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

发布时间:2017-12-05 10:21: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2、

作者:陈寿

西晋历史学家,著《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是 陈寿 承祚 ,晋 朝安汉人,史学 家,所著《 三国志 》共 65 卷,记载三国时期 魏、 蜀、吴、的历史。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权,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朗读课文正音

体感整知

思考:全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三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对”之前(1-2)诸葛亮的出身及年轻时的抱负徐庶推荐诸葛亮

“对”之时(3-5)问计和对策 (文章的主体)

“对”之后(6)刘备的评价

时间顺序

分析课文

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梁父吟》

1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中阴谋,两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

这是一首五言叙事诗歌,说的是春秋时齐国相国晏婴,因担心国内的三个壮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联手祸乱国家,便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一次集会时便拿出两个准备好的桃子,对诸臣言只有功深劳重者才有资格吃。最后讲述功劳的田开疆因未得到桃,气愤地自杀了,先拿到桃的公孙捷、古冶子两人自感功劳不及他,羞愧自杀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管仲、乐毅。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2

2、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将军直枉驾顾之”?

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

3

3、“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这说明了什么?

1)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

4、“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奸臣”是谁?“主上”是谁?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

“奸臣”指曹操;“主上”指汉献帝。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5.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是指什么?

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

探究问题

1、从文中找出对诸葛亮和刘备总评价的话。

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表现了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军事才能。

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这正是诸葛亮辅佐他的原因。

2.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1)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人谋”。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

2)对孙权,为什么“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指出这一 “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或战略方针)

1、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

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

3、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统一中国。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蓝图:“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

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A、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

b、荆、益两州可作建立霸业的基础。

C、修明内政是巩固政权的保证。

4、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表示赞成;

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5、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7、“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8、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 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拓展

通过阅读小说,比较史籍,你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2、隐士风范和孤傲的性格特点。

3、淡泊名利,极有知识分子的尊严。

小结:

至此,一位年轻的政治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便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

思考:

除了通过诸葛亮畅论天下形势来表现他的才能之外,文章还通过什么角度来表现他的才能?

侧面烘托

赏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如: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用“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一、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鱼得水

二、课外延伸:

1、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2、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3.语言精练,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课堂总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23f91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f.html

《《隆中对》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