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09 12:29: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怎样才能省力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

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7、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5、拓展活动:动手制作一个垃圾箱。

【说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学参考书》。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3、轮子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各种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大家都见过驾驶员开车,你知道汽车的方向是由什么部件控制的?

2、提问: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方向盘这种简单机械!揭示课题:汽车方向盘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或看电视画面,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轮上小孔的大小一定要与轴的粗细相吻合。)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轴上的物重(牛) 小轮上的拉力(牛) 大轮上的拉力(牛)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三、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用轮轴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3、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简单机械?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4、填写表格。

器械的名称 轴的部分 轮的部分

5、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上父母工作的工厂、单位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轮轴?

(自行车修理时用扳手拧螺丝、螺丝刀、磨房里的水车、自行车的车把、打蛋器、游船上的明轮……)

四、课外实践操作。

4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5自行车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自行车构造上的各组成部分;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了解自行车各个部件的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各个部件工作的原理;

●能够针对新型的自行车结构设计和动力传递方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实验、查找资料等认识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利用实验数据、图表等资料写一篇关于自行车的研究报告。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行车的结构与组成;

●知道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收集、交流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留心关注身边的科学,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的习惯;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轻便自行车、其他小型机器(玩具赛车、缝纫机等)、卷尺、粉笔、实验记录纸、工作手套、洗手液、自行车各部件图片、名称等。

2、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如带有齿轮和变速档并且正在正常使用的自行车更好)、垫自行车的抹布、擦手的毛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1、谈话:你平时上学用什么交通工具?对自行车有哪些了解?(板书:自行车)

2、提问:你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吗?

⑴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第18页上的内容,再利用电教课件动态展示自行车的发展史。

⑵游戏:按自行车的发展历史给这些车子的图片排队。

⑶讨论:从自行车的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谈话: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它包含有哪几种简单机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自行车。(补充课题,读题)

二、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自行车!(在方便学生观察的高度出示一辆自行车,为方便观察运动的状态,自行车最好倒置)

1、了解自行车部件的名称。

⑴谈话:谁能上台来介绍一下自行车各部件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介绍即时板书自行车部件的名称或者张贴相关图片资料。)

⑵同学补充修正。

⑶活动:慢速转动脚踏板,找出所有能转动的部件。

(车轮、脚踏板、车链和齿轮、车把、刹车等)

3、讨论:这些可以转动的部件在自行车运行时的作用是什么?

可转动的部件 车轮 脚踏板 车链和齿轮 车把 刹车

作用

4、讲解:根据自行车各个部件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

作业:将自行车的主要部件按所起的作用填写在结构示意图内。

(控制部分:车把、刹车;动力部分:脚踏板;传动部分:车链和齿轮;工作部分:车轮。)

5、小组讨论:这些可以转动的部件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6、揭示:自行车是一种常用的较复杂的机械。它是由若干个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7、活动:找一找自行车上有哪些简单机械,并写出它的名称。

(车把——轮轴;刹车——杠杆;脚踏板——轮轴;螺丝钉——螺旋;齿轮、链条——链条传动……)

8、指导学生将通过观察、讨论获得的信息制作有关自行车结构的“我的概念图”。

⑴将与自行车运行相关的所有部件都列出来;

⑵把这些部件的名称都写在小纸片上;

⑶在一张纸的中央写上“自行车”三个字;

⑷将写有各部件名称的小纸片按照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摆放到“自行车”三个字周围;

⑸在相关的词语之间画上连线。

三、关于自行车的研究。

1、讨论:关于自行车,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各组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例: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

⑴将自行车的车座、车把朝下倒置过来。

⑵转动脚踏板,仔细观察围绕前齿轮转动的链条。前齿轮转动的方向与脚踏板转动的方向一致吗?

⑶观察与链条连接的后齿轮,它与自行车的后轮有什么关系?它转动时后轮是否转动?

而后轮转动时,后齿轮是否也跟着转动?

⑷在后齿轮上各选定一个位置,用纸做好记号,慢慢转动脚踏板。每转动一圈脚踏板,后齿轮能转动几圈,后轮能跟着转动几圈?

⑸量一量自行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多少米?我们没转动一圈脚踏板能推动自行车多少米?

3、学生交流实验收获。

4、科学论坛:假设有人从来没有见过自行车,请你用几分钟的发言向他说明自行车的工作原理。

例如:骑自行车的时候坐在哪里?转动脚踏板时,自行车会怎么样?为什么自行车上装有齿轮?链条的作用是什么……

四、巩固和延伸:继续研究自行车的其他问题。

1、为什么把带两个前齿轮,5个后齿轮的自行车称作“十速自行车”?

2、变速自行车是如何达到变速目的的?

3、想对自行车作哪些修改?希望自行车具有哪些新的功能?

4、设计一些自行车的附件或活动。

6小鸟和小猫

过程与方法

●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了解动物繁殖方面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它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1、谈话:同学们,动物有很多繁殖后代的方法,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回答。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板书课题)

二、讨论动物的繁殖方式。

1、学生讨论。

2、谈话: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关于动物繁殖的情况,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更多的动物繁殖的知识。

3、播放多媒体资料。

4、谈话:动物繁殖确实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繁殖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5、学生思考、汇报。

6、教师择要板书。

7、小结动物繁殖方式及其区别。(告诉学生卵生、胎生的概念)

三、讨论鲫鱼和猫狗羊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鲫鱼是怎样生小鱼的?你见过猫、狗或羊生孩子吗?

