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悲歌

发布时间:2019-05-05 11:05: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林青彪

题记: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韩愈

有些地方本身就是一处凝固的历史。每每读到关于燕赵方面的文章,常常期盼一睹古易州的风貌。

前年仲夏,我终于踏上真正的燕赵大地,走进这座渴望已久的易县县城。伫立在这座战国时期燕国故都之侧,深深呼吸着易水河畔潮湿的空气,环顾四周,总是让人禁不住纵古思今。在这块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大地上,在绿色的青纱帐的旁侧,环易州镇周边,依次呈弧形排列着几座塔———燕子塔、镇灵塔和荆轲塔。远远望去,古塔雄峙其间,在未尽晨雾中影影绰绰,仿佛就是三位巨人,叙说着许许多多燕赵旧事……

浩然荆轲塔

行侠于河北大地的荆轲是我熟悉的,而易县的荆轲山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终于登上荆轲山,山顶耸立着荆轲塔。据说燕太子丹在当年荆轲居住的驿馆旁筑一衣冠冢称荆轲山,辽代于冢上建荆轲塔。古时每逢清明,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当地俗称招魂塔。

这座圣塔通体砖石结构,八角十三层高二十六米,造型古朴典雅。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使塔身愈显灵秀挺拔。现在全塔通体斑驳,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让古塔显得沧桑而寂寥。原来每层塔沿之角都有铜质风铃悬挂,而现在却是踪迹全无,剩下满目苍凉。宝塔沉寂,那风驱铃响的清音消逝无踪,沉入迷幻世界的人们,再也听不到那种惊世醒心之音。

历史上的豪侠荆轲已在秦王宫被众人乱剑分身,如今活在塔旁的是荆轲的大理石塑像。五米多高塑像挺立在塔的东侧,面向东方巍然屹立。只见荆轲左手紧按胯下长剑的剑柄,俨然一俊勇、杰烈的武士,而右手握住一卷书简,活脱脱一个饱学经纶之儒生。长衣飘飘,发髻高耸,面色凝重,一双眼睛遥望远方。

我的眼前只有一团浩然正气,其气如雾,紧锁青山。轻风徐徐,古塔高耸,静穆巍然,气势冲天。仰望着高塔,心潮起伏,残碑上文字模糊,无可考证,想来千年的风雨霜雪已经让其不堪忍受。这处为燕赵义士而修建的冢塔,文革之中竟未遭浩劫,也确实是历史和文化的大幸事。

士为知己者死,有志之士,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王侯的赏识,能被委以重任,能被赋予拯救一方黎民的职责,并挑起拯救一个国家的大任,这是何等荣耀而又功高盖世的大事业。荆轲激于大义而勇于赴死,名扬千古,让千百万热血儿男为他的壮举拊掌称快,为他的失利唏嘘而叹。而华夏之地数千年来,又有多少未名英雄,沉沦在荒烟蔓草之间,老死病床卧榻之上,挣扎于儿女围坐之席,被茫茫世俗彻底淹没。

荆轲曾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走之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平日里携友于燕都酒肆之中,与屠狗杀猪之人日日呼酒买醉,而他的心却与天齐,怀揣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侠义大志而从未显露,未遇知音的发掘,其才未现于世间。人们自然怀疑他是否可以担当对抗强霸、狙击秦廷的重任。田光以死激励勇士,以颈血作为向太子丹力荐侠友的血证。事实证明,荆轲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终于,秦廷震怖,世人皆惊。

如今,灵塔高耸,石雕巍然,身已湮灭,魂兮长存。节义之人何处去寻,大义昭彰,已然绝唱。

血性镇灵塔

荆轲作为一名侠义刺客,昭昭如同日月,名垂千古。而樊於期的横剑自刎,却是又一种大义的昭彰。

走村绕庄,终于看见了血山村。于松柏绿阵之中逶迤而行,在村南边我们见到了小土丘上蹲踞着造型奇特的血山塔。当地朋友说,这是樊於期自刎而亡埋葬之地,故而元代于其墓旁建塔以纪念。今天墓葬早已荡然无存,只见这座砖石砌成的内锥空心六棱宝塔,残高七米,塔分三层,塔基方形,塔顶却无平常所见的宝盖,似乎是樊公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的写照。万松围拢,千柏拱卫,破败不堪的奇塔似乎也在诉说着两千年前的故事。

