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13 05:27: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程简介

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课程之一,《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是为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员提供预报业务培训课程,也可作为其他预报员的业务参考和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我们假定学习者是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课程特色

本课程尽量简化概念性、原理性描述,尽量介绍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尽量使用新的天气个例和资料图表,特别是直接针对预报员工作平台——MICAPS系统制作图表、调阅资料、描述流程,以帮助读者建立预报思路、提高业务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根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业务分工,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短期、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因此,本课程不涉及中期以上时效的预报问题。

课程目标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介绍了有关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以及暴雨、强对流、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海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预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要求

1.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2.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3.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4.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5.掌握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

6.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7.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能够较好预报寒潮;

8.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特征,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

9.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思路;

10.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使用帮助

1、如何快捷进入课程学习页面

两个途径可以实现:1、通过首页左侧导航轮实现,用鼠标拖动导航轮出现章标题名称,点击后出现本章包含小节,点击小节名直接进入章节课程学习页面;2、在首页点击课程学习一级菜单,默认为第一章课程内容,在左侧导航栏中可以选择其他章节课程,右侧显示本章导学流程图,其中 代表学习内容, 代表动画播放 代表视频内容。

2、动画演示功能

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1、课件学习页面中知识点位置嵌入对应动画标签,点击动画标签出现动画播放页面,播放完毕后点击返回关闭页面即可;2、点击 进入本章动画列表页,点击动画后进入动画播放页面,播放完毕后点击返回关闭页面即可。

3、图片放大功能

在课件学习过程中,学习页面中图片均可点击,点击后显示该图放大效果让学员更清晰看到图片。鼠标放置图片中右上角出现 ,点击后可关闭图片放大效果。

4、页面隐藏收放功能

为了让课件页面保持清晰的显示效果,课件中只保留章节标题和主要小节标题,点击标题或 标签均可展开内容,点击 该内容文字自动收起。

5、视频播放演示功能

在每章右侧导学流程图或左侧导航栏中点击 标签,可以查看该章中包含的视频内容。

6、下载参考文献功能

在资源中心一级菜单下参考文献二级菜单中,学员可以按照章分类下载参考文献,如果本地电脑安装.pdf阅读软件,将自动打开参考文献,如果未按照阅读软件,系统提示下载参考文献。在首页右下角有快捷入口,可直接进入参考文献页面。

7、自测练习功能

在课程学习页面左侧导航栏中,每章导航栏中包括自测练习部分,点击后进入自测练习页面,学员完成自测题后点击查看 ,将自动显示正确答案页面。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姚学祥等编著 2011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编著 200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气象学》 徐祝龄 编著 气象出版社出版;

 《大气物理学基础》许绍祖 编著 气象出版社出版;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编著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天气学分析》(第二版)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编著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卫星与雷达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英]巴德M J,福布斯 G S,格兰特J R 等编著 卢乃锰等译 许健民,方宗义审校199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胡明宝,高太长,汤达章编著 2000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刘健文,郭虎,李耀东等编著2005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编著,200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 陈联寿,丁一汇编著 气象出版社出版;

 《热带气旋全球观》 RLElsberry 编著 陈联寿,董克勤,金汉良等译 气象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林良勋主编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寒潮和霜冻》,马树庆,李锋,王琪等 2009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矫梅燕,曲小波主编 2008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陕西省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手册》杜继稳主编 200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员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1 天气图分析

1.1.1 地面天气图

1.1.2 高空天气图

1.1.3

1.2 物理量诊断分析

1.2.1 水汽条件

1.2.2 动力条件

1.2.3 热力条件

1.2.4 稳定度

1.2.5 混合指数

1.2.6 平流

1.2.7 诊断物理量综合应用

1.3 卫星云图

1.3.1 红外云图特征

1.3.2 可见光云图特征

1.3.3 水汽图特征

1.3.4 云图的综合分析

1.3.5 卫星反演资料的应用

1.4 雷达图像

1.4.1 雷达强度回波分析

1.4.2 多普勒速度图分析

1.4.3 其他产品的应用

1.5数值预报产品

1.5.1 数值预报产品及应用

1.5.2 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1.6 其它探测资料图

1.6.1 风廓线仪

1.6.2 地基GPS水汽应用

1.6.3闪电定位仪资料应用

1.7 中尺度分析

1.7.1 环境背景分析

1.7.2 中尺度系统分析

1.8 集合预报

1.8.1 集合预报的基本概念

1.8.2 集合预报的业务发展及现状

1.8.3 集合预报的意义

1.8.4 集合预报的主要产品及应用

(二)自学要求

本章要求学员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 天气图分析;2. 物理量诊断分析;3. 卫星云图;4.雷达图像;5. 数值预报产品;6.中尺度分析。

(三)考核要求

1.1 天气图分析

1.1.1 掌握地面天气图填图中各要素的含义;能准确识别地面主要天气系统,并掌握其所带来的主要天气。

1.1.2掌握高空天气图填图中各要素的含义;能准确识别高空主要天气系统,并掌握其所带来的主要天气。

1.1.3 掌握 图上主要曲线的点绘以及各线条表示的物理意义,掌握常用特征高度和指数的意义,了解稳定度及其判据,掌握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大气层结的结构,了解逆温层的性质及作用。

1.2 物理量诊断分析

1.2.1 掌握常用表征水汽条件的物理量及其意义和应用。

1.2.2 掌握常用表征动力条件的物理量及其意义和应用。

1.2.3 掌握常用表征热力条件的物理量及其意义和应用。

1.2.4 掌握常用表征稳定度的物理量及其意义和应用。

1.2.5 掌握理查逊数Ri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1.2.6 掌握业务上最常用的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1.3 卫星云图

