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六十年 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16-03-08 12:48: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何氏的读史阅世之道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书报告

姓名:郭师尧

学号:2013010866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何氏的读史阅世之道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书报告

作家何炳棣,浙江金华人,历史界泰斗。以“著作宏富,成就斐然”闻名于历史学术界。何先生一生秉承着“攻坚求精,勤挚治学”的研究理念,在学术界撷得无数硕果。更有海外学者余英时称其“才大如海”,李敖更直接坦然“佩服之至”。这位历史老人更是在晚年细致入微的撰写了三十五万言的回忆性历史心得——《读史阅世六十年》。他曾说过历史就应“为向读者提供第一手的‘史料’”。这本书不仅描绘了他早期的家族细事和治学生涯,更是兼忆师友,回顾历史。以史学家的视角,娓娓道来的细语,凭借作家惊人的记忆力为读者呈现了风风雨雨中的六十年。

书中讲述了何先生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和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以及后来出国留学共约六十年余年的求学治学、读史阅世的经历。他不仅仅讲到了本人的求学和治学理念,还对当时国内国外的教育形式,教育经验甚至详细到考试试题,都有详细的叙述,书中还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让读者读起来不仅感慨于上个世纪的教育内容之多体系之庞杂,更感慨于何先生惊人的记忆天赋和坚韧的意志品格。此书读起来内容丰富,何先生不仅详细的记录了他所经历过的有趣事情,还郑重的记录了他一生中对他影响很大的人和事。读起来感觉处处繁花似锦,语言通俗,引人入胜,让人很难相信这竟然是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完成的巨作。我们不得不说此书的完成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何先生曾说过 “本文的主旨是把本人一生,在国内、在海外,每一个阶段的思学历程都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卑不亢地忆述出来,而且还不时作些严肃的自我检讨。我相信,唯有如此做法,此书才可望成为学术史及教育史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可见他完成这部巨作其目的并不在于对其人生简单记述,而是希望年轻人通过他的求学治学经验及经历,汲取经验教训,可以少走些弯路,为未来中国历史学乃至教育做出贡献。何氏为国为民的赤子之情可见一斑。

本书是从何氏儿时的启蒙教育讲起的,儿时何先生便在父亲的逐渐灌输下通晓四书五经。何氏的父亲是从最能引起幼童兴趣的历史人物出发,后也涉及了相关的典章制度和比较深的历史知识。使何氏从小就形成了走向“分析”和“联系”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思维道路,并且具备简单的国史知识。中学时期,年仅十一岁半的何氏就读于全国闻名的南开中学。南开中学先进开放的理念以及合理化的课程安排,一直注重学生智、德、体、群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给青年人“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非常适合天资聪颖的何氏,并且培养了其爱国爱群的社会公德心。何氏还在此习得了英语,使其在口语和写作方面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用作者的话就是“‘跳跃’式的进步”。南开中学对体育的注重也让我印象颇深。作者在书中曾写道“在运动方面最脍炙人口的是远征日本、菲律宾全胜而归的南开篮球‘五虎将’……而这五位南中尚未毕业的学生,竟能威震远东,为中国扬眉吐气,实在不能不认为是南开中学无上的光荣、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现今的教育制度下,中学生大多疏于运动,不合理的时间安排也使学生把更多的重点放在课本上。相对于上个世纪南开中学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中学教育上的退步。

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何氏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何氏的父亲是一位深明孝道的人,每年都会祭奠祖先,他始终强调一点:一切要心“诚”。这种儒家式教育使何氏后来对于孔子、荀子论祭的要义和文革时期的“忠字舞”的渊源都有很深的理解。何氏父亲历史图表“对联”挂轴也曾有意无意间令其对历史扎下深根。何氏的父亲对于他的立志起了非常的大作用,他明确的规划了“先考进清华,再准备考出洋”的路线。于是何氏从九岁起就以考清华作为头一项大志愿,考留学作为第二项更大的志愿。除此之外,何氏曾说过:“除父亲外,身教言传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外祖母张老太太。”张老太太曾不止一次的教训过何氏:“肉菜能吃尽管吃,但总要把一块红烧肉留到碗底最后一口吃,这样老来才不会吃苦。”简单朴素的语言竟使一个五六岁的儿童脑海里,轻易的渗透了华夏文化最基本的深层“敬史慎终”的忧患意识。