血山村,血流于山,血流成山。这就是英雄喋血之地吗?这宝塔就是燕赵精神和灵性的凭据吗?曾经上演的那一幕悲壮,曾经喷薄而出的那腔热血,曾经血染大地、气冲斗牛的浩气,全都浓缩进这三层残塔之中,孤独地挺立于世间千年不倒。寂静的小村,一丝丝声响也没有,仿佛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充分体会感悟人生的终结方式和历史的回音。

沧海桑田,时光的雕刀,让世间的一切很快就变得斑斑驳驳,这座血塔也不例外。轻抚着砖塔,我无法想象樊公手里的长剑,是怎样用力刺向自己的脖颈?这把剑,仿佛雕刻出了一种决绝、勇毅、刚烈的符号,成为报仇雪恨、图昭大义、勇于赴死的明证,进而成就了敢于用生命和头颅来作为朋友侠行义胆的终极信物。

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茫茫历史中是何等的渺小,但这些渺小的人物在这幕悲剧中,预先以奉献头颅和生命来做最为厚积的铺垫,进而著就刺杀秦王嬴政这幕烈烈蓬蓬的大文章。

人的生命再长,也莫过百十年。而这座血性镇灵塔已近千年,旁边的一棵古柏,径约二尺,树龄亦逾千年,挺拔耸立,绿叶盈盈,伴着无首之塔,护卫着这座战国义士节义与信用的丰碑。这古柏也伴着英灵,守着悲泣的幽魂,听着烈士愤懑之气直冲霄汉,接受着一次次血性之人的祭奠礼拜。风动柏叶,涛声轻轻,时时安慰着那个不平的性灵。

这个仲夏的上午,阳光、绿色、薄雾、奇塔、孤柏以及成片的松林,栉风沐雨,忠实地守卫着樊公壮烈悲怆的魂魄。节义信用以血来换,用头来保证,用生命来践行!战国士人精神的内涵,这种气节与操守,大气磅礴、直干云天。

傲骨燕子塔

我们继续穿行在易县的乡间小路上,左寻右绕,找到了燕子村。村南重修观音禅寺,寺北耸立着一座通高十六米的高塔,相传是为纪念燕太子丹而造,称为燕子塔。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石结构,精致纤巧,少了许多沧桑的味道。塔边碑文尚可相认,字迹依然轻灵,没有荆轲塔苍凉,亦无血山塔的残破。

燕太子丹贵为周王室后裔,当属血勇之人!他的体内汩汩流淌着周王朝姬姓王室高贵的血。这位当时举世唯一残存的姬姓王国的太子,他还继续保持着周朝贵族的气节。在春秋战国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各国纷争无所不用其极。面对强秦兵盛戈利、纵横六国、无人可敌的境况,怎么也不肯低下高贵的头。

身历乱世的太子丹,深深懂得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他的目光投向了这个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特殊精英人才———士人,他肯定回顾过先祖燕昭王筑建黄金台,千金买马骨,招募天下英雄乐毅、剧辛、邹衍汇聚的旧事;他多么希望燕国能再次展现英豪荟萃,救燕图强,下齐城七十余座和北击东胡拓地千里的宏图;他也会畅想奋发作为,再让燕国不居人下,永葆周天子祖封之地。可是世易时移,今非昔比,大秦王朝兵车辚辚,战马啸啸,戈戟如林,那滚滚铁流,穷六国之力亦无法与其抗衡。末路穷途的太子丹,可能多少次紧握长剑,拍遍雕栏,无人会意。

兵锋争霸注定无法取胜,他想到了狙杀秦王,引动秦廷大乱,再合六国可破之。故而募得荆轲,谋刺秦廷。我们无需谴责他的手段高下,行为优劣。反观强秦,薄信寡义,鲸吞蚕食,横扫六合,其势必不可挡。想见燕太子丹执掌朝政,殚精竭虑,昼夜焚心,体虽无壮,气节无亏。虽计谋堪称完美,却功亏一篑,但毕竟凛凛然一个燕国王子的骨气没有丧失。