1.3.1 掌握红外云图的主要特征。

1.3.2 掌握可见光云图的主要特征。

1.3.3 掌握水汽图的主要特征。

1.3.4 具有云图综合分析的能力。

1.3.5 了解主要卫星反演资料的应用。

1.4 雷达图像

1.4.1 掌握强度回波上降水回波的特征、回波形态与天气的关系、强风暴的结构特征。

1.4.2 掌握多普勒速度图上边界层急流分析的方法、大范围降水速度回波特征和中尺度系统特征。

1.4.3 掌握主要导出产品的原理和应用。

1.5数值预报产品

1.5.1 了解业务应用的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

1.5.2 了解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的方法和应用。

1.6 其它探测资料图

1.6.1 了解风廓线仪的探测原理和资料应用方法。

1.6.2 了解地基GPS水汽反演的原理和资料应用方法。

1.6.3了解闪电定位仪探测的原理和资料应用方法。

1.7 中尺度分析

1.7.1 掌握中尺度环境背景分析的方法。

1.7.2 掌握中尺度系统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地面图上的表现形式和闪电资料分析的方法。

1.8 集合预报

1.8.1 掌握集合预报的基本概念。

1.8.2 了解集合预报的业务发展及现状。

1.8.3 了解集合预报的意义。

1.8.4 掌握集合预报的主要产品及应用。

第二章 要素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2.1 天空状况

2.2 降水                                                        

2.3 温度                                                        

2.4 湿度

2.5

2.6 霜冻

2.7 能见度

2.8 冻雨

(二)自学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本章总的要求是:各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相互关联及预报。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难点是预报着眼点。

(三)考核要求

本部分要求学员了解、掌握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温、湿、风等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2.1 天空状况:熟悉天空状况的基本含义及预报。

2.2 降水:掌握降水和降雪的不同预报思路。                        

2.3 温度:掌握温度的预报技巧。                                  

2.4 湿度:掌握湿度的基本定义及不同表述,了解相对湿度的预报思路。

2.5 风:掌握风的预报方法和思路。

2.6 霜冻:掌握霜冻的基本概念及预报方法。

2.7 能见度:了解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和预报的基本思路。

2.8 冻雨:了解冻雨的成因和预报的主要思路。

第三章 暴雨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3.1 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暴雨形成机制

3.3 环流背景与天气系统

3.4 物理量应用

3.5 卫星资料的应用

3.6 雷达资料特征

3.7 暴雨落区预报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我国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以及预报思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 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2. 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以及预报方法。难点是:暴雨落区预报。

(三)考核要求

3.1 掌握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了解暴雨形成机制。

3.3 了解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与天气系统。

3.4 掌握物理量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方法。

3.5 掌握卫星资料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方法。

3.6 掌握雷达资料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方法。

3.7 掌握暴雨落区预报方法。

第四章 强对流天气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4.1 强对流天气的定义和时空分布

4.2 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4.3 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条件

4.4 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

4.5 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我国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发展条件、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对流天气预报思路和方法以及临近预报进行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 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2. 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条件以及预报方法。难点是:临近预报。

(三)考核要求

4.1 掌握强对流天气的定义和时空分布特征。

4.2 了解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4.3 掌握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条件。

4.4 掌握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

4.5 掌握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

第五章 雾霾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5.1 雾和霾的定义和标准

5.2 雾和霾的时空分布

5.3 雾和霾的形成机制

5.4 大雾的环流背景与单站气象要素特征

5.5 雾和霾的预报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我国的大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以及预报思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难点是预报思路。

(三)考核要求

本部分要求学员了解、掌握雾和霾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5.1 熟悉雾和霾的定义和标准。

5.2 熟悉雾和霾的区别以及各自的时空分布特征。

5.3 理解大雾的形成条件,熟悉平流雾和辐射雾的特征以及形成条件,了解城市与霾的联系。

5.4 掌握形成大雾的天气系统空间结构、单站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

5.5 掌握平流雾、辐射雾以及霾的预报思路。

第六章 暴雪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6.1 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6.2 暴雪形成机制

6.3 环流背景与天气系统

6.4 物理量应用

6.5 卫星资料的应用

6.6 雷达资料特征

6.7 暴雪预报思路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我国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不同地区暴雪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以及暴雪天气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作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 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2. 我国不同地区暴雪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以及暴雪天气的预报方法。

(三)考核要求

6.1了解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6.2了解暴雪形成机制。

6.3 掌握环流背景与天气系统。

6.4 掌握物理量应用。

6.5 掌握卫星资料的应用。

6.6 掌握雷达资料特征。

6.7 掌握暴雪预报思路。

第七章 寒潮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7.1寒潮概述

7.1.1 寒潮标准和预警标准

7.1.2 冷空气源地和路径

7.1.3 寒潮关键区

7.1.4 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7.1.5 寒潮天气

7.1.6 寒潮影响

7.2 寒潮成因分析

7.2.1 寒潮天气系统和环流特点

7.2.2 寒潮天气的类型

7.2.3 寒潮成因

7.2.4 寒潮形成过程

7.2.5 寒潮伴随的天气现象

7.3 寒潮预报

7.3.1 寒潮预报思路

7.3.2 寒潮预报要点与指标。

7.4 寒潮伴随天气的预报

7.4.1 寒潮大风预报要点

7.4.2 冻雨预报要点

7.4.3 霜冻预报要点

7.4.4 雨雪预报要点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我国寒潮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引发寒潮的天气形势、寒潮及其伴随天气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作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能够较好预报寒潮。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寒潮形成应具备的两个过程,冷空气堆积与爆发南下。2. 寒潮预报方法。难点是:1. 对大气环流形势演变的判断;2.预报指标的灵活掌握。