2、提问:为什么鲫鱼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羊生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3、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4、教师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谁愿意来说说?

2、学生回答。

3、谈话;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也有这么多电脑,里面老师列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网站的链接,下面我们分组去查阅一些关于动物繁殖方面的信息,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哪些小组找到的资料最有趣。

4、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

五、总结,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

7落地生根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讲述: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学生分组讨论,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汇报。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小组相互评价栽种情况。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8.相似与差异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找出自己与父母及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相似之处,并分门别类的列在表里

●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同种动物的相似点。

知识与技能

●体验到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事情只有在其他人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能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实例或自己的话说明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能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的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调查的情况。

1、谈话:同学们,你回家后向你的家人了解过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吗?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也非常想告诉大家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对吗?

下面,我们就分组交流一下,请你告诉同组的同学,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你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分组交流。

3、谈话:刚才,大家都已经在小组里向别人介绍了从前的你,你们有没有发现大家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4、讨论交流。

5、小结:是的,我们大家出生前都需要在妈妈的肚子里生长大约10个月,通过这10个月的成长,我们在出生时就长成了人的样子了。出生以后我们主要吃妈妈的奶汁长大,几个月后我们就开始会吃东西了,慢慢学会了走路、说话……

6、谈话: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知道动物植物都要繁殖后代,延续生命。人类同样如此,可见,繁殖后代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了解胎儿在妈妈肚子中的生长过程。

1、谈话:大家小时候的情况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们知道你在妈妈肚子中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三、讨论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的调查中还了解了妈妈怀孕时的情况,知道妈妈为了生你,吃了不少的苦,你出生以后,家里的人为了你的健康成长都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两件让你特别感动的事情吗?

2、学生介绍。

3、谈话:在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中,都蕴涵了他的亲人对他无私的关怀和爱护,就像我们种一盆花,没有我们给它浇水、施肥,它绝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离开了家人的关爱,也绝没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养一株花都很辛苦,养一个人更难!对吗?你应该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4、学生讨论。

5、谈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特别是有一天,他们老了,你会怎样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6、学生发言。

四、举办展览会,总结全课。

这里主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各方面与家人的不同之处。

9.克隆羊——多莉

过程与方法

●会迅速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对克隆人问题进行比较、评价。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克隆技术;

●了解克隆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反对克隆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一套电脑网页课件、复印一些有关克隆技术、反对克隆人的资料。

学生也可自由收集一些关于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了解了一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其实啊,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也有它们所特有的繁殖后代的本领,想了解一下吗?

2、利用挂图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3、提问:这些动物的繁殖方式跟人类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用经过雌雄体的结合,也就是无性繁殖。)

4、提问:据你所知,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无性繁殖的?

二、了解克隆技术,感受克隆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1、谈话:谁来说一说有关多利的事情?

2、学生回答。

3、播放课件第一部分,介绍多利是怎么出生的。

4、提问:多利和一般的羊有什么区别?

5、讨论汇报。

6、讲解:一般的羊要经过公羊与母羊交配,通过卵和精子结合以后繁殖出来的,而多利只是利用了母羊的细胞就培育出来的,换句话说,多利是个没有父亲和母亲的孩子。

7、总结:它跟上面提到的蚜虫、水螅、海葵等动物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不过由于多利是人类利用生物技术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出来的,所以这种技术就叫做克隆。

三、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和感受。

1、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结合教师分发的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

3、教师提问: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拔几根猴毛就能变出几个孙悟空来,现在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克隆技术,那么你认为克隆人类自己行不行?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它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有没有可能造成一些问题?)

4、学生辩论活动。

四、机动部分:了解克隆技术发展史。

主要是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时间充裕的话让学生自行阅读。

10生命从哪里来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能有根据的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存在问题的看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能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三、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四、教学准备: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1 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导入: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是在地球上产生的?是由神创造的?请同学谈谈自己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

指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表格对资料进行整理。对学生填写的内容不要强行统一,只要概括出大意即可。

学生填完资料后进行讨论,看学生到底有哪些想法,对有争议的进一步讨论。

2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然后指导收集更多的资料,整理成资料卡片,最后根据自己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科学短文。

指导阅读科学在线,学生可以说出对外星生命探索的最新成果。

小结: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能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1、寻找进化的证据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提出多种关于生物进化的假设。

2、能根据自己设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各种化石进行分类。

3、能根据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推测化石的形成过程。

4、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建立档案水平的整理。

5、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对假设说出几条理由。

6、能举例说明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的。

科学知识:1、能举实例说明“化石”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1、能将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2、能够做到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观点。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制作、解释和推测等开放性较强的活动,更加关注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化石;沙子、粘土、纸盒、生物材料(贝壳、核桃、鱼骨等)、一个碗、肥皂水。

2、有关恐龙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已有所了解,那么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寻找进化的证据》。

二、科学探究

1、谈谈对化石的认识。

2、化石的定义。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可直接告诉学生)