视轲知己,养士为谋,以士为兵,背水一击!这是多么无奈而又绝望的一招,但却成就了中华士人最为耀眼的华章,让士人的节烈信义大放异彩。

君臣知己,合力敌秦,死于救国救民之大义,皆当视死如归。士,击碎多少人的卑鄙,让多少人的私欲和狂妄在骤然一击中变得那般仓皇而无助。

燕赵悲歌事未消

险峻的太行山和横亘北方的燕山俯视着这片古燕地热力腾腾的土地。其中的膏腴之泽,汇成山泉、涧水、溪流、小河,而后形成滔滔的拒马河、易水河、永定河,深深地润泽着燕都周围的土地。古燕地淋浴三河之间,渗透着太行刚硬挺拔的风骨,背靠燕山厚积云天的凝重,形成燕国文明特殊文化之积淀,既有中原文明礼仪诗书,又有塞外胡风渗透浸染,营造了蕴含侠客义士的肥田沃土。

雾气散去,阳光柔柔地洒在古老的燕下都城墙上,许多信义固着其上,再加上血性与大义的糅合,合成黏接土层夯为高墙的助力剂,也就自然形成了燕人立于世间傲人的资本。燕地刚强硬朗的风早已渗进了这座夷为平地的宫城残址和这段孤独的长墙,一大群的小飞虫继续鼓噪着夏日的热情,在风中舞来涌去。

易水河静静流淌,遥想两只小船,停于岸边,白衣长剑,洒酒作别,生送活祭,泣鬼惊天。人知必死,慨然而送,那铮铮而鸣的并州短刀,桀桀而动的匣中长剑,时浮时静的几个义士的魂灵,静静观看着这幕生离死别的活剧!那怆然而起的古筑声,随着高渐离的手指,时而低鸣,时而高扬,最后形成铿锵而鸣的高音,那易水暮秋的波涛也随着韵律,高旋低回,波起涛落,撼腑惊心。这是一场伟大的战斗。六国士人在荆轲刺秦之前,在秦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之后,一听到秦王的名字,早就骨软筋衰、战栗不已。而荆轲毅然诀别太子于易水边,奔走在赴秦之途,奋大义于秦廷之上,这是战国末期第一人,也是第一次以一人之力奔跑着向秦王及百万之师发动进攻,第一次主动挑战暴秦的终极权威,敢于向强势、威武、残暴当面说

在那个庄严、肃穆、威武、华贵的秦廷之上,荆轲击碎了秦王不可侵犯的神话,带着六国遗民走出了恐秦心理的阴影。从心理上战胜了秦帝国的庞大威武之军。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传奇,激励着许多士人反抗强暴,奋不顾身!高渐离自残双目的举筑一击,张子房振臂一挥的巨椎飞砸,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八千子弟破釜沉舟,无不是在向神话、向权威、向暴政的挑战。面对无比庞大的秦帝国,荆轲的大义之举,把他个人的力量运用到极致。这是士人胆魄与雄健的最大彰显,也就祭起了小人物为大义和信仰奋勇而战的大旗。小小的一群士人终于聚集迸射出了惊人的力量,达到了足以毁灭秦帝国的能量。

历史的车轮走进今天,易水流微,信义缩水。荆轲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一群节义勇信的壮士,包括那轰动世人刺秦的事件,早像落叶般飘落,被世人遗忘,被尘埃掩埋。金钱至上、信仰失落、操守空白、信用寥落、大行其道,部分国人们在物质丰腴之后,回归精神家园时,总是感觉到迷惘而无措。

如今,只有这些残存的古迹见证记录着战国末期的最后一批行侠节义之士的光辉,以后的诸朝历代,即使是王朝极盛时期,纵然拥兵万千,但节义之士却永无出其右者,燕赵大地成为中国侠士绝唱的最后舞台。此时荆轲的甘为朋友以命践诺的信义,以弱击强、反抗暴政的勇气,显得更加高洁淋漓,而又光焰灼灼!

我仿佛读懂了信与义的内涵,找到了信与义的力量,那种可以融冰化雪、毁灭暴政的力量!那些曾经离我们太过遥远的精神操守,原来是这般威力无穷、高洁圣雅。回首两千年的春秋战国,信义就被诠释得如此精准、闪亮与浩然,让今天的我们禁不住大汗淋漓!