(三)考核要求

7.1寒潮概述

7.1.1 掌握寒潮标准和预警标准。

7.1.2 了解冷空气源地和路径。

7.1.3 了解寒潮关键区。

7.1.4 掌握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7.1.5 了解寒潮天气。

7.1.6 了解寒潮影响。

7.2 寒潮成因分析

7.2.1 掌握寒潮天气系统和环流特点。

7.2.2 了解寒潮天气的类型。

7.2.3 掌握寒潮成因。

7.2.4 了解寒潮形成过程。

7.2.5 了解寒潮伴随的天气现象。

7.3 寒潮预报

7.3.1 掌握寒潮预报思路。

7.3.2 掌握寒潮预报要点与指标。

7.4 掌握寒潮伴随天气的预报要点。

第八章 沙尘暴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8.1 沙尘暴的定义和标准及时空分布特点

8.2 沙尘暴的形成机制

8.3 沙尘暴的环流背景与天气系统

8.4 沙尘暴天气的物理量特征

8.5 卫星遥感资料在沙尘暴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8.6 沙尘暴预报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物理量特征、卫星遥感资料在沙尘暴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及沙尘暴预报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形成机制、熟悉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特征、了解卫星遥感资料在沙尘暴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特征,2.沙尘暴预报方法的掌握和思路的建立。

  难点是预报思路的建立。

(三)考核要求

8.1 熟悉沙尘暴天气的定义、标准及时空分布特点。

8.2 理解沙尘暴天气形成的机制。

8.3 了解造成我国沙尘暴天气的典型环流背景及主要影响系统。

8.4 理解表征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物理量特征。

8.5 了解卫星遥感资料在沙尘暴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情况。

8.6 了解沙尘暴预报的主要方法,建立沙尘暴预报思路。

第九章 热带气旋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9.1定义和分类

9.2 统计特征

9.3 发生发展理论

9.4 定位定强业务方法

9.5 预报方法思路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基本条件和物理过程、定位定强业务方法、影响热带气旋移动、强度变化的基本原因以及预报思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思路。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1.统计特征,2.预报方法及思路,难点是发生发展理论和疑难路径预报。

(三)考核要求

9.1 熟悉热带气旋的分类和定义。

9.2 了解热带气旋生成、活动及登陆我国的时空分布。

9.3 掌握热带气旋生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的物理过程,特别是CISK和多尺度组合理论。

9.4 了解热带气旋定位和定强方法,重点是卫星云图定位方法。

9.5 了解影响热带气旋移动、强度变化的基本原因,特别是了解各种环境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掌握基本的预报方法及思路。

9.6 了解造成热带气旋暴雨和大风的基本因子,尤其是各种相互作用的天气系统的贡献。

第十章 海洋天气预报

(一)考核知识点

10.1 我国沿海海域气候概况

10.1.1 我国沿海气候的基本特点

10.1.2 海流和局部地理环境对沿海气候的影响

10.2 海雾

10.2.1 海雾和海雾的分类

10.2.3 海雾云图特征

10.2.4 中国沿海海雾的天气形势

10.2.5 海雾预报

10.2.5.1 水温和气象条件分析

10.2.5.2海雾生消经验预报

10.2.5.3海雾客观预报方法

10.3 海上大风

10.3.1我国近海强风(风力≥6级)分布和发生频率

10.3.2 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

10.3.3 我国近海海域大风预报

10.4 风暴潮

10.4.1 定义 10.4.2 形成机制

10.4.3 风暴潮预报

(二)自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海洋天气预报作了介绍。

本章总的要求是: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在本章的知识点中,重点是: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三)考核要求

10.1 我国沿海海域气候概况

10.1.1 了解我国沿海气候的基本特点。

10.1.2 了解海流和局部地理环境对沿海气候的影响。

10.1.3 了解沿海的风浪。

10.1.4 了解沿海的海雾。

10.2 海雾

10.2.1 了解海雾和海雾的分类

10.2.2 了解海雾的水文条件、水-气温差条件、湿度条件、风场条件、大气稳定度条件。

10.2.3 掌握海雾云图特征。

10.2.4 中国沿海海雾的天气形势以及根据地面气压场划分的七种类型。

10.2.5 海雾预报

10.2.5.1 掌握水温和气象条件分析。

10.2.5.2 掌握海雾生消经验预报。

10.2.5.3 了解客观预报方法。

10.3 海上大风

10.3.1 了解我国近海强风(风力≥6级)分布和发生频率。

10.3.2 了解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

10.3.3 我国近海海域大风预报。

10.3.3.1 了解青岛奥帆赛海风预报方法。

10.3.3.2 掌握海上大风的预报经验。

10.3.3.3 掌握温带气旋预报。

10.4 风暴潮

10.4.1 了解风暴潮的定义、等级划分和预警等级。

10.4.2 了解风暴潮形成机制。

10.4.3 掌握风暴潮预报的经验统计法,了解风暴潮的数值预报方法。

课程考核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是气象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天气预报业务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的考试是一种基础水平检验性考试,是远程培训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应基本具备地市级短期预报岗位上岗水平。

(一)考试目标

  针对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学习的基本特点,学员从业务应用角度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流程、要素预报等各种天气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通过本考试,考核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流程、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天气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的程度,以提高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

(一)考试目标

  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

(三)考试范围

  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要素预报

  暴雨预报

  强对流天气预报

  雾、霾预报

  暴雪预报

  寒潮预报

  沙尘暴预报

  热带气旋预报

  海洋天气预报

(四)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试卷结构

  试题由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比例分配为:填空题约占42%;单选题约占20%;多选题约占12%;判断题约占18%;简答题约占6%;论述题约占2%

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2、考试方式与时间

考试方式:集中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课程导学

一、 什么是《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正在经历现代科技和现代探测技术的强力推动,已经从传统的天气学、数理统计与预报员经验的相结合的定性方法,发展到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和方法的新时代。包括了雷达、卫星、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等主要的现代探测技术资料的分析应用,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及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临近和短时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等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和技术方法。