3、观察化石(化石及插图)。

4、把化石分类并进行交流。

5、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结合讨论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6、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7、利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启发学生按实验步骤想象和自然界相对应的现象。)

三、小结并延伸

1、本节课的收获。

2、恐龙是两亿多年前的古代生物,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恐龙资料交流。

二、制作并展示恐龙档案卡。

三、思考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

四、阅读科学家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

五、根据资料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作出推测并填写表格。

对灭绝原因的推测 依据的事实

六、交流自己的推测。

七、小结评价。(根据学生制作的恐龙档案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12 课《生物进化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平衡的关系。

2、能够应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和桦尺蠖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简单的解释。

科学知识:1、能明确说出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表书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1、能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

2、能举例说明达尔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

3、敢于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简要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 达尔文的照片、相关资料。

2 有关长颈鹿的图片、多媒体资料。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2、那么生物又是怎样进化的呢?

二、 活动一:达尔文的故事

1 阅读有关达尔文的资料。(课本51页内容)

2、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尊重事实、坚忍不拔的精神,关注科学史的发展)

3、启发学生进一步收集一些有关达尔文的学习资料。

三、 活动二: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样长?(古代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

2、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师可联系遗传和变异的知识,鼓励学生分析环境的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明确长颈鹿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4、选择一种动物解释它们是怎样进化的。

四、知识巩固、延伸

1、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英国的曼彻斯特1850年以前,灰色桦尺蠖比黑色桦尺蠖多;1900年黑色桦尺蠖比灰色桦尺蠖多;现在灰色桦尺蠖又比黑色桦尺蠖多。解释其中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阅读科学在线《金鱼的来历》。

五、课后盘点

本节课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

13 山脉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 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3 能通过分析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4 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各种风蚀地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5 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层岩石的变化。

三、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2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教学准备:

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冷水、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山脉图片和视频资料;蘑菇石图片、细沙、玉米面、不规则的石头。

教学重点:

1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 什么是风化作用。

3 风蚀地貌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活动一:探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活动目标:

1 能有根据的推测出“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 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引起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 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某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4 能用本组和其他组的模拟实验结果解释造成岩石破碎的原因。

5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组织观看一些不同形态的山脉照片或视频资料。

生:观察,感性认识“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特点。

二、 学习活动:

1 师:询问看后的感受:不同山脉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生:幼年山脉险峻陡峭,老年山脉起伏平缓等。

师:大家能结合我村山脉形态,说说其属于幼年山脉还是老年山脉吗?

2 师:设疑: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生:尽可能多的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师: 1、组织学生逐渐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2、认真倾听和细致观察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a、玻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师:引导分析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对应关系:玻璃----岩石,酒精灯----热环境,冷水----冷环境

生: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b 石膏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碎作用

师: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想象和结果。

生:记录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拓展活动: 认识蘑菇石

活动目标:

1 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2 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激趣,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蘑菇石图片。

二、学习活动:

1)、组织活动:

师:介绍各种蘑菇石图片。

生:观察这些图片的特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其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释。

2)实验验证:

学生借鉴上一活动的经验,设计自己的实验报告。

3)讨论:

蘑菇石一般都出现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组织全班同学介绍上面的内容。

A 可说可写

B 可以用简笔画画一幅幻想作品。

2)、谈谈活动后的感受。

14 课《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运到下游的假设。

2 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三、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

四、其他目标:

能有针对性的提出 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沙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重点:

1、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运到下游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活动: 沙洲的形成

活动目标:

1 能通过观测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 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引起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 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某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4 能用本组和其他组的模拟实验结果解释造成岩石破碎的原因。

5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展示沙洲基本形态特征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生:学生欣赏观察示意图,并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二、 学习活动:

生:思考后交流、讨论:

a沙洲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b.这些物质会是从哪来的?

c. 示意图上画一画水流动的方向。洪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吗?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会有什么不同。

师:沙洲的形成与水流从上游挟带来的堆积物有关吗?

激励、引导学生做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强调要注意托盘中堆积物

数量及托盘抬起的高度,以及喷水壶的位置、水量和高度。

生:学生实验,将喷水前的“景观”画下来,以便和实验后的“景观”进行比较。

讨论喷水前后的“景观”,包括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的位置变化等

师: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自己提出有关沙洲形成的解释。

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做出联系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的符合实际的预测。冲刷和搬运作用。

三、 归纳小结:

1)、组织全班同学介绍所学的内容。

2)、谈谈活动后的感受。

四、 课外作业:

学生课下搜集各种各样的鹅卵石的实物或图片。

活动二: 光滑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 能搜集一条河流不同区段鹅卵石的资料或实物。

2 能根据资料或实物提供的信息对形成原因和过程提出自己的假设。

3 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鹅卵石形成原因和过程。

4 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5 能有针对性的提出 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

生:学生欣赏鹅卵石的美丽。

师:及时补充,争取让每组都有几块形状各不相同的鹅卵石,

生:学生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鹅卵石的形状和颜色等。

二、学习活动:

1)、组织活动:

: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鹅卵石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用板书或多媒体展示出来,确定本课可当堂研究的问题板书,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

