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布时间:2018-09-21 19:3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导课: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有哪些优缺点?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腾达的原因?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不至于浪费呢?

市场经济的含义:

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市场和计划。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进行调节的手段:价格

供求变化

哪种商品的价格高人们就多生产,低,人们就少生产。

需求大,社会就多生产,少,就少生产。(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分配)

市场调节的优点:

1、 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行为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 通过市场竞争可以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有赖于规则实现。

市场规则

法律法规 市场准入规则

行业规范 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道德 市场交易规则

P80 例题思考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场秩序有赖于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原则、市场竞争原则和市场交易原则,对市场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运用经济和法律、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4、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导课:黄姜,苹果,地方政府拍脑袋决定。

枪支弹药能否通过市场来调节?

市场局限:

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排他性的物品:要阻止一个人免费用该物品的代价非常大)

2、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病。

<1>自发性:价值规律,个人利益。

<2>盲目性:无法掌握可靠的市场各方面的信息。

<3>滞后性:事后调整,从价格形成到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有一定时差。

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

如果仅有市场对资源进行调节,

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均,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

市场经济(市场长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制度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3既有市场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市场的长处和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2以共同富裕为共同目标。(根本目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

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 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3、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宏观调控的概念: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目标:

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1、 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

2、 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经济立法调整经济关系;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履行经济政策、合同、打击经济犯罪)

3、 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机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三步走战略1978年党的十三大提出

1198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实现)

2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20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 

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保护环境、降低消耗、优化结构.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翻两番。(中共十六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4>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6>城镇化。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2>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决定平困消除,中等收入占多数。

3、 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和现代化过程一样是不平衡的,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发展。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的必要性:

1、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内容:

1、 第一要义是发展。

2、 核心是以人为本

<1>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1>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4、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开放、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际与国内。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做?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国民经济全面重大的战略任务)

<1>三驾马车更加协调

<2>三大产业更加协调

<3>物质资源消耗 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

3、统筹成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中特农业现代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3、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

<1>把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东、西、中)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导课:波音飞机制造、肯德基

经济全球化定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表现;

1、 生产全球化

生产领域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各国生产活动成为成为生产链条中的一环(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论分工)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机会成本

P92页例子。

甲国生产每千克粮食的机会成本是 牛肉的机会成本是

乙国

因此,甲国生产粮食的成本低于乙国,甲国应该发挥生产粮食的相对优势。

2、 贸易全球化

<1>世界各国开放程度提高,被卷入世界商品贸易之中。

<2>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愈加丰富。

3、 资本全球化

伴随生产、贸易,资本也在流动(跨国公司huaweiapple

跨国公司:本国总部、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家性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哪些机遇?(劳动力廉价,引进工厂、设备、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参与世界市场)

影响:

1、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2>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1>有经济、技术的优势

<2>掌握着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3、 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008年经济危机)

4、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WTO

成立于199511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or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银行(the word ban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作用:

1、组织多边谈判,为世界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

2、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我国加入WTO

20011211

意义:

1、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健全

3、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3个有利于)

4、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大量就业机会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如何做?

1、 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开放质量、安全有效的经济体系、开放结构)

2、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利用外资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

3、 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合作形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的国际化、培育我国的国际品牌。

原则——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附录:

1、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优点;缺点:上个世纪20~30年代西方的经济危机,完全自由竞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体制)

2、 计划经济的优缺点(优点;缺点:前苏联、改革开放前的我国)

3、 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缺点)

4、 凯恩斯主义及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5、 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的组合来源



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关系

中心论点: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公式)?计划经济体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计划经济的定义、内涵?

3、计划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是一种经济手段!

4、计划经济必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产物吗?(不是)

5、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来源?

于光远 《南方经济》1992 6 《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因此,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把计划经济作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必然出现的事物来看待。

观点一:

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不可能实行全社会的统一计划经济,因此还不是计划经济。(错误)

计划经济:

1、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的具体情况出发,由社会——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地区在根本经济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服从于共同的目的——满足全体劳动者经常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样,就使国民经济按照统一的计划发展成为可能。(徐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卷741980年版)

2、计划经济是在社会统一计划指导之下发展的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特征。计划经济的前提,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加强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要求它们之间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则为这种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提供了可能。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社会化大生产,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却排除了各部门、各企业的经济活动服从于社会统一计划调节的可能。资本主义国家和某些大垄断企业,虽然也进行各种经济预测,制定这样或那样的“计划”,但整个国民经济却不能按照统一的计划去发展(徐涤新主编《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第711982年版)

什么是统一的计划去发展?

“恩格斯《反杜林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经济组织的活动是可以有计划的,但是整个社会是无政府、无组织的。”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1、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统一的经济计划的历史情况究竟应该说些怎样的话?

2、 当代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编制的计划,是否也可以说是统一的经济经济?

观点:

强调普遍接受与遵循。认为不是普遍接受与遵循的计划就不具有统一性,但是,这种普遍接受与遵循普遍到什么程度?接受和遵循到什么程度?没有绝对的程度!及时在斯大林计划经济的模式中,也有一些计划“统”不到的时候。

我们不能把计划经济的某种特定的情况作为计划经济的本质。(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弊端已经人尽皆知)

程度问题没有量化标准就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特征。

统一经济计划发展的本质是:

<1>要以统一的社会利益为出发点;<2>要有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统一的目标;<3>要有关于有计划发展的统一的指导思想;<4>要有统一实施计划的措施,对计划的普遍服从的程度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计划经济不是划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准,资本主义也可以计划经济。

列宁关于1920年《全俄电气化计划》评论

社会制定统一的计划去发展的条件:

1、具有全社会代表的名义并拥有很高的权力机构组织计划的制定、实施。

2、计划的科学性、知识性。

在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之下,制定经济计划成为可能。

国家学说与为何制定计划:

国家(恩科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剥夺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它的实质是监狱、武装队伍等。

国家产生的原因: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至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某种统治阶级所需要的那种)“秩序”范围之内。从社会中产生,又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力量。

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9c84a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f.html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