二、 为什么学习《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气象灾害又占自然灾害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防灾减灾、保障生产和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天气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而及时准确的气象警报、预报就是防灾减灾主要措施之一。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员是关键。需要不断提高预报员尤其是基层台站广大预报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雷达、卫星、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等现代探测技术资料的分析应用水平,以及各种现代预报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三、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学什么

  既要学习传统的天气学、数理统计与预报员经验的相结合的定性方法,注意吸收老预报员长期从事预报工作积累的经验,又要学习雷达、卫星、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等现代探测技术资料的分析应用;还要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及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临近和短时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等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和技术方法;还要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方法和技术。

四、 怎样学习《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该课程针对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学习,既要注重基本概念、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理论联系预报业务实际,还要注意结合区域的天气气候以及地理特点;既要注意吸收成形的预报经验,又要善于总结,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积累新型预报经验,探索更实用、有效的技术方法,使自己成为既拥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丰富的预报经验,又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现代预报专家。

网站资源

1. 1、世界气象组织:http://www.wmo.int/pages/index_zh.html

2. 2、欧洲气象计算机辅助教学网(EUMATCAL):http://www.eumetcal.org.uk/polarlow/index.htm

3. 3、中国气象局:http://www.cma.gov.cn/

4. 4、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

5. 5、中央气象台:http://www.nmc.gov.cn/  http://www.worldweather.cn/

6. 6、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www.nmic.gov.cn/web/index.htm

7. 7、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cma.gov.cn/

8. 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http://www.cams.cma.gov.cn/

9. 9、中科院大气所:http://www.iap.cas.cn/

10. 10、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远程教育网:http://www.cmatc.gov.cn/

11. 11、台湾中央气象局: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12. 12、香港天文台:http://www.hko.gov.hk/contentc.htm

13. 13、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www.smg.gov.mo

14. 14、京信息工程大学天空网络教室:http://202.195.237.152/skyclass2006/

15. 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精品课程:http://www.nuist.edu.cn/pages/jpkc.asp

16. 16、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courses.dec.lzu.cn/courses/112072/default.htm

17. 17、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教学平台:http://jxpt.cuit.edu.cn/eolenv/homepage/common/opencourse/index_jpk.jsp?_style=cuit

18. 18、北京大学网络学院:http://www.pkudl.cn/

19. 19、中国海洋大学网络教学资源:http://wlkc.ouc.edu.cn/webapps/portal/frameset.jsp

20. 20、中国防雷信息网:http://www.cma-lpinfo.gov.cn/servlet/Node?Node=1

21. 21、中国沙尘暴网:http://www.duststorm.com.cn/

22. 22、中国台风网:http://www.typhoon.gov.cn/

23. 23、新气象:http://www.zgqxb.com.cn/

24. 24、气象出版社:http://www.cmp.cma.gov.cn/

25. 25、中国兴农网:www.cnan.gov.cn/

26. 26、中国气象论坛:http://www.cmabbs.com/forum.php

27. 27、气象家园:http://bbs.06climate.com/forum.php

28. 28、气象在线:http://www.qxzx.cn/web.2.asp?hwid=1015

29. 29、《气象知识》:http://www.qxzs.org.cn/ch/index.aspx

30. 30、怀化气象论坛:http://bbs.121323.com/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参考文献

1 陈小雷,景华,仝美然等. 2007.地基GPS遥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天气分析诊断中的应用.气象,33(6)19-24.

2 陈静,陈德辉,颜宏. 2002.集合数值预报发展与研究进展.应用气象学报,13(4)497-507.

3 曹云昌,方宗义,夏青.2005.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

4 李泽椿,陈德辉. 2002.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3(1)1-14

5 李建华,郭学良,肖稳安.2006.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9(2)228-234.

6】孙继松,王华,王令等.2006.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7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大气科学,30(2)221-234.

7】孙继松,杨波.地形与城市环流共同作用下的B中尺度暴雨.大气科学,200832(6)13521364.

8】张义军,孟青,马明等. 2006.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7(5)611-620.

9Carey L DRutledge S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lighting in tropical island convectiona C-band polarimetric radar study. A multiparameter radar case study of the microphysical and kinematic evolution of a lighting producing storm [J]. Mon Wea Rev2000128(80)2687-2710.

10Orlanski I 1975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Bull Am Meteor Soc 56 527-53

第二章 参考文献

1 陈豫英,陈晓光. 2006.精细化MOS相对湿度预报方法研究.气象科技,(2).

2 董鹤松,南万洙等. 2009.延边州"5.06"罕见大风成因分析.吉林气象,(2).

3 冯汉中,陈永义,成永勤等. 2006.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方法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7(1).

4 何明琼,承秦平. 2002.三峡坝区相对湿度预报.气象科技,(6).

5 矫梅燕,曲小波.2008.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55.

6 李崇银,杨辉,顾薇. 2008.中国南方雨雪冰冻异常天气成因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13(2).

7 饶纲伟,徐穗珊,李江南. 2008.不同云物理方案对粤北冻雨的敏感性试验.广东气象,(6).

8 孙士型,陈良华,李波. 2000.一次区域性降雪过程前后各高度温度和风的局地变化.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9 孙士型等. 2001.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中国三峡建设,(7).

10】王迎春,钱婷婷,郑永光. 2004.北京连续降雪过程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

11】吴蓁,赵培娟,苏爱芳等.2009.2008年河南持续低温、冻雨和暴雪天气成因.气象与环境科学,Vol 321):9-15.

12】熊秋芬,胡江林,陈永义. 2007.天空云量预报及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方法比较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3(3)255-260.

13】张吉,黄治勇. 2001.武汉市空气相对湿度预报模式的建立.湖北气象,(3).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977.天气学教程.北京.

第三章 参考文献

1 蔡晓云,焦热光,卞素芬等.2001.多普勒速度图暴雨判据和短时预报工具研究.气象,277):13-15.

3 陈忠明,.徐茂良,闵文彬等. 2003.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高原气象,22(2)162-167.