:出示河流上、中、下游磨圆程度不同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播放一些河流不同部分的自然景观,通过观看将鹅卵石与风化作用联系起来。

生:学生大胆假设,自己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设计自己的实验。

2)、交流:

:组织交流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引导依据在打磨机的启发下概括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生:将研究水的搬运作用扩展到研究风的搬运作用

:教师就教材中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学生谈谈亲历沙尘暴时感受,讨论沙尘暴的危害。

3)、轻松加油站:

阅读《科学在线》。

三、 归纳小结:

教师创造情景,给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注意大江大河的下游都有大平原或三角洲。请学生就大平原或三角洲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15 课《溶洞里的钟乳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资料提出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猜测钟乳石的形成,认识理解流水的侵蚀。

教师准备:

有关钟乳石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一只大茶杯(试管)、熟石灰、玻璃管(塑料管)、胶皮手套、盘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引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温度、风、流水、冰川这些力量都会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和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在表层看到的、可见的;那么地表下层又有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以钟乳石为例做些探究。

板书课题:溶洞里的钟乳石

二、 探究活动: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

桂林山水甲天下,远近闻名的是它的山、水,它的钟乳石,事实上在我国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黄果树等地也都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钟乳石成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1 请同学们猜测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以小组讨论)

2 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的?

学生再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

3 靠什么力量形成的?

学生又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并记录自己的猜想内容。

3、做实验研究、讨论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1 为了比较哪个小组猜的更有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进一步了解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2 (学生以小组做实验)取一只大茶杯,将少量熟石灰溶解于水中静置片刻,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提醒学生不要滴在手上)

3 学生以小组讨论

4)汇报:上下分两层,上层跟水一样清澈的水,下层是浑浊状态。

5)师讲解,我们可以把上层称为石灰水,下层称为石灰乳。现在请同学们把上层清澈的石灰水小心地倾倒在一支试管里约2毫升,然后通过一支玻璃管(也可用塑料管)往石灰水里吹气,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以小组继续做实验,并做记录

7)汇报: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石灰石,如果我们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吹气,不久,它又变得澄清了。

4、师小结:

请同学们解释通过做实验你认为钟乳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理由是什么?(生以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5、讲解

石林和溶洞都是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解、冲刷岩石可形成天然溶洞,洞内有钟乳石、石柱、石笋等。

三、 拓展活动:

1、学生模拟实验,自制钟乳石(课下完成)

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让我们通过实验在短时间内模拟钟乳石的形成。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引入:

1、同学们在短短的4天内,已经看到了结果,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以小组交流,并做记录。

2、师生一起阅读科学在线。

1 1)科学在线中谈到的溶解,也叫岩溶(投影)-----强调是一种化学变化,这些溶液随地下水流动,一路凝固沉积并向下滴落,久而久之会形成钟乳石、石笋(投影)二者区别。

2 强调地下水在钟乳石形成中的作用。(投影)

3、通过模拟实验再加上阅读科学在线请同学们进一步推断钟乳石的形成。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二、 拓展活动:

希望同学们利用节假日找机会去岩溶地区旅游、并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还可以用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

16 课《人类改变地表》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 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3 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 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

2 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与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观点。

3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

科学知识目标:

能有根据地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问题。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进一步思考和了解到许多自然力量都会引起地表的改变,走出去我们会领略到世界各地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惊讶于大自然的许许多多的巧夺天工,那么这些杰作又是由哪些自然力量造就的呢?

(生交流发表意见)

我们今天看到的壮美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力量会引起地表变化,人的活动同样也会影响地表变化;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影响力会愈发加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自然景观。

1 猜想自然力量可能引起的地球表面的变化。

1 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的研究,猜想一下哪些自然力量可能想起地球表面的变化。

学生以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2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哪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

学生猜想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交流、汇报。

2 小结:(播放多媒体课件)

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表形态和地貌过程,从而克服不利的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3 通过前几天的调查,请同学们说一说人类的哪些活动在改变地表?并做记录。

1)学生以小组交流、记录、汇报。

2)人类的上述活动又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并做记录。

3)这些活动有利于保护地表的有哪些?不利于保护地表的有哪些?

4)学生讨论将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分类:

有利于保护 不利于保护

地表的活动 地表的活动

4 师小结:(播放多媒体课件)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表的变化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也就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但我们人类总在干预、影响,甚至改变这一自然过程,期望趋利避害,但有时又适得其反,使一地表的加速变化形成了对人类生存有威胁的自然灾害。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让我们开个辩论会,帮助政府决策吧。

5 学生召开辩论会,正、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提出的主要理由记录在表中:

赞成的理由 反对的理由

学生经过辨论后,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 拓展活动:

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

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进行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各种美丽的鹅卵石,放大镜,锤子,烧杯,滴管,稀盐酸,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有关图片,录像或课件,五种常见岩石基本特征表.(每组一份)

学生准备:

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 教学过程:

,观赏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看一看,认一认常见的岩

1, 播放千姿百态的地貌图片,学生欣赏,与小组内的同伴交流:地球表面的形态特点怎样 谈谈自己的看法

2,简介: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所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

3,交流: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4,教师出示各种各样漂亮的卵石标本或由学生自带的卵石标本.让学生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共同分享.

