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语义发展演变浅析

发布时间:2010-05-19 21:0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引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瑰宝”[1]。它是人们长期习用的具有特定含义和定型结构的固定词组,是汉语语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义学研究课题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不少成语古今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演变,甚至有的成语本义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既表现在形式上,表现在意义上。因此,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许多语言学者关注的一个语言现象。杨保健教授提出从语言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的演变现象进行分析;徐春暖从成语语义的转移、语义范围的变化和语义色彩来分析成语语义的发展状况;高玉蕾从义素的消解、语言类推规则的制约、断章取义以及人们心理取向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前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够系统,对成语语义演变原因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从多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应当如何看待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展开。这是因为书面语较之口语,成语的运用频率高又便于征引。书面语中的成语,包括各种出版物,具有比较稳定的状态,能够降低研究的难度。鉴于此,本文将通过举例论证说明的方法,从成语语义发展演变的类型和原因两部分展开论述,进而阐明成语语义发展与演变的意义同时也希望能为我们对成语语义发展与演变的认识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规范原则。

、成语语义发展演变的类型

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是指成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古到今,它都在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发生着密切的变化:有衍生的、有消亡的、也有生出新义的等等。特别是经历了秦汉时代这个语言的分水岭,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它是汉语言趋于成熟与完善的时期,中国汉语言(包括成语)很多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过来的[2]

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主要表现为成语语义的转移、成语语义范围的变化和成语语义褒贬色彩的变化三个方面

(一)成语语义的转移

成语语义的转移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语义由甲事物变为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成语“飞扬跋扈”出自《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这里的“飞扬跋扈”指意志举动超过常规,不带褒贬色彩。而后来,“飞扬跋扈”用来形容人的行为骄横放肆,含有贬义色彩。“飞扬跋扈”现代语义从原来的语义中引申过,虽然还有一些相似的联系,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另一类是成语原义指甲事物,后来变为专指或兼指乙事物,而甲乙事物已看不出任何联系。例如:

成语“来龙去脉” 原为风水迷信用语。旧时候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作“龙”,龙头之所向叫做“来龙”,把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形叫做“来龙去脉”,视为风水宝地。 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再后来,“来龙去脉”中“龙”、“脉”二字的作用淡化,表意重点在于“来”、“去”二字上,转为“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看起来,新义和原义之间已经没有了联系。

(二)成语语义范围的变化

成语语义范围的变化可以分为成语语义的扩大和成语语义的缩小两种情况。

成语语义的扩大是指成语所指称事物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例如:“阳春白雪”本指高的音乐(出自楚国宋玉《对楚王问》)。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阳春白雪”被用来泛指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高雅的艺术。成语的语义在原有的意义上扩大了。

成语语义的缩小是指成语所指称的事物对象的范围缩小了。例如:“长袖善舞”源于《韩非子·五蠹》中“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之也。”原指做事有所准备,就容易成功,是一个普遍性的词语,可用于各类人群。而后来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带有贬义色彩。成语语义的指称对象范围就比原来小多了。

(三)成语语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成语语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引起的

1.由于词义的比喻、引申而导致成语语义的褒贬变化

例如,成语“精卫填海”源于古代神话《山海经》:“炎帝小女精卫,于东海游玩淹死,化而为鸟,每天西山木石来填东海。”因此“精卫填海”常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报仇,可谓中性词。而现在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比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带有褒义色彩。

又如,成语奇文共赏自晋·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原义指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含有褒义色彩。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之后现在多指把荒唐、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含贬义[3]

再如“紧锣密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锣,鼓:打击乐器,常用作戏曲的前奏。锣鼓敲得紧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多用于贬义。”[4]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其他工具书的解释也大都如此,强调其是一种“舆论准备”,而不再说多用于贬义了。而且在2005年的高考中有这样一道成语辨析题:

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太空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命题者就认为这个用例是正确的。所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已经默默地赋予了它“紧张而有序”的新义,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2.由于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变化而导致成语语义的褒贬转化

词汇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随着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变化,成语的感情色彩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例如:成语秋后算账”的原意是指农业上每年的收成到秋收结束后统一结算。而《现代汉语词典》1981版)上对“秋后算账”的解释则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含贬义色彩)”,在2004版中又增加解释,“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例如:

打这儿我才知道,他们是准备好秋后算账的,他们还真有根,真厉害[5]