4 陈忠明,闵文彬,徐茂良等.200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J].气象学报,62(3)375-383.

7 丁一汇,王遵娅.2009.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将投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8 范俊红.2009."华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研究"技术报告.

10】侯青,许健民.2006.卫星导风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与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7(2)138-144.

11】来小芳,张艳玲,陆汉城等.2007."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0(4)556-560

12】梁丰,陶诗言,张小玲.2006.华北地区一次黄河气旋发生发展时所引起的暴雨诊断分析,应用气象学报[J]17(3)257-265.

13】李俊,李武阶,廖移山.2006.基于"配料"的梅雨锋强降水预报方法[J].气象,32(9)3-8.

14】刘洪恩.2001.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气象,27(12)17-22.

15】刘还珠,张绍晴.1996.湿位涡与锋面强降水天气的三维结构[J];应用气象学报,703):275-284.

17】覃丹宇.2005.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博士论文.

18】孙建华,张小玲,齐琳琳等.2004.2002年中国暴雨试验期间一次低涡切变线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大气科学,28(5)675-691.

19】寿绍文,李耀辉,范可.2001.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J],气象学报,59(5)560-568.

23】王福侠,张迎新,胡欣等.2004.华北平原一次秋季大暴雨过程的物理成因分析.气象科技,(S1)15-20.

24】夏文梅,张亚萍、汤达章等.2002.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5(6)787-794

25】夏文梅,王凌震,张亚萍等.2003.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速度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6(4)489-495.

26】项续康,江吉喜.1995.中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应用气象学报,6(6)1-17.

27】许健民,方宗义. 2008.《卫星水汽图像和位势涡度场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导读[J].气象,34(5)3-8

28】许健民.2009.2009年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应用培训班卫星.

29】于玉斌,姚秀萍.2000.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 (1).

30】俞小鼎,周小刚,L.Lemon.2009.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8.

31】张沛源,陈荣林.1995.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应用气象学报,6(3)373-377.

32】张小玲,陶诗言,张顺利.2004.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大气科学,28(2)187-205.

33】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2002.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大尺度和中-尺度特征.科学通报,(47)779-786.

34】赵玉春,李泽椿,肖子牛.2008.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气象科技,3647-54.

36Chappell C. F..1986.Quasi-stationary convective events 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orecasting.Amer. Meteor. Soc. 289310.

37Doswell C. A. III H.E. Brooks and R.A. Maddox.1996.Flash flood forecasting: An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Wea. Forecasting 11 560-581.

38Johns R. H. and C. A. Doswell III.1992.Severe local storm forecasting. Wea. Forecasting 17588-612.

39Nietfeld D D Kennedy D A.1998.Forecasting snowfall amounts: an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upporting the Garcia method. In: Preprints 16th Conf 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Phoenix AZ: Amer Meteor Soc385-387.

42Wetzel S W.2000.An operational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midlatitude winter season precipitation. Wea Forecasting 16:156-167.

第四章 参考文献

2 蔡则怡,李鸿洲,李焕安. 1988.华北飑线系统的结构与演变特征.大气科学,12(12):191-199.

3 曹晓岗等. 2009."080825"上海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气象,35(4):51-58.

4 刁秀广,车军辉,李静. 2009边界层辐合线在局地强风暴临近预警中的应用.气象,35(2):29-33.

5 刁秀广,杨晓霞,朱君鉴. 2008.一次长寿命风暴的CINRAD/SA雷达反射率及中气旋产品特征与流场结构.高原气象,27(3):657-667.

6 刁秀广,张新华,孙殿光等.2009.CINRAD/SA雷达风暴趋势在冰雹和大风预警中的应用.气象科技,37(2):230-233.

7 刁秀广,朱君鉴,黄秀韶. 2008.VILVIL密度在冰雹云判据中的应用.高原气象,27(5):1132-1139.

8 东高红,吴涛. 2007.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地面大风预报中的应用.气象科技,35(6):877-881.

9 冯桂力,郄秀书,吴书君. 2008.山东地区冰雹云的闪电活动特征.大气科学,32(2):289-299.

10】冯桂力,郄秀书,袁铁等.2007.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中国科学D辑,37(1):123-132.

11】何立富,陈涛,周庆亮等.2007.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8(5):655-665.

12】胡玲,张殿江,吴强. 2008.强降水和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气象科技,36(2):155-159.

13】井喜,井宇,李明娟等. 2008.淮河流域一次MCC 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高原气象,27(2):349-357.

14】李鸿洲,蔡则怡,徐元泰.1999.华北强飑线生成环境与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3(6):713-721.

15】李耀东,刘健文,高守亭.2004.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应用气象学报,15(1):10-20.

16】陆汉城,杨国祥. 2004.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

17】刘一炜,寿绍文,解以扬等. 2010.热力不均匀场对一次冰雹天气影响的诊断分析.高原气象(已录用).

18】马明,陶善昌,祝宝友.2004.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中国科学(D):298-306.

19】孟青,吕伟涛,姚雯等.2005.地面电场资料在雷电预警技术中的应用.气象,31(9):30-33.

20】漆梁波,陈永林. 2004.一次长江三角洲飑线的综合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5(2):162-173.

22】孙继松,舒文军.2OO7.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大气科学,31(2):311-32O.

23】陶祖钰,赵昕奕. 1993.京津冀地区闪电的气候分析.气象学报,51(3):325-332.

24】王飞,张义军,赵均壮等.2008.雷达资料在孤立单体雷电预警中的初步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9(2):153-160.

25】王炜,贾惠珍.2002.用雷达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资料预测冰雹.气象,(1):47-48.

28】许爱华,詹丰兴,刘晓晖等. 2006.强垂直温度梯度条件下强对流天气分析.气象科技,34(4):376-380

29】杨晓霞,王建国,杨学斌等.2008.2007718-19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气象,34(4):61-70.

