一致,相机所能拍到的地方大体都得到照明,明暗变化不显著;至于弱光下的拍摄,较强光下强烈的阶调变化,显然层次更加细致,过渡更加柔和。梁思成的古建研究需要他把细节局部拍摄清楚,以帮助后期绘图,所以他从不去追求画而强烈的立体感和鲜明的明暗对比。尽管梁思成最初的拍摄意图是为建筑史研究收集资料,但拍摄过程中的冲动和喜悦,绝不亚于林徽因给他生下一对儿女时的心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梁思成考察山西应县木塔后写给林徽因的信中感受到:“我的第一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五体投地的倾倒!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面向着塑像瞪目咋舌的情形,是我愉快得不愿忘记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有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尤其是同几个兴趣相同的人在同一个时候浸在那锐感里边。……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总而言之,梁恩成需要与人分享,还好有相机能记录下他的心境。白描手法:平实的拍摄风格第1页共6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6817b48e9951e79b8927d8.html

《梁思成古建筑摄影 - 记录之外的价值 - 张玉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