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27 17:53: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坚持立德树人,稳中求进。全卷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为依据,积极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要求;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突显语文学科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今年语文中考总分数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小题数量为28个。整体难度与以往持平。试卷既检测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又为他们即将进入新学段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中考试卷中的语料既是呈现学生语文能力表现的素材,又是学生阅读的对象。学生答卷既是考试的过程更是学习过程。因此,试卷中的语料不仅要能呈现出学生语文学科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其价值观的导向。

试卷选用的素材突显中华传统文化,勾勒出华夏民族延续的主脉。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试卷中语料展现出来的是厚重的中华文化。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认识过程:从《出师表》《旧唐书 魏征传》岳飞的《五岳祠盟记》,到“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的情境。整份试卷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从圆明园的历史到“为国尽忠”的美德,从博物馆介绍到传统民间艺术,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到记叙历史古迹,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对华夏民族历史上那些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并且能够引发出这种认识于今天乃至未来的更深入的思考。“基础·运用”板块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突出对人民英雄的敬意与缅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强调基础运用,突显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题目引导学生把平时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呈现出来,把平日学习积累的经验与方法迁移过来,把前一阶段学习积淀下来的情感认识与价值观表现出来。

试卷整体上实现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领域的综合,体现了不同能力之间的相互综合。例如,阅读板块中第17题,在提取信息基础上综合梳理,最终以概括的方式呈现阅读结果。类似这样的题目,体现了语文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能力点之间的相互综合。

实践性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卷题目涉及到汉字读音、笔顺、标点符号、修辞等方面,但并不是考查静态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运用的能力。如第3题考查标点的,将准确表达句意作为使用正确标点的基础与条件,将标点放在语段的理解中去考查。

三、关注学习体验,强调学习中思维品质培养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考查“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将阅读过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试题引导学生呈现阅读与思维过程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的真实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启迪,力求使多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试题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例如阅读《信天游》,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己提问;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和图表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试题都是在考查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王彤彦)

【基础·运用】

取材文化古迹,立足核心素养

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基础?运用版块命题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这个板块以参观圆明园为主线设置情境,这一主线的选取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主题,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的导向。书法试题取材“《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既呼应了试题情境中的“缅怀先烈”的活动主题,也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圆明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基地,以此为情境依托,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这些活动情境以及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贴近,同时也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景点介绍、历史介绍、观看书信、欣赏邮票等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对字音、笔顺、字形等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发言稿填入标点、结合发言稿修改语句、结合感想判断修辞等试题则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采用对联、修辞、成语等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试卷中继续考查笔顺和书法等小学要求掌握的内容,贯彻了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积累考出来”的指导思想。

整个基础?运用版块考查了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笔顺、了解并识记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等应知应会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设置了许多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灵活多样的考查语言表达试题,这些试题即达成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高级教师富霄菱)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是今年中考的新板块。分为:默写、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部分。

古诗文默写考查的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课内古诗文默写,考查了古代民歌和古文;课外古诗文默写(在古诗词阅读部分),考查了古诗,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课内强调落实,课外强调拓展。

古诗词阅读作为独立板块第一次进入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本次考试选取的是学生课内学过的《次北固山下》,让学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画,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考查方式灵活。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课内的《出师表》与课外的《魏征传》(节选)、岳飞的《五岳祠盟记》(节选)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为国尽忠”的传统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

对于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今年是将文言词语和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更要关注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解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从而对文言和现代汉语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翻译句子的考查,第一次没有让学生背诵译文,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文句。这是对今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学生学习的是文言文,不是翻译出来的译文。这更符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过去考查文言文是把文字翻译和文章理解分做两道题。今年把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更符合语文的特点。(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高级教师 吴东)