在治学方面,何炳棣有一个异于常人的理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何先生第一年是在山东大学里学的化学,后第二年1934年夏投考清华,终如愿以偿,完成了童年的第一个志愿。但是在清华何氏在学了两三个月的化学后,转向了历史。他在这一章的标题里写到:“‘发现’自己,磨练意志”。何氏放弃的原因主要有三:化学系成绩要求达到极高的标准,且学校化学设备资源及教学条件的有限性,教授的做法也使何氏不满,同班同学又在化学方面的根基异常坚实。但是我认为更深层是因为何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冷静的认识。很多时候生活中人人渴望的都是拥有,但实际上放弃比拥有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冷静的头脑。结果证明,何氏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曾在第一次考试中得到了99分,且平均得“E”(Excellent,超等)居全班之首。在何氏讲述自己学习技巧方面,使我受益颇深,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追忆这项琐事绝不是幼稚的自我炫耀,而是直言无讳的招供——此后治学几无不遵守清华大一读西洋通史过程中所立的‘扎硬寨,打死仗’式自我磨练的原则。”作者曾在书中写道“今后在清华读书期间如果进城去听过一次京戏,留美或留英考试必名落孙山。”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个自我诅咒式激励法略显幼稚,这两者似乎根本不会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正是这个极为强大的心理暗示式自我预示使作者能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学术寂寞的苦,才在治学研究之路越走越远。这一点也恰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书中所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这样才能下最大的决心,抽出所有的课余时间,攻读学术书籍,研读学科参考书,为将来的留学考试奠基。

20世纪30年代清华毕业后的何炳棣,选择留校任教。师从雷海宗、陈寅恪、冯友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教授西洋通史。1945年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费留学。初入哥大,在走廊的墙上看到了1910年演说比赛领队顾维钧带领哥大夺冠的银盾,作者每每谈及于此皆表示“中国新生多少自豪与自尊”。1952年何炳棣凭借着《土地与国家1893——1910英国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获得了博士学位。1959年由哈佛出版社发表其经典文章《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他曾把这篇文章以“聊充旧日弟子海外初学作业报告”寄予其恩施雷汉宗先生,老先生这样给他回信道“你仍在盛年,我深信你今后在学术上所要作出的成绩,一定还要超过你已经有的极不平凡的成绩。”这番质朴的话极大的鼓励了何炳棣先生。美国留学期间,何炳棣先生也没有放任自流,他常常躲在图书馆里找资料,做笔记。也经常自励“看谁的著作配藏之名山”。

杨振宁曾高度评价过这本书:“《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一本自传,也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位雄心万丈的学者的成功史,也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忍负重的记录。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因为著者是有大成就的历史学者,也因为这位学者在书中无保留地讲了真心话。”何氏正是秉承着这一原则,为我国历史学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1]宁晓玉. 为学·为师·为人——《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J]. 科学文化评论,2006,02:116-123.

[2]单世联. 一个人的战斗——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J]. 农业考古,2008,01:15-20.

[3]张绪山. 学者的个性与时代的特性——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J]. 社会科学论坛,2010,08:202-204.

[4]雷颐. 读史阅世何炳棣[J]. 读书,2012,08:65-72.

[5]黄仕忠.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J]. 图书与情报,2006,03:140-141.

[6]思郁. 何炳棣 读史阅世,才大如海[N]. 深圳特区报,2012-06-29B0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51865fec3a87c24128c432.html

《读史阅世六十年 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