30】姚建群,戴建华,姚祖庆.2005.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6):746-753.

31】姚学祥. 2004.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博士论文.

32】姚叶青,俞小鼎,陈明轩等. 2008.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高原气象,27(2).

33】姚叶青,俞小鼎,郝莹等.2007.两次强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3(5):483-490.

34】叶彩华,姜会飞,李楠等. 2007.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2(5):34-40.

35】易笑园,宫全胜,李培彦等.2009.华北飑线系统中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顶高ET的关系及预警指标.气象,35(2):34-40.

36】易笑园,李泽椿,李云等. 2010.长生命史冷涡背景下持续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气象,38(1):17-25.

37】易笑园,张义军,李培彦等.2007.MCS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气象科技,35(5):666-669.

38】张芳华,高辉.2008.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5):687-693.

39】张芳华,张涛,周庆亮等.2005.2004712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分析.气象,31(5):37-45.

41】张义军,言穆弘,董万胜.1995.人工触发闪电与降雨倾泻.高原气象,14(4):406-414.

42】郑栋,孟青,吕伟涛等.2000.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5):639-644.

43】郑栋,张义军,吕伟涛等.2005.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高原气象,24(2):198-203.

44】郑永光,陈炯,朱佩君.2008.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科学通报,53(4):471-478.

46】周筠君,张义军,郄秀书.1999.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高原气象,18(2):236244.

48Browing K AC R landry.Airflow wiyhin a tornadic storm.10th Wea.Radar Conf.116-122

49Weisman M L.The genesis of bow echoes: A rear-inflow induced meso-convective structure.Cooperetive Thesis No.125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en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CT-125149

50Hondl K DM D Eilts. Doppler Radar signatures of developing thunderstorm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indicate the onset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Mon Wea Rev1994122:18181836.

51J Houze R A S A RutledgeM I Biggerstaffet al.Interpretation of Doppler radar displays of mid-latitude mesoscale convective lines.Bull Amer Meteor Soc198970(6):608-619.

52ohn R HC A Doswell.Severe local storm forecasting.Weather and Forecasting. 19927:588-612.

53Kawasaki Z IK Yamamoto K Matsuuraet al. SAFIR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ts performa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421:11331136.

54Keighton S JH B Bluesteinand D R MacGorman.The evolution of a sever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Cloud-to-ground lightning location and stormstructure.Mon Wea Rev1991119:15331556.

55Lemon L R .The Radar "Three-Body Scatter Spike": An Operational Large-Hail Signature. Weather

and Forecasting.199813:327-340.

56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BulL Amer Meteor Soc198061(11):1374-1387

57Orianski L. 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Bull Amer Meteor Soc197556:527-530.

59Petersen W AS A Rutledge.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and convective rainfall.J Geophys Res1998103(D12):14025-14040

60Roeder W PC S Pinder.Lightning Forecasting Empirical Techniques for Central Florida in Support of America's Space Program. In 16th Conference 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1998 475-477.

第五章 参考文献

1】陈潇潇. 2007.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2】胡亚旦. 2009.中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3】李子华,黄建平,孙博阳等.1999.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大气科学,(5.

4】梁爱民,张庆红,刘开宇等. 2007.华北地区一次大雾过程的三维变分同化试验.气象学报,(5.

5】饶晓琴,李峰,周宁芳等. 2008.我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霾天气的分析.气象,(6.

6】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 2005.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地理学报,(4.

7】王志强,王静爱. 2004.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

8】吴兑.2005.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气象,(4.

9】严文莲,濮梅娟,王巍巍等.2009.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生消物理过程分析.气象科学,(1.

第六章 参考文献

1 白惠星.2001.2000年北疆地区初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4(1)7-8.

2 白人海.1998.初冬降雪的天气动力特征和预报业务系统.气象,14(3).

3 柴化全.1998.蚌埠区域暴雪预报指标.安徽气象,(4)21.

4 陈传雷,蒋大凯,陈艳秋等.2007.2007335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气象与环境学报,23(5)17-25

5 陈德群.1994.江苏省暴雨预报系统.气象,20(11)29-31.

6 董安祥.2001.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Q矢量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4(3)405-409.

7 董文杰.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高原气象,20(4)402-406.

8 范永祥.1979.华北春季大雪和黄渤海强东风.气象,15(9)9-10.

9 宫德吉.2001.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气象,27(12)3-7.

10】宫德吉.2001.内蒙古暴风雪灾害及其形成过程.气象,27(8)19-23.

12】韩江文.200734暴雪过程雷达产品分析.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

13】黄阁."2007.3.35"辽宁历史罕见暴雨雪天气过程分析.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

14】贾宏元.2001.宁夏大到暴雪成因及其预报着眼点的研究.宁夏气象,211-14.

15】晋绿生,赵俊荣.2004.低空急流与阿勒泰暖区大到暴雪.新疆气象,27(2)13-15.

16】康玲.2000.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场特征.内蒙古气象,24(3)13-18.

17】康玲,李彰俊,祁伏裕等.2000.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特征.内蒙古气象,24(3)13-18.

18】李春芳.2001.2000年阿勒泰地区冬季大-暴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4(3)18-19.

19】李培基.1990.30年我国雪量的初步探讨.气象学报,48433-437.

21】梁潇云,钱正安,李万元.2002.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高原气象,21(4):359-367

22】梁钰,苏爱芳.2004.2003年河南省两类典型暴雪天气对比分析.河南气象,第1期:12-14.

23】梁钰.2000.河南省暴雪相似预报系统.河南气象,310-11.

25】刘素洁.2001.辽宁冬季一次大风雪天气个例分析.辽宁气象,219-20.

26】马林.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秋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高原气象,20(4)407-414.

27】马林.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高原气象,20(3)325-331.