老顽童 16:38

.

青彪



寻找燕人高渐高

2015-03-27 11:45阅读:80

寻找燕人高渐离
林青彪
明末清初,江南四大才之一陈应松《南乡子·邢州道上》:
秋色冷并刀,
一派朔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
粗豪,
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
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
今朝,
慷慨还过豫让桥。
有过一次在燕赵大地上行走的经历,之后总是被一些东西激动得兴奋莫名,期盼着与之再次相逢。终于,又一次走进燕赵,站在古称宋子城的赵县土地上。此地春秋战国时曾为中山国的一座古城,亦是燕人高渐离避祸所居地。又一战国的义士进入我的视野中。
曾经于春夏之交参拜过易县的荆轲塔、樊於期墓、燕太子丹塔,羊角哀和左伯滔的黑白二塔,现在又闻渐离故居地。惊诧于燕赵之地故事丛生,感动人心的旧地比比皆是,最为悦动人心的还有醇酒,知己相逢,佳酿频举!
今天伫足这中山故地,而我的思想早已追寻着荆轲的足迹,来到了燕赵之地的里巷深弄、荒丘流水,这里到处都有值得让人留连徘徊的地方。我们在赵县城内参观时,仿佛时不时有文弱的高渐离的影子在逡巡徘徊。
遥想2000年前秋天,眼看着荆轲白衣飘飘、只身入秦,面对着易水流寒、扁舟横弋,只留下孤独的渐离更为悲情,再也没有人与其在燕市之中呼酒买肉、大块朵颐、慷慨长歌,再也没有人能引为知己、谈天论地、自由呼吸,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身为文人却也气吞山河的豪迈激越,再也没有人能捕捉他那颗自由的心高高飞翔的痕迹。
推想高渐离乃一击筑雅士,既无荆轲与盖聂论剑的技击之术,亦无与鲁勾践论道的深沉涓勇,还没有秦武阳力敌海匪十数人的霸气雄悍。宫商角徵羽的世界可以肆意驰骋,中高低音可以婉转成韵。这个六国最负盛名的乐手,只是一个清高、大雅之人!这样人等,可不就是昂冠博带、十指纤长、气韵深沉、清秀飘逸的名士吗?只可惜找不到一幅渐离的画像,也许他就是现在赵县人一样的俊雅形象。
冥想苦思,直至宴席半酣。酒酣耳热,恍惚之间,仿佛渐离就立在我的眼前。他,高髻长衣,眉目清朗,神思深远,但却形容枯槁,面色憔悴。我问他,荆轲刺秦失败,秦王诛杀荆轲七族,所有友人避之千里,唯恐招致秦王血腥的清洗。你既然已经于千里之外宋子城内隐姓埋名,何不就此自甘于市井,偷生于乱世,苟命于暴秦,为什么还要自曝才技、显示于人、自蹈虎口?因为荆轲!沉静的影子从容而言。
不禁继续追问,你既要行刺,为何还要自残双目?无法视人,且从未修炼过杀人之技,你为何还要对刺秦那般执着?因为荆轲!发自肺腑深处的宏厚之音。
最后的疑问,荆轲那等重量级刺杀高手,那智勇绝代、胆魄超群、信义笃定的侠士尚且无成,你一文弱书生为什么还要去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呢?因为燕国,因为荆轲!深沉之音仿佛来自大地深处。
还是说给你听吧。吾兄荆轲刺秦,非为一时冲动和利益。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待轲以士,燕国拜轲为卿。为了一诺田光大侠的诚信,为了救燕国臣民于水火的大义,为了士人集团的对自由的渴望,荆卿已然置生死于度外,行大义而毅然。节侠田光勇略超群,为燕国的自由,舍生取义,血荐荆轲。樊於期将军横剑自刎,成就了荆轲近秦的信物。他们都是为了燕国啊!
白衣活祭,易水寒波,大义慷慨,引颈长歌,筑声入云,相拜而诀!面对远行不见踪迹的车马,面对易水清寒的旋涡,面对功亏一篑的刺杀,我们推想即使荆轲不行,燕亦无法自保,面对即将的国破家亡,挺身而一击,也不失最后悲情的一招。为救燕国,友人荆卿尚且奋勇,唯我不可?