5,看到如此绚丽多彩的卵石,你想说些什么 最想了解什么

6,教师搜集各小组的研究问题,归类板书.采用讨论交流,课外查询,课内探究等方式解答.

,研究岩石的特征,了解岩石的性质.

1,教师讲话:今天发给大家的岩石标本标着序号,请各组同学集思广益,多方法,多手段,多途径地仔细观察,找出每种岩石的特征,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观察岩石记录表

岩石标号

颜色

结构

花纹

形状

软硬

滴盐酸

放水中

岩石名称

1

2

3

4

5

6

2,学生分组观察各种岩石标号标本,用写或画的形式表达岩石在颜色,软硬,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3,每组汇报观察的方法及标号岩石的特征,其他组予以补充完善.

4,思索:这些岩石放进水里会怎么样 滴上稀盐酸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请各组同学试一试,说一说,写一写你的发现.

5,活动时注意事项:

1,告诉学生稀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手上或衣服上,尤其不要溅到眼睛里.

2,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只滴1-2.

3,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指导学生给岩石分类:

1,分组讨论,制定分类方法,依据,做好分类卡片,分类小报.

2,教师播放录像,介绍地质学家是如何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并简要介绍:

(1)岩浆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形成. (3)变质岩的形成.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识别岩石标本中哪些是岩浆岩,哪些是沉积岩,哪能些是

变质岩.

,扩展与延伸:

采集一些岩石,做一盒岩石标本,在班内巡回介绍.

第二课 岩石和矿物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学习用绘制图画的方式表达观察岩石的结果;

初步学会制作花岗岩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动手,并在制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活动一:游戏引入

1,找宝活动.(师事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藏匿代表矿物的玻璃珠和硬币等小物件,有的容易找,有的难找.)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找宝藏的游戏,比一比谁找到的宝藏多.

2,学生找宝藏.

3,游戏结束,学生交流找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4,教师讲述:我们的矿物资源就像这些小物件一样是十分有限的,越找就越少,越找就越难找,最后甚至到找不到,所以我们说矿物资源是会随着人类的开发日益减少的.(出示课题——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活动二,介绍有关资料

1,学生小组内介绍所收集到的有关矿物资源的资料.

2,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对学生所介绍的知识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介绍新能源.

活动三,拓展活动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

(1)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

17、常见矿物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研究常见矿物的性质

活动目标

1.能设法收集几种常见的矿物标木。

2.能根据研究岩石方面的知识,设想研究矿物需要哪些工具。

3.能根据观察找出辨别矿石的方法。

5.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6.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性质。

7.能用摩氏硬度计测最矿物的相对硬度。

实施建议

1.教师要组织学生事先收集尽可能多的各种常见矿物,供学生课上做分组实验进{;研究。同时,要准备足够的实验上具供学生做分组实验,如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在学生研究了岩石的性质以后,研究矿物的物理性质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一定要动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引导学生从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样的工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等方面思考如何开展探究实验,引领学生再次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教材仁用图示和文字提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同学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设计,然后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工具,开展实验研究。

在矿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就是矿物在无釉瓷片卜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学生可能观察到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师要引导学牛懂得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引导学生做好记录。研究矿物的硬度可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事先提供的工具刻划矿物,来确定矿物的硬度。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小心工具或矿物刺伤学生。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研究的结果与教材上提供的摩氏硬度汁对照,根据摩氏硬度计提供的硬度标准来确定自己研究矿物的硬度。利用摩氏硬度计测定矿物硬度的方法很简单:将预测矿物和硬度计中某一矿物相互刻划,如果某一矿物能划动方解石,说明其硬度大于方解石,但又能被萤石所划动,说明其硬度小于萤石,则该矿物的硬度为34之间,可写成34。为厂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比较两种矿物的硬度,引导学生用两种矿物相互刻划的力•法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讨论解释其中的原因。要求学牛把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教材上提供了详细的汇录表。学生可以把结果直接记录在教材上。当学生记录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的交流活动,以便加深对实验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研究矿物问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标准刘•收集到的矿物进行分类。

2.能说明白己选择分类标准的理由。

实施建议

1.关于分类的训练学生可能已经比较熟悉,这里关键是要学生选; 种标准来进行分类,比如按颜色、硬度、光泽、磁性等不同性质来对矿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来加深对矿物性质的认识。

2.在分类以前,教师•定要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矿物名称,要对矿物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分类就没有意义。

活动目标

1.能说明宝石与矿石的关系。

2.能举2个以上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实施建议

1.师生事先收集各种有关宝石的资料和图片生产了许多人造宝石,有些人造宝石的性能非常好,已经超过了天

然宝石。

评价建议

┌──────────────┬─────┐

│② ⑧│

├──────────────┼─────┤

│学生是否喜欢研究矿物的性质

│学生能否从探究实验中获得矿物│

│硬度方面的知识

├──────────────┼─────┤

│学牛能否举例说明什么是条痕以│

│及条痕的用途

├──────────────┼─────┤

│学生能否按照一定标准对矿物进│

│行科学分类

└──────────────┴─────┘

1.矿物

在地壳中矿物的分布是很广泛的。如沙中的金,盐湖中的盐,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都是矿物。陨石、月岩来自其他天体,其中的矿物称为“陨石矿物”、 “月岩矿物”,或称他们为“字宙矿物”。这样就可以将它们与地球中形成的矿物区分开来。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还制造了各种“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2.岩石与矿物

