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研课稿(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5-12-14 06:4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声赋》研课稿

[学情分析策略]

1.学习兴趣分析。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难字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等,再加上许多陌生的历史和文化知识,都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以来,学生面对文言文中的诸多语言和内容障碍,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能力分析。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之后,才能形成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中学生所学文言文数量有限,大部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够牢固,自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强,对文言词语、句子和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还经常出现偏差或错误。

3.学习方法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文言文学习难度大,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就高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也很多,如有的不注重朗读和背诵,有的忽视对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有的过分依赖教辅书中的文言文参考译文等。

[文本定位策略]

1.版本定位分析。《秋声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读本2)第23课,该单元包括《登楼赋》《秋声赋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该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

2.文体定位分析。每一篇课文都归属于某一类文体,并体现出该类文体的基本特征。《秋声赋》是一篇,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学习,其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握的基本特点和一般写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文体的感受和认识。

3.文化定位分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可以这样说,文化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秋声赋不仅仅是一篇纯美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篇优秀的典型的文化散文,深含文化信息,要读出其中的文化味

[目标确立策略]

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学习文言文,首要的目标是通过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秋声赋》的知识能力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二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三是对文意及行文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2.过程方法目标分析。注重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有一个高效而愉悦的学习过程体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科学而便捷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学习《秋声赋》,可以把朗读比赛、分组描述等设计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摘录、分类、比较阅读等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3.人文素养目标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即人文素养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就《秋声赋》一文来说,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感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确立策略]

1.重点分析。反复诵读,交流诵读体会,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声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的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 难点分析。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法选择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秋声赋》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主诵读课文,做到正字音、明句读,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二是自主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语句,能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进行解释;三是自主完成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如生字注音、词语释义、内容复述、语句翻译等。

2.合作探究策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秋声赋》的基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至于如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如何准确把握文本特点,如何充分感受这篇赋的艺术魅力,则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实现。合作探究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闻秋声;二是绘秋声,议秋气;三是论秋意;是叹秋声。

3.反馈评点策略。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需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反馈和评点,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步骤。反馈和评点的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和合作探究成果,反馈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表述(如字词积累卡片),也可以是口头的表述;针对学习成果的反馈,教师和学生应共同评点,肯定成绩,指出缺点,纠正错误。

4.分层提高策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努力追求所有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分层提高的学习效果。如对《秋声赋》的背诵,可以分为局部背诵、全文背诵;对重点词语的积累可以分为指定性积累、非指定性积累;对再现文本内容可以分为口头描述、书面描述。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强化基础性学习要求,反馈评点的过程中更应该多加关注和鼓励。

[流程安排策略]

学习本课拟安排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激趣——我所知道的秋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古诗词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丑奴儿》(宋·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

二、自主诵读——作者笔下的秋

学习文言文须从诵读开始。本环节的设计突出学生的自主诵读、自主感知,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作者笔下的秋”。学生自主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大约需要15分钟。具体的学习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字音。初读全文,结合注释标注出生难字词的读音。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是基础性学习要求,适合全体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标注读音。本课中需要学生重点把握的字音有:渥 缛等。

2.明句读。再读全文,读准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设计说明]明句读就是让学生明确文言文的句中停顿,这有助于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本文对文言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可由学生边读边评点。

3.学积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摘录重要的文言词语并解释。

[设计说明]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之一,适合全体学生,但要求上应有所区别。基础性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注释选择一部分实词、虚词积累到笔记本上;提高性要求是:除完成以上任务外,部分学生还可以结合练习中出现的词语有选择地摘录和解释,最好能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语句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完成该项任务时,教师应加强个别指导。

4.知文意。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简要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说明]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文意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检测学生的初步感知是否准确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复述时,教师应多引导,多鼓励,以此增强学生的自学信心。

以上四个小活动完成后,请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中肯的评价。

三、合作探究——我随作者悟秋

在完成了基础性的学习任务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本环节的学习形式为合作探究,我把它命名为“我随作者悟秋声”,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思路融入到作者的行文笔触之中,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该环节的学习任务后,在班内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共同评点。具体的学习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闻秋声:研读第一段。思考:

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采用的什么写法。

明确:

说明:比喻修辞格的运用,使描摹的事物具体可感,在本段中,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的过程写秋声,由,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小结: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2.绘秋声,议秋气:研读第二段。思考:

第一段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去描摹秋声,第二段是否写到秋声?如果有,那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明确:

第二段既有直接描写秋声的文字: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也有间接描写秋声的文字,作者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分别从色、容、气、意等四方面描绘秋之状,这样写既是为后文直接状写秋声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是一种渲染烘托的手法,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

1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就是诗文中常用的烘托的手法。

2.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是肔……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者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明确: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作者吸收前人的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解释,用解释,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在此,可以联系课下注释,说明一下秋与各类杀戮意向相对应的文学常识)。

3.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写作手法呢?

明确:夫秋物过盛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戮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盛而当杀

小结: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4.论秋意:研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作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明确:

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小结:第三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5.叹秋声:研读第四段,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以上学习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安排,应体现出分层提高的学习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师生的共同评点。

四、拓展阅读

本环节是在学生完成了以上学习活动之后的拓展性学习活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选择地安排。

研读刘禹锡《秋声赋(并序)》,试比较该篇赋与欧阳修之赋在立意与写法上的差异。

秋声赋(并序)

刘禹锡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有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莫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趣寒螀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泠泠,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伊伊。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麽。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明确:较之欧阳修的《秋声赋》而言,刘禹锡的《秋声赋》采用了骚体的形式,语言工整,用语清丽,更近似传统的赋体。从内容上看,刘文也是从自然界虫鸣着手,突出秋声之悲,但作者并不苟同前人情思,相反却吟出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麽,并由此过渡到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表现出诗人年岁虽迈,但仍思做伏枥之骥,尽管力将痑兮足受绁,作者犹奋迅于秋声之豪情。

二、研读蒋捷《声声慢·秋声》词,找出其中所写的秋声,理解该词表达的旨趣。

声声慢·秋声

蒋 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明确:在蒋词中,写到十种秋声:豆雨声、风声、更声、玉佩声、檐底铃声、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扣住上阕凄凉一片秋声来写),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做官。从这首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故人思念之情,更有着亡国之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1329390242a8956bece4fb.html

《秋声赋研课稿(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