古今道德准则的变化也会导致成语感情色彩转化。例如:“孝子贤孙”原作“孝子慈孙”(出自《孟子·离娄上》),指孝敬父母的儿子,尽心奉养祖父母的孙子。汉代以后,出于强化封建道德的需要,这条成语用来指孝心、有德行、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子孙。但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孝子贤孙”就成了甘心为恶势力效劳的爪牙了,完全转变成了贬义成语。

3.成语的本义和后来的义出现了断层,后人按字面去理解,引起成语语义的褒贬转换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成语的词源和后来的词义已经不相符合,后只得按照其字面意思去理解,这也引起了成语语义的褒贬转化。例如:

成语出尔反尔”源于《孟子·梁惠王》:“出乎尔者,反乎尔也。”原义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而后人在使用时渐渐脱离典故,从字面理解,多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去做,表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又如,成语“闭门造车”原意是指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略带褒义色彩。正如宋代朱熹所解释:“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现在,“闭门造车”用来指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与原义恰恰相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再如“空穴来风”,它的典故源于《文选·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此语是宋玉引用屈原的话,意思是: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此成语的解释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然而在很多媒体上,却用的是“无根据、无凭证、编造臆测”的含义[6],如:

春节前后,机构间也早有华夏银行将提高发行价格的消息流传,显然提价说并非空穴来风。(《国际金融报》2003.2.20

史美伦离任传闻再起,种种迹象表明并非空穴来风。(《北京青年报》2004.7.26

夺冠30万为空穴来风 国脚夺冠奖金5(中国新闻网2004.7.9

鉴于“空穴来风”这一意义的流行,《现代汉语词典》5的解释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比喻消息传说毫无根据。”

 

、成语语义发展演变原因

成语语义之所以会发展演变,归其原因,有多种因素造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语言具有社会性

语言的社会性是它的第一属性。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7]。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在它们最初结合的时候可能是任意的、偶然的,但是,一旦一定的语音形式和一定的语义内容结合起来并由社会的共同习惯固定下来后,也就会“约定俗成”。只有这样,语言才能更广泛、更充分地发挥其交际工具的功能。

成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具备社会属性。成语语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成语语义又镜化着人类社会的状况。因此,成语语义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语义必须能够及时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

2.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语言(包括语音、语义、语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语言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既有其稳固的一面,也有其渐变的一面。当一个词被不同的时代所延用,不同时代的社会就可能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如果一个词转生出的新义被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使用,久而久之,也必然会约定俗成,形成符合该时代习惯的特定或固定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语也不例外,它在具有相对稳固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渐变性。现在,包括成语在内的书面语,不再古代那样:只被少数当权者和所谓文人雅士所专有专用,已为大众在社会交际和日常生活中所广泛使用,因此,社会大众渐渐赋予某些成语新的含义是理所当然的。

成语语义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原因很复杂,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1)具体事物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成语语义的变化。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反映,如果具体事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反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就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例如,成语“按图索骥”,原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但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按图索骥”原义已不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演变出了新义,“比喻办事情机械,死板。”

又如“按兵不动”原义是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已经发生了感情色彩的变化,现在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3月19日向全国发出的《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紧急通知》中说:“总的情况很不理想,相当多的地方和部门行动迟缓,有的至今对中央的指示置若罔闻,按兵不动,有的甚至采取暗中干预的作法进行抵制;有些已明令禁止或多次被批评的不合理负担,仍在推行。对此农民意见很大。(《四川日报1993.3.23

2)人的主观认识水平提高而引起词义的变化。词义在反映现实现象时是经过了抽象和概括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而古人与今人对事物观察分析的深浅和角度不同,因而对事物的理解、概括也就不一样。因此,有关这些方面的词的词义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不仅古人与今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近代人与现代人、现代人与未来人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成语语义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变化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它一直在反映着历代人们对社会、世界万物的认识和看法。例如: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但随着人们读书观念的变化,成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现在多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带有贬义色彩。又如“光风霁雨”原意是雨过天晴、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现代汉语词典》1981版),2004版《现代汉语词典》又给予新的含义,“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可以说,成语语义的变化,从侧面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认识和语义发展方向的需要。

同时,成语语义有时是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的,因而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一些词语例如,“暗箱操作”,原本指洗胶片时的一个术语,现在用来比喻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如:

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炮轰金鸡奖评选暗箱操作,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2003.9.24)。