【“现代文阅读”】

2018年北京中考试题,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板块的选材和命题,体现了 “育人”“能力”“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现代文阅读选材角度分析,多文本阅读关注了北京馆藏文化,故宫、国博、科技馆等素材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学习和北京馆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考查的是学生所知所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浮现自己日常的学科学习和实践生活;记叙文阅读板块选用了刘成章的散文《信天游》,发挥了中华优秀民间艺术在陶冶和熏陶学生情感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考场上近距离熟悉“信天游”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对语文课堂中的安塞腰鼓、吆喝、胡同文化等产生相关联想,真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议论文阅读围绕“读书”立论,对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方法、路径并引领学生体悟。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的需要,体现出了时代感、人文性和适读性,使之成为北京考生初中课程的“最后一课”,也为实现整张试卷“立德树人”的命题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从现代文阅读命题角度分析,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尊重考生阅读过程的真实体验,这在记叙文阅读题的先后顺序和难易度设置上尤其有体现;现代文阅读命题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既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记叙文阅读,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再如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和图表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都是在考查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现代文阅读命题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结合具体语境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运用,记叙文阅读考查中要求学生圈画重要词语,议论文阅读中结合相关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等,多文本阅读中将图表的比较与对文本的理解相结合,利用图表比较和图文转换的不同形式,考查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能力;现代文阅读命题还关注学生的阅读表现,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读书,今年的试卷在“多读书”方面加大了力度,记叙文阅读试题,要求学生“摘抄语句”,考查的就是阅读方法。

总之,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和命题考查关注到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积极引导,文化立意,关注语言实践能力考查,稳而灵活,以情境化和任务驱动方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体验和规范表达。(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高级教师 张钧)

【作文】

传承文化立足成长

2018中考作文命题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文化、历史、时代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样的题目,展现考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追求,同时也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作文题目一,启发学生从“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中产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敬意,进而启迪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承担历史责任的使命感。此题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的参与和日常的学校学习,属于生活化的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写作内容既有限制又有较大的自由,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较为广阔。

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并真正表达有个性的见解和感悟。这一个题目引导考生还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在“真实”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切实感受。这就提示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要把学生的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写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真正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题目二属于想象作文。“请你用上‘伙伴’ ‘困境’‘成长’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这一题目看似简单,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了思维方法和思想深度的考查和区分,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这一题目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为考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或可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完成写作。此题考查考生讲故事的能力,重点落位在成长的主题上,包括团队的成长,也包括团队中个人的成长。

题目二重在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既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结果。

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导向清晰明确,一线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传统文化的落实。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探寻生活,表达生活;关注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保护和训练;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深入挖掘,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者系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教师 杜甫权)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2018年是北京市实施中考改革新方案的第一年。面对新的改革方案,语文考试命题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为背景要求,稳中求进,在全面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落实《考试说明·语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方案的设计理念和框架要求,根据已确立的目标和现实的需要继续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在中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性调整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试卷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发挥中考试卷的育人功能。试卷中德育功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焕发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同时注重立德树人的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当下的发展,认识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立志成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例如,作文题目一,启发学生从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中产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敬意,进而启迪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承担历史责任的使命感。

