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解读诗歌《铭刻的D》

发布时间:2020-11-07 20:2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用马克思主义解读诗歌《铭刻的D

陆晓芬

【摘 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公共诗人,托尼·哈里森的诗歌独具特色。他把工人阶级的意识和语言注入诗歌中,反映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语言层面上的交锋与对峙。《铭刻的D》是其代表作之一。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诗中所体现的阶级对立。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期】2011(031)002

【总页数】2

【关键词】托尼·哈里森;《铭刻的D》;意识形态;阶级对立;话语权

托尼·哈里森1937年生于英格兰利兹的一个工人家庭。早期因其使用下等人口中的英格兰俚语、市井粗话反抗正统英语,涉及社会敏感问题而成名。1985年写于煤矿大罢工期间的长诗《V》使哈里森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诗人。诗歌中具有典型的双声性,充满了不同阶级对峙的声音。20091014日,哈里森荣获首届品特奖。该奖由英国笔会新创,以已故大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命名,意在表彰作家,如品特本人所言,须以无所畏惧,始终不渝的目光关注世界,并呈现出强烈的知识分子之坚强意志来描述我们人生和我们社会的切实真相”[1]。评委兼戏剧导演的尼古拉斯·辛特称哈里森为公共诗人,一贯关注世事,其声音明确而激昂[1]

《铭刻的D》是托尼·哈里森比较著名的诗歌之一,是他写给父亲的挽歌,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兢兢业业的面包师傅。诗歌中的大部分意象都映射出这一事实。正像哈里森其他诗歌一样,《铭刻的D》坚持以往,言辞激烈地批评了英国社会的阶级斗争,笔锋由最初的悲伤延伸至愤怒。

《铭刻的D》只有短短的16行,哈里森却完整又细腻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面包师傅的火化过程,不仅记录了刚刚逝去没多久的面包师傅的思想与热情,也对其一生做出了评价与定位。面包师傅一生过着仆人般的生活,总是兢兢业业的工作来达成别人的要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他们没有任何梦想,只能虔诚地期待着美好的天堂,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地方。在默想面包师傅艰辛的生活之后,哈里森洞悉社会上存在很多此类感伤及压迫。这些感伤和压迫的堆积必然引起反抗乃至革命,一个不屈从于其他人的意愿,努力争取的目标。因为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被欺压的现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2cd78e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3a.html

《用马克思主义解读诗歌《铭刻的D》.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