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19:4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 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东都:指洛阳。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东都卖一小宅/我如浮云

B.欺之也/无信

C.子侄以为/秋日胜春朝

D./尊君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与家君期/三省吾身

B.公大笑/好之者不如知者

C.元方年七岁/学而习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与朋友交而不乎?

2)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友人由,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 思意不惬。后示张公 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讥訾():讥笑非难。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二京: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皇甫谧: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非贰:非难、不同意。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不敛衽________

于世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的与成语受制于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君文未重

B.思乃询求皇甫谧

C.是先相非贰者

D.责任重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思意不惬。

然君文未重于世。

宜以经高名之士。

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没有;重视

2A

3(他)心情十分不好。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莫:否定副词,没有;重:动词,重视。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A项和例句的字都是介词,被。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C、从;D、比。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注意惬、然、宜、经高名、遂等字要准确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为他做了《序》。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故答案为:(1)没有;重视。

2A

3(他)心情十分不好。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莫不指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不惬:不好;然:但是;宜:应当;高名之士:有名望的人士。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左太冲刚写好《三都赋》时,当时的人们对他多有讥刺,他心里不好受,就拿去给张华看。张华说:看来张衡的《二京赋》可以变成《三京赋》了,但是你的文章没有为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左思就去询问皇甫谧,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就为他做了《序》。这样,原来非议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行礼赞叹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太丘舍________

下车之(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B.本文言简意赅,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说明为人处事应讲礼守信的道理。

C.“写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本文中的元方和《咏雪》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

【答案】 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

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

3D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回头看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至(到)、无信(不守信用)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咏雪》一文中并没有谈到谢道韫讲诚信的特点。据此,D项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亦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选自《世说新语》)

【注】孔文举:孔融。诣:前往,到。清称:有清高的名称。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仆:自谦。了了:聪明,有智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________

元礼及宾客莫不________

2)请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坐。

3)孔融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答案】 1)才;感到奇怪,以……为奇

2)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牙还牙

【解析】【分析】(1句意为:才通报。乃:才。句意为: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奇:感到奇怪,以为奇。

2)这句话意思是: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据此断句为: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孔文举用陈韪的逻辑来反驳陈韪,讽刺他现在没出息,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故答案为:才;感到奇怪,以……为奇;

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牙还牙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6文言文阅读。

乳母诗序(节选)

(清)郑燮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释】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鱼飧:有鱼的饭食。

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于费氏________

有鱼飧瓜果________

其夫谋 ________

竟亦不能食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4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抚育;偶尔;离开;吃

3)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4)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译为: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等。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偶尔。: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抚育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用。:买。:放。:处理。

4)可分析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等句,即可归纳出费氏对我倍加爱护,而我也视费氏为母,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至极。

故答案为:⑴ “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抚育;偶尔;离开;吃

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抒情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我的乳母费氏,是我的祖母蔡太孺人的侍女。我四岁时母亲去世,由费氏抚育。那时恰逢荒年,费氏自己在外面吃饭,但仍来我郑家干活。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偶尔有了鱼和瓜果之类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喂给我吃,然后费氏夫妇及儿子和母亲才可以吃。

    几年之间,费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丈夫打算离开这个地方,费氏不敢说什么,但脸上常常挂着泪痕。她每天取来我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打水装满缸和瓮;又买来好几十捆柴火,堆放在灶边,没过几天,竟然走了。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看她家的灶还是热的,有一碗饭、一盘菜,藏在锅内,正是经常喂给我吃的饭。我痛哭,以致于吃不下饭。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元方年七岁________

尊君在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日中不至无信对子骂父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答案】 1)当时;通;回头看

2)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是当时的意思,属于通假字,通是回头看的意思。

2)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约定; 委,丢下,舍弃。据此可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元方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故答案为:当时;通;回头看

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⑶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每个选项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答题。

8文言文阅读

陈谌设喻答客问

刘义庆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家君:            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当斯之时逝者如斯夫两句中的

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担,

蒙受。而荷天下重名中的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

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

,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

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答案】 1)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2)这(或这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怎么、哪里

3)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和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意思一样。

2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十二章,这一章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孔子在河边感叹到,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这的是这的意思。当斯之时意思是当这个时候,,这。②“而荷天下重名,意思是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据此可知这里的是承担的意思,应读作“ hè”。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中的都是怎么、哪里的意思。

3)结合客人的问话和陈季方的答语分析,客人问:"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明显带有挑衅和不怀好意。但陈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客人说他的父亲有哪些功勋和品德,而是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意思是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

故答案为: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这(或这样)  ③  h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  怎么、哪里

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________    ②太丘舍________    ③下车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

B.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答案】 1)约定;离开;拉,牵拉

2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尊君:对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②日中:正午;则:就;信:没有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BD分析理解正确。C太君: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而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故答案为:约定;离开;拉,牵拉

⑵ ①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0阅读下面《论语》节选语段,按要求答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注】子路: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卫君:卫国国君。正名:使名正,纠正名与实不相符合的情形。阙如:空缺的样子。错:通。放置。所苟:苟且的地方,马虎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卫君待子而/人谋而不忠乎

B.则刑罚不/不至

C.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而知新

D.君子其言/我如浮云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正名,他又是如何看待正名的。

【答案】 1D

2)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3)孔子认为当时名不副实的情形已经造成了社会认识上的普遍混乱不堪,孔子认为正名说这项工作是一切政事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要的位置。