28】秦华锋,金荣花.20073月东北暴雪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

29】沙依然.2000.维力.阿勒泰地区一次特大暴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3(4)3-5.

30】汪厚基.1980."77.10"暴雪的环流背景.内蒙古气象,4(1)12-14.

31】王建中.1995.一次华北强降雪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性研究.气象学报,53451-459.

33】王金凤.1996.海南地区"95.1.18"大暴雪过程分析.青海气象,339-41.

34】王磊.2001.新疆北部一次罕见暴雪过程分析.新疆气象,24(4)15-17.

35】王宁.1999.吉林省80年代以来春季大雪天气的分型预报研究.吉林气象,211-13.

37】王文.2000."95.1"大雪的分析.气象,26(7)9-11.

38】王文."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39】王文辉.1979.锡盟大雪过程和"77.10"暴雪分析.气象学报,3780-86.

40】王晓明.1998.一次罕见的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吉林气象,39-12.

41】王新龙.2006."03.3"兴隆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D],兰州大学.

42】王新敏,布亚林,李平等.2000.河南省暴雪天气特征及预报模型.河南气象,第4期:1-2.

43】夏卫宏.2001.一次春季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安徽气象,224-25.

44】徐建芬.2000.青藏高原切变线暴雪中尺度分析及其涡源研究.高原气象,19(2)187-197.

45】许秀红.1998.蒙古低压大雪的云图分析和预报.黑龙江气象,123-26.

46】杨莲梅,杨涛,贾丽红等.2005.新疆大暴雪气候特征及其水汽分析.冰川冻土,3389-396.

47】张大旭.2001.辽宁7次大雪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析和预报.辽宁气象,19-10.

48】张广英.2000.-暴雪天气地县指导预报方法.黑龙江气象,122-24.

49】张明英.1998.北京大雪概况及预报.北京气象,415-17.

50】张山清,田惠平.2005.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分析.新疆气象,28(4)7-816.

51】张守保,张迎新,杜青文,范军红.2008.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综合形势特征分析.气象科技,36(1)25-31.

52】张迎新,张守保.2006.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的结构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1)107-113.

54】翟盘茂.1997.北半球雪盖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应用气象学报,8230-235.

55】赵桂香.2007.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过程.气象,33(11)41-48.

56】周陆生.2000.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其雪灾分布的基本特征.高原气象,,19(4):450-458.

58】罗格 B.威尔顿,苏珊J.哈默斯.水汽图像在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中的解释与应用.

59M.J.巴德,G.S.福布斯,J.R.格兰特,R.B.E.理利,A.J.沃特斯.卫星与雷达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60】帕特里克.桑特里特,克里斯托.G.乔治夫.卫星水汽图像和位势涡度场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

第七章 参考文献

1 陈豫英,陈楠,邵建等. 2009.200812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J] .气象,Vol 3511):29-38 .

5 韦春霞.2007.2006 年广西冬春强冷空气过程对比分析.气象研究与应用,Vol 28 增刊1.

6 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等.2006.2005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Vol 323):49-55.

7 张培忠,陈光明.1999.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气象学报,Vol 57NO.4:494-501.

8 中国气象局16号令.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1975.《天气学教程》(第二分册).北京:895-906.

第八章 参考文献

2 陈晓光,李耀辉,冯建英等. 2002. 西北干旱区沙尘暴预警、服务系统研究课题组.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分析[A].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编. 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34-151.

3 丁一汇,张锦,宋亚芳. 2002.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J].气象, 28(3): 3-7.

4 董超华.1999.气象卫星业务产品释用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

5 方宗义,张运刚,郑新江等. 2001. 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的方法和初步结果. 第四纪研究,21(1):48-55.

6 方宗义,王炜.2003.2002年我国沙尘暴的若干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4(5):513-521.

7 高庆先,李令军,张运刚,等. 2000. 我国春季沙尘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20(6):495-500.

8 胡隐樵,光田宇. 强沙尘暴发展与干飑线- 黑风暴形成的一个机理分析[J]. 高原气象,1996 15 (2):178-185.

9 李岩瑛,张强,李耀辉等. 2008.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地球物理學報,51(3): 692-703.

10】刘树华,刘新民,高尚玉. 1994. 沙尘暴天气成因的初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30(5):589-596.

11 刘志丽, 张小曳等. 2003沙尘源区AVHRR数据地表温度时序变化与沙尘干量TSP数据的对比分析——2001年春季北方强沙尘过程为例. 干旱区研究, 26(1): 89-96.

12】陆慧娟,高守亭. 2003. 螺旋度及螺旋度方程的讨论. 气象学报, 61(6):684-691.

13】罗敬宁,范一大,史培军等. 2003. 多源遥感数据沙尘暴强度监测的信息可比方法.自然灾害学报12(2):28-34.

14】彭艳,王钊,许新田. 2009. 西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环流动力特征分析.中国沙漠, 29(4):766-772.

15】牛生杰,章澄昌. 2002.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物理因子的综合研究[J ].气象学报, 60(2):194 - 204.

16】曲绍厚.1984. 北京地区一次尘暴过程的来源[J].环境科学学报, 4(1):80-85.

17】钱正安,贺慧霞,瞿章等. 1997. 我国西北沙尘暴的分级标准[A] .方宗义.中国沙尘暴研究[C] .北京:气象出版社,1-10.

18】钱正安,宋敏红,李万元. 2002. 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沙漠, 22 (2):106-111.

19】邱新法,曾燕,缪启龙. 2001.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 . 地理学报, 56 (3):316-322.

20】申红喜,李秀连,石步鸠. 2004. 北京地区两次沙尘() 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气象, 30(2):12-16

21】盛立芳,耿敏,王园香等. 2003. 2002年春季沙尘暴对青岛大气气溶胶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16(5):11-13.

22】史培军,严平,袁艺. 2001.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J] . 第四纪研究, 21(1):41-47.