3)从词的使用状态来看,词义是具体而灵活的。所谓具体,即指在具体的语境中词的含义反映的是具体的对象,而且无论一个词有多少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只有一个确定意义。所谓灵活,则是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丰富,而使用语言的条件却千差万别,如认识水平与知识水平的高低、生活阅历与阅读量的多寡、表达与理解能力的强弱、不同方言与民俗的差异等等,相对有限的词汇受不同语言环境的影响,就会相应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因此,词义便在不断使用、变化中逐渐发展了。

例如,“天南海北”原指辽远的地方。由它比喻和引申而得来了多个义项,针对不同的语境选用不同的义项解释。如:

他们俩天南海北地谈了半天(《现代汉语词典》[2004]1099页)

意思是“比喻说话无边无际”这个义项。再如:

现在好了,我们哥仨天南海北,家里连一个照顾您的人都没有,您有个头疼脑热,怎么得了?[8]

此句中的“天南海北”是“距离相隔很远”的意思。

“清规戒律”,本义是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后来引申泛指一般规章制度(《现代汉语词典》1981版),在人们对成语的运用过程中,现在又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现代汉语词典》2004版)。

(二)心理原因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而且语言的意义并不是直接与客观事物现象相联系,而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认知活动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因此,语言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9]

例如“明日黄花”这一成语,出于宋代·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中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历来为赏菊的日子,过了重阳节,天气转冷,菊花即将凋谢,再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苏轼是“九日”、“重九”时写的诗文,“明日”意指重阳节后,“明日黄花蝶也愁”,意即一过了重阳节,菊花凋谢了,连蝴蝶也因见不到花而发愁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而后人望文生义想当然,生生造出一个“昨日黄花”来,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还不少。如:

温网——库娃已是“昨日黄花”,莎娃才是“今朝娇娃”(新浪网2004.7.4

(这些人中)有正当红者,有昨日黄花。(李彦春《“沙奶奶”开酒家》,《作家文摘》1994.1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相当多的人不了解“明日黄花”这一成语的来源和涵义脱离了诗人当时作诗的环境,用现实普通人的思维来理解“明日黄花”这个成语确实不是太好理解,甚至有可能会理解错误。虽然说成语的演变要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是如果使用者不是太熟悉这个典故,就很容易误用,所以人们在“明日黄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改进,就有了词典不存在的“昨日黄花”一词。“昨日黄花”不用与典故联系,就一目了然地知道比喻已经过时的东西,很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苏轼当时和今天的读者在时间推移上不一致,出典时的时间推移是从今天到明天,进入成语后的时间推移是从昨天推移到今天;因文生义产生语义理解的偏差,在现实中是由一定的合理性的[10]所以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积非成是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是很多的。成语“明日黄花”和仿造词“昨日黄花”谁能在汉语中保存下来,那就要人们对两个词语的理解和使用程度来决定了。

再如,成语“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汉代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解释为:轮,形容高大;奂,众多的样子。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后即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应该说,“美轮美奂”在过去只用来形容新屋高大美观而现在人们也用来形容其他美好的事物。成语的适用范围之所以扩大,是由于人们在使用“美轮美奂”时只看重了两个“美”字,而忽略了“轮”和“奂”字,与“来龙去脉”似乎相似。“根据网上查找统计,在六千多条‘美轮美奂’的引用信息中,偏解为美好、美丽、完美的条目占了90℅,还有5℅的条目引用得不恰当” [11]这恰恰说明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建筑物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用法,如今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同,即使这种认同是没有依据的。

(三)语言的内部原因

语言是制约人们言语活动的符号系统。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系统必须相对稳定,而为了适应交际内容的需要,语言的语义又要随着语言环境不断变化[12]。同时人们会根据交际的具体需要,创造出一些新词,或者赋予词语新的意义。这些新的语言现象中,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临时现象,而有些则会流行开来,进入语言的词汇系统,从而带来语言的发展变化。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也是随着语言的交际需要不断发展和产生新的义项的。

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口语主要用于现场交际,形式简单明了,意义可以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思而书面语的语言形式相对完整严密一些。两者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又不能差异过大,因此,口语与书面语就必然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也会引起语言的发展演变。

成语主要用于书面语,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它的影子出没。在现代生活中,面对口语与书面语的交叉和融合,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表现出口语的特点,显示了书面语的特点。在中国语言史上,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中上层阶级和文人所影响,一直和老百姓的口语保持着很大的距离,甚至越拉越大。但在现代生活,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成语(或者是一部分成语)和大众的关系变得渐渐紧密,它就有可能把人民大众使用成语语义的情况自觉不自觉地反映给上层的书面语,从而引起书面语的发展和演变,此同时也会带动人民大众对成语语义的灵活而正确的运用。