岩石是指地球上部(地壳和上地幔)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羽I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汗体 其中由•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另外,岩石是具有稳定外形的固体,那些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3.人造矿物

由于有些矿物在自然界产出较少,不能满足工业牛产的需要,从19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了人造矿物的研究。许多人造矿物的性能已接近或超过相应的天然矿物,有些人造矿物可以代替某些天然矿物,成本比开采天然矿物的成本还低,并且可以控制矿物的质量和大小,所以人造矿物的研究和生产发展很快。现在不仅合成与自然界产出的矿物相似的人造矿物,而且在实验室还合成许多自然界没有的人工晶体,以满足工业需要,比如人造石英晶体、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等。各种人工合成的宝石也不断出现,人造祖母绿、人造刚玉、人造变石、人造绿松石等与天然宝石基本一致,都已经牛产出来并在市场上销售。

4.矿物硬度

矿物的硬度是矿物的重要物理常数和鉴定标志。某些矿物硬度的细微变化常与形成条件有关,因此根据硬度可以探讨矿物的成因。矿物的硬度在工』l:技术上有着重要意义,例如高精度的金刚石广泛的用于研磨、切割、抛光等重要工具,低硬度的石墨是重要的固体润滑剂。

风化、裂隙、杂质以及集合体方式等因素会影响矿物的硬度。风化后的矿物硬度一般会降低。有裂隙及杂质的存在,会影响矿物内部连接能力,也会使硬度降低。集合体如呈细粒状、上状、粉末状或纤维状,则很难精确确定单体的硬度。因此测试矿物硬度要尽量在颗粒大的单体的新鲜面上进行。某些矿物具有明显脆性,当它被小刀刻划时极易碎裂成小粒脱落,这并非表示该矿物的硬度小十:小刀。

有时在同——矿物的相同晶而的不同方向上,会测定出不同的硬度数值,这就是矿物晶体硬度的异向性。由于在同一截面亡,不同方向的行列中质点排列的密度不同,沿着质点排列紧密的行列刻划较为容易,而垂直质点排列紧密的行列刻划则较为困难。

18、金属的来历

金属的用途

活动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施建议

1.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些金属性质利用途方面的零星知识,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帮助学生整理、丰富和理解有关金属方面的知识。冈此,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动员学生收集有关金属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关于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以供课卜讨论使用。这个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金属用途的时沦和交流活动;二是关于金属性质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金属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懂得人们是根据金属的性质来确定其用途的。教材引入叶,简要地记述了人类使用铜器、铁器的历史,从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把金属矿石与所提炼的金属制作的用品连接起来。教师要结合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金属用途的材料,供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对金属用途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还要尽可能搜集各种金属矿物的实物或图片,如磁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铬铁矿、黑钨矿、辉锑可‘等金属矿物,供学生观察使用,引导学生分析金属矿石的特点,比如是否透明、是否有金属光泽等,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金属矿石的特性及金属的用途。自然界的金属是非常丰富的,金属类物质既有其共同性质,如导电性、传热性和柔韧性等,每种金属又都有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里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铜、铁、铝等三种金属,研究其共同性质。关于研究金属的颜色、光泽、导电性、传热性和柔韧性等性质,对五年级学生来讲并不困难,这里重点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内容、工具、方法和结果分析等,通过铜、铁、铝三种金属的实验,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对铜、铁、钔共同性质的研究,一定要提示学生设计成对比试验,对三种不同金属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它们的共同性质。有条件的学校还叫•以把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进行实验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属性质的认识。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概括,分析金属的共同性质,以及这屿性质各有哪些用途,引导学生建立其金属性质与用途的》金属的共同性质:有金属光泽、导电性能好、传热性能好有一定柔韧性(或延展性)等。

描述炼铁的过程

1 教师用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片来说明钢铁的冶炼过程。最好把钢铁的冶炼过程制成多媒体片,播放给学生,可以边播放边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钢铁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也是主要经济命脉,因此各国都很重视这项工业。钢铁工业的范围包括提炼生铁、精炼钢铁、制造钢构‘之类的第一次成品,以及由第一次成品加工制成各种零件。制铁的原料为铁矿、焦炭(焦炭来自丁煤)、石灰石。制铁时先用鼓风炉从铁矿中提取出铁的成份,再制成铁,此铁就称为生铁。生铁质脆、延展性差,必须经过淬取的过程,才能制成钢,此作业程序就称为制钢,制钢在高温的转炉十进行。简单而言,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 (1)传送带将原料送人鼓风炉内,再巾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 (2)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的杂质。 (3)将牛铁转移至转炉内制成钢。 (4)将钢轧压成各种形状。学生观看完录像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钢铁冶炼过程的复杂性,懂得钢铁来之不易。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通过文献阅读让学生懂得冶金工业就是从金属矿石中提取金属,并且对我国几种储量最高的金属矿物及产地有初步了解。