23】孙业乐,庄国顺,袁惠等. 2004. 2002 年北京特大沙尘暴的理化特性及其组分来源分析. 科学通报,49(4):340-346.

24】陶健红,王劲松,冯建英. 2004. 螺旋度在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沙漠, 24(1):83-87

25】万明波. 2007."0504"沙尘暴个例诊断分析研究.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硕士论文.

26】王建鹏,沈桐立,刘小英等. 2006. 西北地区一次沙尘暴过程的诊断分析及地形影响的模拟试验. 高原气象, 25(2):259-267.

27】王劲松,李耀辉,康凤琴等. 2004. "4.12"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高原气象,23(1):89-96.

28】王可丽,江灏,吴虹. 2002. 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环流动力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1 (3):303-308.

29】王式功,扬德保,孟梅芝等. 1993. 甘肃省"5. 5"黑风天气系统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甘肃气象,11(3):28 - 29.

30】王式功,王金艳,周自江等. 2003.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J].地理学报,58(2):193-200.

31】徐国昌,陈敏连,吴国雄. 1979 . 甘肃省"4. 22"特大沙暴分析[J] . 气象学报, 37(4):26-35.

33】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等. 2000 . 关于我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55 (5):513-521.

34】俞亚勋,赵建华. 2003. 甘肃省春季沙尘暴强弱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干旱气象, 21(3): 48-56.

35】岳虎,王锡稳,李耀辉等. 2003. 甘肃强沙尘暴个例分析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 1-16.

36】岳平. 2006. 沙尘暴过程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观测分析及热力结构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论文.

37】岳平,牛生杰,张强. 2007. 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中国沙漠, 27(4):668-67138】张海霞,尤凤春,周伟灿等. 2007. 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气象科技, 35(1):101-106

第九章 参考文献

3 陈联寿,孟智勇.2001,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J].大气科学, 253):420432.

4 陈联寿等.2004登陆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J] 气象学报,625):542549

5 陈佩燕,余晖.200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预报方法研制2006年度华东区域台风预报服务技术交流会会议文集.上海: 227242

7 程正泉,陈联寿,徐祥德等.2005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J].气象,3112):19

8 程正泉,陈联寿,刘燕等.200719602003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84):427434

9 何立富,尹洁,陈涛等.20060509 号台风麦莎的结构与外围暴雨分布特征[J].气象,323):93100

10】胡春梅,余晖,陈佩燕.200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释用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328): 6469

11】黄忠,林良勋.2004快速西行进入南海台风的统计特征[J].气象,30(9)1418

12】江吉喜. 1996海表温度对台风移动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12(3)246251

13】金龙.2005.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试验[M].第五届全国台风及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第三次会议.

14】雷小途,陈联寿.2001热带气旋的登陆及其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J].气象学报,595):602615

15】李英,陈联寿等.2004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201):1423

17】林爱兰,万齐林,,梁建茵.2003登陆华南热带气旋过程降水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S1)6573

19】林良勋,黄忠,刘燕等.2005台风杜鹃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气象,318): 626570

20】刘洪杰,田鸿飞,彭洪灿.1998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强度与频度分布规律初探[J].热带地理,18 2):140142

21】毛绍荣,张东,梁健等.2003广东近海台风路径异常的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43):343355

22】钮学新,朱持则.1997热带气旋大风圈的预报[J].热带气象学报, 13(4)365367

24】涂小萍,许映龙.2010基于ECMWF海平面气压场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效果检验[J].气象,363):107111

26】王蔚,朱伟军,端义宏等.2008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2):277286

27】燕方杰,范永祥.1994西北太平洋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与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的统计相关[J].气象科技.19941):5659

28】余晖,胡春梅,蒋乐贻.2006热带气旋强度资料的差异性分析[J].气象学报,643):357363

29】余晖,端义宏.200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J].气象学报,606):680687

31】郑峰.2005一次热带风暴外围特大暴雨分析[J].气象,314):7780

33】钟辁,何夏江,董克勤.1988三层权重订正引导台风预报方案初步应用[J].气象,14(7)37

35】朱官忠,赵从兰.1998登陆北上热带气旋的特大暴雨落区探讨[J]2411):1623

36Chen Lianshou1998Decay after Landfall WMO/TD875:1.6.1-1.6.5

37 []Knaff J AGuard CKossin J et al2006Operational guidance and skill in forecasting structure change. 6th WM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 San Jose Costa Rica : 160-184

第十章 参考文献

1 黄容, 漆梁波,李庆宝等.2008.青岛近海夏季海风分型及预报.气象,(S1).

2 李庆宝,苗世光,孙桂平等.2008.青岛奥帆赛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海陆风特征.气象,(S1).

3 李庆宝,孙桂平,张苏平等.2008.青岛奥帆赛场浮标站弱风成因.气象,(S1)..

4 李永平,于润铃,郑运霞.一个我国沿岸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气象学报待发表

5 林行,马艳,杨育强等.2008.动态统计预报模型及其在2008奥帆赛风场预报中的应用气象(S1).

6 吕梅,陆汉城.1997.春季江淮气旋发展的诊断研究.气象科学, Vol.17 No.110-15.

7】马艳,杨育强,高荣珍等.2008.局地资料同化在2008青岛奥帆赛风场预报中的应用.气象,(S1).

8 毕玮,王建林.2008.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在奥帆赛中的应用. 气象,(S1).

9】王鑫等.2006.黄海沿海夏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海洋学报,28(1)26-33.

10】杨育强,王晓云,薛允传等.2008.2008年青岛奥帆赛及残奥帆赛精细化气象服务综述.气象,(S1) .

11】赵永平等.1997.黄、东海海雾过程及其大气和海洋环境背景场分析.海洋科学集刊,3869-78.

12】周发琇等.2004.黄海春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海洋学报,26(3)28-3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6d686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c.html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