  语文试卷注重考试的育人功能,力求让学生在做完试卷后,能够感觉到自己提高了,成长了,有了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能够感觉到要为自己的未来、为报效祖国,做好思想和学识上的准备。为此,命题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所知所能;让学生考有所得,考有所用,努力把考试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助力,努力将考试与培养人的终极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试卷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德育作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试卷的综合性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领域的相互综合,也体现在不同能力的相互综合。例如,“基础·运用”板块借助阅读材料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使用,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句子的修改;又如,在阅读板块中结合具体语境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运用。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能力点之间的相互综合。这种综合对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实践性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基础·运用”板块请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修改语句,在记叙文阅读考查中要求学生圈画重要词语,以及在议论文阅读中结合相关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等。在试卷中注重体现实践性,既是学科特点的要求,也与语文学科提高学生素养的课程目标相一致。试卷在语言实践方面,注重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围绕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命制试题。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做到学用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为此,试卷特别重视设置情境,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例如,试卷设置了在圆明园举办“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试题情境,以主题活动为线索,采用阅读景观牌、修改发言稿、观看雨果的信和欣赏纪念邮票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字、词、句、修辞、标点等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只有突出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扎扎实实地得到不断的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考试命题既要把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出来,把学生的所知所能考出来,也要努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最好水平搭建平台。试卷不但要起到对学生所学、所知进行检验的作用,也要让作答试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感悟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应该体现为试题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语文试题考查的不仅是书本中的语言,也包括生活里的语言,重在学以致用,所以语文试题特别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例如“基础·运用”板块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试题以参观圆明园为主线,设计具有连续性的多项活动内容,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这种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思路,实现了试题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好地完成了对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的考查目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好基础至关重要。试卷注重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中用得上的和未来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例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笔顺、古诗文的背诵默写、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都是最基础的内容。而对这些基础内容的考查,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种灵活多样,表现为知识能力的相互打通、转化与提升。在这种灵活多样的考查中,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目标。例如,让学生在观看雨果的书信后发表感想,其考查形式有对联,有修辞,有成语,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多文本阅读中将图表的比较与对文本的理解相结合,利用图表比较和图文转换的不同形式,考查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再者,重视学生的阅读表现。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读书,今年的试卷在“多读书”方面加大了力度。例如,古诗词阅读作为独立板块第一次进入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及与本首诗相关内容的积累;又如,名著阅读不限定某一部作品,更关注学生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获得的启迪,力求使多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是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和表达是语文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试卷在这方面加大了考查力度。试卷在以往关注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如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形成解释、拓展迁移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阅读方法的考查。例如,试卷中的记叙文阅读试题,要求学生“摘抄语句”,考查的就是阅读方法。此外,还突出了对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考查。例如,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将课内的《出师表》与课外的《魏征传》(节选)、岳飞的《五岳祠盟记》(节选)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为国尽忠”的传统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又如,在考查议论文阅读时,采用联系《论语》中相关语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写作能力的考查也是既注重文体写作,也注重实用性写作,小到一词一句的运用,大到篇章的写作,都注重考查学生写作表达的实际效果。

  在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既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记叙文阅读,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又如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和图表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都是在考查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而试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查,则体现在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结果。例如,作文板块,其中一篇作文提供了三个词语以及文章的开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完成写作。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中考语文试卷,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重在引导教师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关注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试卷力图通过试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落实重点、明确思路,更好地掌握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例如,试卷“基础·运用”板块,创设了参观圆明园主题活动的情境,其中分别设计了“武陵春色”景点介绍、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介绍、观看“雨果的一封信”、欣赏“小全张”等活动内容,以此为依托完成对字、词、句、段、标点、修辞、阅读、表达等多项内容的考查。这样的设计,意在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基础”,而实现的途径则是联系实际。由此,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尤其要注重向下延伸,使学生学得更宽一些,更扎实一些;同时,教师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

  此外,在初中与小学的衔接方面,古诗背诵、笔顺书法等小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试卷中继续有所体现;在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方面,试卷中的名著阅读板块,注重考查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把握,以及多文本阅读板块以专题的形式组合文本的内容,都与高中新近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及“任务群”学习模式的确立相一致。

  

  在命题素材的选择上注重突出思想性、时代性和首都意识。例如,试卷“基础·运用”板块,选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突出对人民英雄的敬意与缅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阅读板块选用刘成章的散文《信天游》,发挥中华优秀民间艺术在陶冶和熏陶学生情感方面的作用。又如,在文言文阅读板块中,选用体现古代社会“为国尽忠”美德的课外文言语段,在名著阅读板块选用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所有这些都表明命题素材的选择是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的命题需要;同时,也为实现整张试卷“立德树人”的命题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试卷整体设计上,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线索清晰,从圆明园的历史到“为国尽忠”的美德,从博物馆介绍到传统民间艺术,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到记叙历史古迹,都是在彰显历史味、文化味,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试卷题目之间的联系、布局也更为均衡,更加合理。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立足新时代,立足新探索,立足新发展,在试题内容、命题形式、试卷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尝试和新的进步,继续体现了北京考试命题一贯倡导的以首都意识为特征的“走大道”“求大气”的风格特色,为在新时期继续推动命题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eb8b8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00.html

《2018中考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