从口语角度来看,人民大众对成语语义的普遍认可和使用,会对成语语义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关系到成语语义的演变和走向。从书面语的角度来看,成语语义也会指导人们对其正确的使用,反映着人们的思维认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辞书中成语固有的义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语言的潜性和显性

语言的潜性和显性由南京大学教授王希杰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潜意识与修辞》(《修辞学习》1987.6)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在传承了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的语言观的基础上提出“语言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应当是:‘语言(A= 显语言(AX+ 潜语言(AQ)’”,[13]认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潜性和显性两个方面,并在中国语言学界影响深远后来,戴军明、于根元等语言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实践和完善。

关于语言的潜和显,王希杰的解释是:“我们可以把语言的世界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大部分。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那个部分,是我们大家都很习惯了的东西。所谓潜在的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组合规则所构造和组合起来的一切的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是它们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14]语言的潜显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的动态本质,显性语言潜性化和潜性语言显性化是语言发展的最基本形式,潜性语言的大量存在,使语言具备自我调解功能,这是语言潜显理论的核心内容。

正如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相对静止一样,语言的潜性和显性也处在一个相互对立,不断转化的运动状态。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语言的一部分显现在人们面前,而更多的隐藏在语言世界的底部,酝酿着积蓄着力量,只等着时机成熟而出现。因此,潜性语言和显性语言只是相对状态,二者之间不断进行着转化[15]。某一语言单位在某一时期是潜的,而在另一时期却是显的;在某个地域内某一本来隐着的语言成分显现了,而另一地域内它仍处于潜藏状态。俗话说:一样话百样说一样话是显性的,百样说是可能的潜性的。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的这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分别表现了语言和言语的某些方面的特征,都有助于我们的研究活动[16]

语言的潜性和显性理论来考察成语,我们认为,成语的显性和潜性又可以分为客观的和主观的两种。客观的指的是语言本身的显性和潜性。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语是显性词语,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而言是潜性词语,可能出现的成语新语义目前还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潜性词语主观的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目前已经认识到的是显性的,今天还没有认识到的则是潜性的[17]尽管语言学到今天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语言世界中的确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还没有认识到的,人类对语言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一个由显性到潜性的过程。

根据潜性语言与显性语言的理论可知,在成语语义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的义项就是成语的显性意义;而其中被少数人运用或错用,甚至未有的义项就是它的隐性意义。成语语义的潜性和显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的时期,成语的某些意义可能是显性的,另一些意义是隐性的;也可能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成语的显性意义变成了隐性意义,而隐性意义变成了显性意义。

例如“空穴来风”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成语的原义来源于历史典故,“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当时或语言的发展演变中,一直是它的显性意义。“比喻消息传说毫无根据。”的义项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被重视的,处于语义的隐性状态。然而,伴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思维认知的变化,影响到对“空穴来风”原义使用的断层,使成语语义趋于表面化,更多地“比喻消息传说毫无根据。”而且,逐渐被广大群众、新闻出版认同和使用,似乎有超过使用原义的趋向。运用王希杰的潜显理论解释,现在人们对此成语语义的使用中,“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的语义渐渐隐性意义发展, “比喻消息传说毫无根据”的语义反而逐渐被大家认可。

三、成语语义的取舍应与时俱进

成语在字典、辞典中的语义是静止的,而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是运动着的,所以成语语义往往会与字典、辞典中的义项有一定的出入,就有可能出现新旧义项的并存,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18]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因而我国语言的发展变化速度惊人,在每年都会造出大量新词的同时,一部分词语也不断衍生新义,接着又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和手段,在很短的时间被更多的人所接纳和认同也就是说,所谓的“约定俗成”之中的“约”和“俗”的成分变得大众化了,“定”和“成”的时间更为短期化了[19]