活动目的

1.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

2.能给自己的矿业公司起一个恰当的杯字。

3.能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汁——段较好的广告词

产品特性,又能具有较好的广告效益)

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

实施建议

(既能反映本公司的

1.矿产资源的开采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这样用模拟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矿产丌采的过程。教材卜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教师可以根据课时情况指导学牛课后完成,也可以采用课上和课后结合的形式来完成实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用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什么。引导学生设计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怎样花最少的时间、最经济地把矿物从“地层”中开采出来。并组织学生对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进行交流,要让:学生懂得实际的开采过程要比模拟过程复杂多得多,因此,采矿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给本组开采出来的矿物做广告,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矿物的性质和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处理矿渣才不造成对环境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9、煤与石油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第一部分和利•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计算部分和拓展活动。

煤与石油的用途

1.能说出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原材料。

2.能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

3.能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实施建议

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对这一点学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从煤与石油中能够分离出哪些提炼物,这些提炼物义能制成什么样的生活用品,学生则不很熟悉。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获得。教师课前要与学生一起搜集,通过分析资料来分析和认识煤与石油的提炼物及用途。教师可以事先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制成多媒休片或幻灯片,课上演示给学生,师生一起分析煤与石油的用途。从石油中可以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润滑油等提炼物。从煤中,可以分离出煤气、沥青、煤焦汕和焦炭等提炼物。这些提炼物又可以作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化1:合成生产出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化工产品。在这里只要求学牛对这些提炼物和合成产品有初步的厂解即可。从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记录表或资料卡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资料,获得有用信息。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煤与石油的用途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牛提炼、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能描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

2.能发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3.能说出人类开采煤和石油的方法。

4.能根据资料汁算地球上现存的煤和石油还能开采的年限。

5.能意识到能源矿物的不叫‘再生性。

实施建议

1.教师㈩示事先准备好的煤和石油形成与开采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意识到:石油和煤都是远占时代的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含有碳、氢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含热能较高,使用方便,因此成为矿物燃料。石油、煤等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将来必定会用完,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煤和石汕的开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这方面的资制彳艮多,教材也提供了煤和石油开采的简单说明。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组织的报告会或汇报会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对地球上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计算可供开采的年限,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煤和石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从而懂得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煤的燃烧

1.能通过模拟实验发现从煤中怎样提炼各种原材料。

2.能举例说明煤和石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能体验到煤来之不易。

5.能采取行动避免浪费能源。

实施建议

1.这是关于煤分馏的简单实验,教材上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过程。为了实验效果更明显,需要选择纯净煤,最好是烟煤的煤粉,还可以在煤粉中增加少量的高锰酸钾,产生氧气,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一些。实验中需要均匀加热。所能观察的实验现象是:当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u处时,能够产生蓝色的火焰,说明在煤的分离过程中有煤气产牛;试管里的棉花上则有黑色的黏稠状的油状物产生,说明有煤焦汕产生;试管里的煤粉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说明有焦炭产生。这个实验说明煤粉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煤气、煤焦油和焦炭。科学在线则引导学牛学习李四光先生尊重科学事实、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评价建议

┌──────────────┬─────┐

│② ⑧│

├──────────────┼─────┤

│学生是否喜欢查阅煤和石油的资│

│料。

├──────────────┼─────┤

│学生能否从分析资料中获得有关│

│煤和石油的提炼物及用途方面的│

│知识。

├──────────────┼─────┤

│学生能否举例说明煤和石油的用│

│途。

├──────────────┼─────┤

│学生能否按照步骤顺利完成煤分│

│馏的实验。

└──────────────┴─────┘

20、矿产资源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1.能通过调查发现周围对矿产资源浪费的情况。

2.能举实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

3.能发现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危害。

4.能设计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公布于众。

实施建议

1.本活动从各种矿•产资源在牛活牛产中的用途引入,懂得我们常见的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启发学生对周围矿产资源的浪费、破坏或过度开发等现象进行调查。在学生作调查以前,事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目的、地点、对象、内容、方法、结果记录等。调查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记录表,确保调查结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教材上提供一种记录表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可行的调查记录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对课前收集的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现状的资料进行交流,并且组织学生讨论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在适当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到分享成果、共同进步的日的

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2.能将建议设计成“建议书”的形式。

3.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矿‘产资源。

实施珲议

1.根拓各小组调查的结果,组织学生对调查发现的矿产资源浪费或破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保护矿产资源的几点建议。对小组内每一个人的建议进行总结门纳,提出儿条保护矿产资源切实可行的办法,并把它写成建议书,提供给有关部门。教材上提供了一种建议书的形式,仅供同学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具有个性特点的建议书。要求同学把建议书的山容向全班或全校同学官传,鼓励同学从我做起,保护矿产资源。

2001612日,我国国土资源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同矿产资源法》,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和管理制度c

日前我国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后备资源紧张;丌发利用方式粗放,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破坏严重。 《规划》针对这些问题及今后的形势,强调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严格执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丌发和利用的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

《规划》改变了过去矿产开发利用以定指标、求产量、分投资为主的做法,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求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注重牛态环境保护;同时强调矿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合理安排矿产资源

