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

发布时间:2013-03-31 15:13: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

观课小思

记得我校五年级一位语老师上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是一篇励志性的历史人物故事,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们的老师在解读这段文字时,启发学生思考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得出的结论是:人最终都要死亡,但有的人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要,而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要轻巧。我当时在后面听课,心中忽然有些疑虑:司马迁当时写这段话时的原意果真是这样的吗?其实我也教过这篇课文,当时我也是这么跟学生解读的,我想大部分老师可能都是这么说的。

于是我带着疑问在课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话。由于后人的辗转引用,现在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如今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应用,大都与司马迁的愿意不符。除去表述方面各异外,其指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正好截然相反。“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确是涉及到死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但这里所说的“重”与“轻”,绝不是分指死的意义的大小有无而只是对各不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死这一行为本身所持的态度。它的愿意应为:人生于世,本来都有一死,但在有的时候,在有的情况下,要把死看得很重。比如面临那种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糊里糊涂的死的时候,要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对死看得要比泰山还重,切不可盲自轻生。反之,在有的时候,在有的情况下,则应该把死看得很轻。比如勇夫殉国,志士死节,在舍生取义的时候,就应该视死如归,把死看得比鸿毛还轻。

笔者认为,在提倡多元解读的今天,我们教师在讲解时,还是应尽量贴近原作者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悟历史人物那种独特的、给后人启示的人生轨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212b7331b765ce0508143e.html

《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