【解析】【分析】(1A动词,做,这里是支持的意思;介词,替。B正中,这里是公平的意思;中午。C所以;学过的知识。D对,对于。

2)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仲由太粗野了呀!君子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通常是采取先不发表意见的态度。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3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意分析,当子路问孔子倘若卫国君主用您来主持政事,您将要把什么事摆在首要的位置呢?”孔子回答说:辨正名实关系是一定要做的吧?”可见孔子认为辩证明实关系这项工作是一切政事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要的位置。孔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后,然后就分析原因,他认为名实关系如果不辨正会导致一系严重的后果:首先是语言交流就不会顺畅,接着是做事情就不会成功,继而会导致礼乐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就没有基础,因此不会有成效,进一步导致刑罚也不公平允当;最后导致刑百姓无所适从了。总之,会造成了社会认识上的普遍混乱不堪。

故答案为:⑴ D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孔子认为当时名不副实的情形已经造成了社会认识上的普遍混乱不堪,孔子认为正名说这项工作是一切政事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要的位置。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谦词:下官、窃、寡人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疑问词:何、孰、安、胡等;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附参考译文】

    子路说:倘若卫国君主用您来主持政事,您将要把什么事摆在首要的位置呢?”孔子说:辨正名实关系是一定要做的吧?”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竟然迂腐到这样的地步了!您要正什么名呀?”孔子说:仲由太粗野了呀!君子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通常是采取先不发表意见的态度。名实关系如果不辨正,那么人们(对同一名称有着不同的理解)语言交流就不会顺畅;语言交流不顺畅,做事情就不会成功;做事情没有成效,那么礼乐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就没有基础,因此不会有成效;礼乐方面的建设没有成效,那么刑罚也不会做得公平允当;刑罚不公平允当,百姓就无所适从了。所以君子给一个事物命名,必然是可以言说的;言说一个事物,必然是可以实行的。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说,没有一点苟且马虎的地方罢了。

11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语

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

而去(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3)下列对于文中词句及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短小,但人物性格鲜明。太丘:守信,正直。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B.友人认为陈元方不守信,没等自己来就离开,所以发骂他。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D.元方的聪明体现在他能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 1)期(约定);委(舍弃);顾(回头看)

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中:中午;舍: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3ACD理解正确。B友人是和陈元方的父亲相约的,不是和陈元方约的,因此说陈元方不守信用是没有根据的。

故答案为:⑴①期(约定);委(舍弃) 顾(回头看)

⑵ 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⑶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还。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讬:托。解名:这里指考中举人的榜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3)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________来概括。

【答案】 1)返回,回来,回家

2)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3)名落孙山

【解析】【分析】(1)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意是先回到故乡。故的意思是返回,回来,回家。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解名,指考中举人的榜单;尽处,最后一名;更,还。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段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中榜的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名字还在孙山的后边,也就是说没考中,落榜了。孙山不好明说,这样比较委婉。因此,成语就是名落孙山

故答案为:返回,回来,回家

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名落孙山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意概述。

【附参考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杂事一》)

【注】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母问其/而知新

B.母而死也/后乃至

C.他人又见/前后受其敌

D.有阴德者/不若无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泣。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3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

【解析】【分析】选自《新序》。作者:刘向。年代:西汉。

1A项,故: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B项,去:离开;C项,恐:担心;D项,闻:听说。故选A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他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根据意思划分朗读节奏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读了这则故事,从孙叔敖遇蛇、杀蛇、埋蛇的事情,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优秀品质;他恐去母而死,则表现出他的孝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A

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见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 ,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之。

【注释】舍人:门客。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骐骥:千里马。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铫耨:农具。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鱼鳖/柳絮因风起

B.乘危/躁则不能冶性

C.物舍其所长/两狼之并驱如

D.孟尝君曰:”/择其者而从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使

3)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 1A

2)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解析】【分析】(1A.若:比得上比得上;B.险:危险轻薄;C.故:所以原来;D.善:好优点。故选A

2)这句话意思是:现在如果让人办一件事他力所不及,就断言说他没有才能;如果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文告诉我们金无足金,人无完人的道理。生活中,我们不必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而应该多看看这个人的长处。

故答案为:⑴ A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道理的把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孟尝君对一个门客很不喜欢,想赶走他。鲁仲连劝阻说:猿猴离开林木到了水中,比不上鱼鳖;让骏马攀高历险,赶不上狐狸;曹沫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但让他弃剑而操锹锄,从事农耕,则不如农民。因此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弃长用短,就是古代圣贤尧也有办不到的事。如果使人办一件事,他力所不及,就断言说他没有才能;如果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笨拙的就斥退他,没有才能的便抛弃他,假如把这些人弃逐,不相往来,他们就有可能替他国谋划妨害齐国,这哪里是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办法呢?孟尝君说:对!于是就没有逐走那个门客。

1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非宁静无以________

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成枯落________

陛下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 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2)达到;放纵;最终,终于;辜负

3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4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家产只是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诸葛亮在外做官,不做其他兼职营生增加自己的收入。诸葛亮死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和物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以至于辜负了陛下。故停顿是: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大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大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大意:最终枯败零落。遂:最终、终于。大意:以至于辜负了陛下。负:辜负。

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广才,增长才干。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及,等到。如,果如、果真像。

4)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乙文中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有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用自己的话说就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家产只是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诸葛亮在外做官时,不做其他兼职营生增加自己的收入;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和物品。

故答案为: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达到;放纵;最终,终于;辜负

⑶ ①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⑷ ①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家产只是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诸葛亮在外做官,不做其他兼职营生增加自己的收入。诸葛亮死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和物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间的停顿要注意: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⑵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段内容要点、语言的表达能力及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我们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从文中提取,并用通顺的语句概括出内容。

【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初,诸葛亮上书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顷,供给家人的衣食还有结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时,没有另外征集赋税,随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给,也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自己的丁点财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以至于辜负了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真的像他所说得那样。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ce8ae3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2.html

《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