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三十)

发布时间:2013-10-16 11:34: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后作业(三十)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1.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2(2013届广州质检)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3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对加尔文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再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面

C.否定对教皇的盲从

D.肯定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地位

4(2012·宣城模拟)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  )

A.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5.伏尔泰赞扬中国几乎没有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张是(  )

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D.反对古典希腊文化

6.《独立宣言》第一行写道:“……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最后一行写道: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彼此宣誓。这主要表明(  )

A.北美人民信仰上帝

B.《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思想

C.天主教统治着北美大陆

D.英国对北美大陆实行宗教迫害

7.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8(2013届云浮高三检测)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启蒙思想家们关注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政治

B.中国四大发明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巨大

C.西方传教士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

D.中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9.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时,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0.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根本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11.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12(2012·吉林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26分,第1426分,共52)

13.欧洲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出售赎罪券   图二 烧死异端 图三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要想称,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藤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售大减。

材料三 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以上材料摘自高中《世界近代

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话: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6)

(2)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5)

(3)指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相同原因。(8)

(4)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7)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 (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

——以上材料均摘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

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哲学家,在18世纪的法语中,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理由。(8)

(2)结合清朝1718世纪时期的有关历史,简要说明你同意伏尔泰或孟德斯鸠看法的理由。(10)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不同的原因。(8)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1【解析】 宗教改革主要是要求打破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教会腐败,而不是要求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不是要求人们不再信仰宗教,ABC三项均正确。

【答案】 D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解读史料的能力。观点强调的是认识上帝但不需要问别人,这就体现了马丁·路德信仰得救、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无需教会的中介。

【答案】 D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尔文与马丁·路德都是宗教改革中的代表性人物,都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权力,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D项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答案】 D

4【解析】 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可以看出伏尔泰是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材料中并没有涉及ACD三项的有关内容。B项正确。

【答案】 B

6【解析】 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体现了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 B

7【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卢梭主张议会至上,以法治国,因为心脏是身体最重要的器官,而议会就是国家的心脏。

【答案】 B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的信息可以判断C不准确;18世纪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B项时间与之不符;D项也无材料信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9【解析】 本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影响。AD两项属于影响,但并非最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政治运动创造了条件,并未造成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答案】 C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能力。康德反对革命手段,认为应用申诉的手段进行解决;卢梭则主张通过暴力手段解决,两者在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上的看法是不同的,选B

【答案】 B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建立可以有效制约权力腐败的国家体制,这就是他们勾画的未来资本主义的蓝图:国家权力之间有效制约和平衡,故选C

【答案】 C

12【解析】 古希腊将哲学从研究自然和神的学问变为研究人的学问,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由以神为本变为以人为本,B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从自然法则中推演出道德法则,他们完全相信理性能够从自然的发展中获得力量,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D项正确。宗教改革时期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而不是取消宗教仪式,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26分,第1426分,共52)

1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第(1)问注意关键词赎罪券异端、教皇与皇帝的关系等。第(2)(3)(4)问实际考查宗教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 (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迫害进步人士,加强思想控制;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权力(或教权控制王权)

(2)实质:否定教皇权威,反对封建神学,肯定人的价值。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3)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席卷欧洲后,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政治上:罗马教皇统治腐朽,天主教会的压榨引起人们的不满。

(4)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伏尔泰的看法是认为中国的君主比较开明,理由从材料一哲学家、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用以褒奖善行等信息中归结;孟德斯鸠的看法是中国皇帝实行的是专制统治;理由从材料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中归结要点。第(2)问是开放性题目。注意只能同意一种观点。理由要对应观点。第(3)问,看法不同的原因一是从材料三中可知二人对中国了解的程度有限;二是从二人政治观点的不同角度分析。

【答案】 (1)伏尔泰:开君主制。

理由:皇帝仁慈、贤能、讲道德;法律与伦理道德相融,褒扬善行。

孟德斯鸠:君主专制。

理由:皇帝独揽大权、为所欲为;法律与习俗相混、法律取决于皇帝意志。

(2)同意伏尔泰:康熙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康熙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阶级、民族矛盾缓和。

同意孟德斯鸠: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的强化使地方的能动性逐渐丧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信息来源有限:二者都主要通过出版物间接获取传教士提供的信息研究中国,并非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政治主张有别: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3b46a184868762caaed569.html

《《课堂新坐标》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三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