勘察、开发利用在区域上的布局。《规划》提出,今后510年,我国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与保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1、工具——人类的帮手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前两个活动用1课时,后两个活动用另1课时完成。

实施建议

引入活动: “头脑风暴”游戏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工具学习的兴趣,的知识和经验,并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智激活学生对工具及用途已有

1.教师可以在活动前为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或利用投影仪以便做好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工具的名称及作用,并做好

记录。山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记录结果,并统计全班同学说出的工具数量,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

活动目标

L能说明白己做同一件事时,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感受和体会。

2.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实施建议

1.选择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较在解决此问题时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每组或每人可选择不同问题,如开瓶子、断铁丝等。确定小组或每人研究的问题后,要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这一组变量。如断铁丝,用长短、粗细、质地等相同的两节铁丝进行实验,比较使用钳子和不用工具完成任务时所用的[巾司利付出的体力等。小组同学做好分工,没[1-记录表以便分析和汇报。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比较结果,尽量运用是否省力、语。效率高等词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更多的事情是否需要工具来帮助并填写书中的表格,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日常事情让学生讨论。

活动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自己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设计‘种汜录形式记录分类结果。

3.能具体说明自己制订的分类标准的好处。

4.能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

实施建议

1.可以将活动1前的“头脑风暴”活动中全班想到的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参考书中分类结果举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制订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格,对I:具进行分类。记录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利用概念图的形式,或圆饼图,或分类圆等,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教师根据需要做适当指导。展示、交流与讨论。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结果向大家展示、汇报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不需要统一的或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和结果确•一定道理即可。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某一类工具的具体实例。

2.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3.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4.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 到了极大的加强。

实施建议

1.教师或请学生提前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和资料

制作相关课件。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类工具,从其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做小分析。可选择其他类的工具进行研究,体现选材的开放性。教材给出的一组农具图,还可以选择洗衣类工具、照相类工具、通讯类工具、炊具等,组织学生描述、分析各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并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技术的进步与工具的发展之间的相百促进关系,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目标

1.能具体分析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2.能对某种刁:具在结构或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创造性地提出具

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7:具的市场效益如教师或请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在学习或生活中常用的下具(包括文具)。组织学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可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在几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列出所选择的一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用途)上存在的优点和缺陷。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找缺点找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举例说明•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工具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好记录。如可能在征得教师的同意后实施改进意见,试验改进效果,并作次市场调查,看看自己改进或设计的新型工具是否受到欢迎。如防风晾衣架、伞状太阳帽、定量的茶叶盒、不同形状的交通指示灯(帮助色盲人群)等。

4.鼓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改进的方案,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

22、机器人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各种机器人的用途。

2.能举例说明机器人将会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3.能根据机器人的基本特征判断周闹哪些物体属于刊[器人。

实施建议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一些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或提供一鹏网站或杂忐供学牛夼阅。也叫•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卜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电动玩具,或利用自制课件、资料,激发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发明的历程,认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指导学生将个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大家分享。组织学生对机器人的利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讨论,例如机器人在军事、勘探、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机器人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利•学技术是双刃剑。提醒学上将同学讨论的主要观点记录下来。通过科学在线,组织学牛学习杉[器人的基本特征周围常见物体哪些属于机器人并说明白己的理山价学生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判断此环节可视为评

活动目标

1.能收集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资料。

2.能通过分析资料解释智能机器人比普通机器人有哪屿优点。

3.能大胆想像未来的机器人将具有怎样的用途。

4.能说明自己预测机器人发展趋势的理由。

实施建议

L教师叫‘以展示一个声控玩具,或利用自制课件、究智能机器人的兴趣,认识各种各样的智能机排资料,激发学生研

2.引导学生将个人搜集到的有关智能机器人的资料与同学交流。清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以图文并茂、牛动形象的方式介绍本组同学最感兴趣的一种智能机器人。比•比谁介绍得最生动。组织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积极、大胆地畅想未来的机器人会是什么样,讨论机器人的智力能否超过人类,并溢出自己的理设计自己的机器人为拓展活动做准备。

活动目标

1.能按照要求根据实际生活或学习的需要,尝试设计机器人。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

3.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改进本组的设计方案,并能客观评价别人的没计方案。

4.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设计。

实施建议

1.教师可以创没一种情境,如参加设计大赛,或为某一高利•技公司设计机器人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机器人的兴趣。

按照教材中提供的步骤:明确任务、杏阅资料、设计方案,参照给出的例子——能够扫地的机器人,还可以拆看一些玩具,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制定本组的设计方案。设计机器人的功能时可以参考上一活动中学生所畅想的。

设计时要考虑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设计方案。与同学和教师讨论、交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案。如有条件,鼓励学生尝试利用玩具的一些部们方案组装、调试自己设计的机器人。改进自己的方按自己的设计

展示评比。比一比,谁的设计更新颖、更实用、更经济、更美观。

需要提醒的是,活动2或拓展活动中有可能学生想设计替人写作业或考试的机器人,替人挣钱的机器人等,教师应适时引导,单纯从

方案设计上说是可以的,但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考虑,教师应做爪确引导。

评价建议

在拓展活动后,可利用下面评价表。

矿产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9d722e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6.html

《(完整版)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