那么,对于成语语义的演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我们认为,成语是汉民族语言的精髓部分,应当确保其纯洁性,使用成语要知晓出处,遵从原义。但是,有一部分成语有着很深的历史典故,它们的语义是普通大众比较难以理解的,随着历史的久远,与人们的思维认知已经不相匹配,它或者被人们以较为熟悉理解的形式运用并保留下来,否则,就只能慢慢地消失在语言的历史长河中。成语语义(原有意义)是保持还是随社会的发展来演变,应该取决于人们对此是否能够真正的接受并运用应该一切服从于时代的发展,一切服从于大众的需要只要是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就是合理的,这是一种不二的选择,是由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个成语语义的演变,不管是无意地误解或是无知,还是事过变迁,当它出现了一个新的含义而又被社会和大众所习惯、接纳和认同时,我们就只能承认它,而不应当也不可能使它消失。以上的很多例证就能说明这一方面的问题。

总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或者说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成语中的义项有固定(或有限)变成灵活(或无限)。在一定的时期,可能只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对某些成语语义有新的看法和理解,但当这些新的意义和用法被大多数所接受认同,那么它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变化成为成语的一个新的词义。

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成语语义也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这既使成语韵味无穷,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20]。针对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我们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要用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理智地处理和面对中国汉语成语语义的演变。

结语

语音、语义、语法是构成语言学的三大主要部分,所以,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课题的前半部分——“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总结比较成功的论文或者著作,从语义的转移、语义范围的变化和语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统计了语义变化比较大的成语,作为其例证来说明。浅析部分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成语语义的发展与演变从社会原因、心理原因、语言内部原因进行分析其原因。另外,王希杰的“语言潜显理论”是这次研究课题的一个新的论点,望能够帮助延伸课题。

这次研究课题也存在着多处不足之处,如分析部分运用的语言学理论,可能会有些生硬,本次研究也是在努力地举例说明。在成语的例证方面,有些成语语义的变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解释,但北京大学语料库和网络上很难找到充足的例子。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种种主客观的问题。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042 翟治业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魏会平

注释

[1]程祥徽田小林.《现代汉语》[M],香港:三联书店 1989 219

[2]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292

[3]现代汉语词典(2004版) 商务印书馆 995

[4]现代汉语词典(1986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5]《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著)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DB]

[6]张方镇.《“空穴来风”的尴尬》源于《学语文》[J]2005年第3 47

[7]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1

[8]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search?q

[9]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91

[10][19]宋协刚.《浅议成语的转生新义现象》源于《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20076月第56

[11]王文戈.《引文生义的“昨日黄花”》源于《语文建设》[J]1998年第1

[12] 施春宏.《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源于《汉语学习》[J]200612月第 38

[13]陈瑾.王希杰先生的潜、显理论》源于《池州师专学院》[J]20012月第152 48

[14]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解功能》《语言文字应用》[J]1995年第3

[15]王希杰《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J] 2003年第2 3

[16][17] http://i.cn.yahoo.com/wangxijie31/blog/p_905/[Z]

[18]杨保健.《现代汉语成语活用现象分析》源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9月第3

[20]徐春暖.《浅析汉语成语语义的发展》源于《文化与艺术》[J] 270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向光忠.《成语概说》[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7]高玉蕾.《传承中的成语变异》源于《语文学刊》[J]2006年第12

[8]张少芳.《汉语成语感情色彩转化再析》源于《语言文字学术研究》[J]2006年第4

[9]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 北京出版社 1980

[10]郭锦拧.《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11]张之.《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2]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语汇纲要》[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13]于根元.《语言的潜、显及其他》[A]。修辞文汇(李晋荃主编)[C],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14]宋协刚.《浅议成语的转生新义现象》源于《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20076

[15]徐春暖.《浅析汉语成语语义的发展》源于《文化与艺术》[J]

[16]韩秋菊.《汉语成语色彩词研究》 [D] 山东大学

[1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商务印书馆 1995

[18]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孙雪.《成语褒贬转化试析》源于《语文建设》[J]1992年第4

[20]孙尊章.《“明日黄花”将成“昨日黄花”》源于《咬文嚼字》[J]2004年第7

[21]张学衔等.《中华成语探源》[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这篇毕业论文的写作至交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和认识的肤浅,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大学的学习只是我人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我非常高兴能够通过论文写作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在这里,我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魏会平老师,老师的渊博知识和宽容仁爱让我受益匪浅。在整个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老师以严谨的学风要求我,以宽容温和的态度和善意的语言鼓励我,从而使我不敢有半点倦怠,顺利地完成论文。真诚地感老师对我的真诚帮助。

此外,我还要感谢文法学院的各位师长和朋友在各方面给予我的指点和提携。

翟治业

20086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6938d9ad51f01dc281f115.html

《成语语义发展演变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