想左伯滔与羊角哀的刎颈相与,生死相依。预让刺杀韩傀,要离刺杀庆忌,程婴杵臼托孤救孤,大家皆为信义而去。今天,我已是燕国亡国之奴,虽隐姓埋名,苟且偷生,躬身如蝼蚁,被驱逐若牛羊,何若堂堂做人,磊落行事,自由一生。
荆轲是春秋战国的第一侠士。他是我精神的依赖、友谊的港湾和信仰的灯塔。我紧紧跟着他的步伐,亲他、近他、爱他。因为他,我由软弱胆怯,变得沉着坚强;因为他,我深谙信义之重无法称量;因为他,我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正因为他,我可以义无返顾去面对死亡,去证明燕国不可辱、士人不可欺。
我曾苦挨过荆轲刺秦后的几个冬天,远赴中山国旧地宋子城,隐匿于市井草莽之间,是为了深入荆兄故里,汲取他高贵节操和精神的营养原浆。那燕赵大地严寒霜雪也掩盖不了我心中腾腾火焰,那不知是唉叹还是呼号的北风劲吹,也消褪不了为国复仇、替友行道、大义相承的信义接力!
要离可以断臂,预让尚能吞炭,樊将军还能献首,我渐离为何不能舍弃双目,以近秦王之侧,待机而动,举灌铅之筑,奋力一击!
既然杀生可以成仁,那么舍微躯亦可取义。既然燕秦不两立,我必须继荆轲之后,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秦王再次接战,心里只有正邪,不知损益。身为荆卿之友的我必须承继他追求的人间正义,补足他那侠肝义胆的高傲挺拔,追随他人格高耸的壮志凌云。昨天是他,今天是我,大义惊天,将来自然会有同志者前仆后继。暴秦并不可怕,可怕是有一群人奋大义而前行。暴秦可以毁灭一个个国家,坑杀、屠戳反抗者的肉体,但他们永远毁灭不了行之万世的信义,毁灭不了燕赵铮铮而鸣的剑骨侠风。
我筑虽轻,信义天重,击杀秦王分量足够。我目虽残,但天眼透亮,明白人生的真爱和信义!君臣之礼,知音之谊,羊左之交,我去践行。荆兄前仆,渐离后继!
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起说起,在战国末期,有几位义士,为了燕国与信义,奔跑着、呐喊着,向着拥有百万雄师的强秦进行凛然的进击,虽身首异处,祸灭七族,也义无返顾!
哦,渐离呀,渐离!原来如此。这些义士深爱着燕国,荆轲熏陶了渐离,渐离又感染了我!大义为表,诚信为里,信与义的和谐,造就了手无缚鸡之力文人的无所畏惧!以性命为注,博得为世皆惊的鸿篇巨著,让荆轲刺秦霞彩万丈!
荆轲、田光、樊於期、高渐离,这些人仿佛组成一座强力磁场,生长在这里的人,还有感动于燕赵雄风的人们,都被进行了一场强磁的辐射、感染和洗礼。也不管是群星璀璨的战国、秦汉,还是历经两千年风霜雨雪的今天,各类人等都受到笃守信义、反抗强暴、崇尚自由之风的熏陶。
用热血浇灌成的信义的凛然与抗争的烈烈,凝聚成一股浩然正气,照亮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前行的路!纵观中华历史,遇有民族危亡、国家被难之时,便有一干英雄豪杰并起,气势纠纠,豪气冲天,爆发出人性最灿然的的光耀!高渐离之筑,苏武之节,文天祥之正气歌,史可法之扬州殉国,还有抗日战争中以弱敌强奋力抗战的张自忠、赵登禹和佟麟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种凛然正义、反抗强暴、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于中华民族之中,如燎原之火,传承不熄。
迷迷蒙蒙之间,渐离的影子已经淡然渐去。猛然梦魂惊醒,汽车呼呼前行。朋友左君驾车疾驰,外面的雾霭散去不少,同行刘君和包姐皆笑谈:你今天是酒逢知己吧!原来我早已醉倒席间,仿佛在车上酣睡了两千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50cce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5.html

《燕赵悲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