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改革

发布时间:2020-05-27 15:4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历史著名改革家

1、管仲:选贤任能,相地衰征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齐桓公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2、李悝(kui):任贤重农,法治强魏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门下。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用李悝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还主张赏罚严明。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二、尽地力。“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三、制定《法经》。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魏国在战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3、吴起:兵家奇才,变法勇士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又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历任鲁国的将军。郭沫若同志曾高度评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这时楚国较弱,国内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北面和西北面又一再受到魏、韩、秦等国的侵伐。

吴起大约于公元前395年以后到了楚国,很得楚悼王的信任,就协助楚悼王进行改革。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也是“世卿世禄”制度问题。他改革的重点和李悝一样,主要也是在于削弱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可是,吴起之改革遭到楚国贵族保守派的反对,双方的斗争也很尖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保守派立即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都被废除,领土几占天下之半的楚国由此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历史机遇。

4、商鞅:严刑峻法,成就强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又称公孙,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是:

a.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

b.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

c.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

d.实行小家庭制,目的是有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

e.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f.统一度量衡;

g.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结局: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被告“谋反”,遭车裂。

5、汉武帝:尊儒重法,全面改革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改革范围广泛,囊括了整个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

首先颁行“推恩令”与“附益法”,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

再次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汉武帝还是中国第一个创立年号和使用年号的皇帝。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既充实了中央的警卫部队,又为反击匈奴准备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经济方面

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

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

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还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统计。

以强大的皇权作后盾,上述改革措施得以成功推行,极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后来大汉王朝一系列令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的对外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句“敢犯强汉者,虽远必!”的豪言壮语就出自汉武帝时期率军一举灭掉北匈奴的将军陈汤之口,现在读来仍让人倍感振奋和豪迈!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6、王莽:托古改制,扬汤止沸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今河北大名县东 ),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汉自立后,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他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

王莽新政主要内容:

一是“王田制”,具体措施: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属于朝廷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如果一家男子不到八个人,而田地却超过了九百亩,那么,这个家庭就应该把多余的田地分配给本族或邻居中没有田地的人们;原来没有田地的人,按照每个男子一百亩的标准分配田地。

二是“私属制”,把民间的奴婢更名为私属,不允许买卖,以区别朝廷的官奴。

三是“五均六管”,在全国几大城市里设“五均司市”负责管理市场,平衡物价,收税和贷款;实行盐、酒、铁器官卖;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收山林、池沼和农商、手工业税。四是币制改革,把早已停止不用的贝壳、龟甲等都恢复为货币,重新鉴定货币之间的比价。五是对官爵、行政区划等制度都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结局: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

7、魏孝文帝:胡汉一家,盛世肇基

北魏孝文帝改制: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

一、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二、全盘汉化。迁都之后,魏孝文帝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提倡与汉族通婚,用强力手段促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

三、颁均田令。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又颁行均田令,均给天下民田,均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等。

四、整顿吏治。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北魏政府颁布诏书,“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五、建三长制。五家立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党长。

结局: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所说:“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孝文帝以一己之喜好,不顾鲜卑民族的族情和北魏人民的福泽利益,强行推动改革,终使北魏亡国灭种。

8、隋文帝:立纲陈纪,泽被后世

隋文帝杨坚(581-604),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改革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强化措施。589年,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开皇元年(581年)开始,隋文帝即着手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其次,隋文帝下令制定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的《开皇律》,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确立法律根据。

第三,隋文帝采取了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第四,整顿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

第五、建立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对后代影响很大,后来的西方国家所建立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文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隋文帝统治的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罕见;全国安宁,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隋文帝所创隋制,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刘晏:理财专家,忠而被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为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方面,内容有三:

第一、改革漕运,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第二、改革盐政,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三、推行“常平法”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

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常常被冤屈而死,刘晏没有逃脱这一封建痼疾造成的灾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唐德宗听信宰相杨炎的谗言,于780年将刘晏贬出京师,随之下诏将其杀死。刘晏无罪被杀,群情激愤。后唐德宗迫于情势,杀死了杨炎,刘晏得到了历史的公断,人民刻石以传。《旧唐书》、《新唐书》、《东明县志》均有记载。

10、王叔文:永贞革新,昙花一现

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期,以王叔文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

永贞革新主要内容:

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永贞年间,宫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坊、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五坊使也被取消。

第二,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德宗时,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50万,少也不下30万,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革新派上台后,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第三,打击贪官。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盐铁之利,积于私室”。

结局:

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告终,仅历时100余日。革新失败后,唐朝政治愈加黑暗,宦官觊觎大权,朝堂朋党林立,一场将老百姓隔离在外的“内部改革”,奏响了大唐王朝的挽歌。

11、范仲淹:庆历新政,功败垂成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内部动汤已是山雨欲来之势。仁宗遂罢去宰相吕夷简,任命富弼、韩琦等为枢密副使,范仲淹、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经验,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事疏》)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颁发全国。

庆历新政主要内容: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

结局:

守旧派朝臣习茍安、反对新政,宋仁宗“听信谗言”,范仲淹被迫自行引退,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收场,令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更甚。

12、王安石:不畏人言,金陵梦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为了使“积贫积弱”变成国富兵强,北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一、机构改革

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二、改革税赋

市易法。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保甲法。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方田均税,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均输法,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意在省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青苗法。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军队改革

裁兵法 整顿厢军及禁军: 一、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将兵法 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

保马法 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

军器监法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改革科举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结局:

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新法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政策执行不力、百姓私产被“套牢”;变法总体失败。

但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3、张居正:力挽狂澜,功亏一篑

张居正(1525一1584),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在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

明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土地兼并、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为自救,当权人物选择了改革政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一条鞭法增加了明朝国库收入,生产力得到解放,减少了农民负担,推动了商业发展。一条鞭法主要推行人张居正去世后,新法即遭废弃,明王朝自毁长城。

14、雍正皇帝:不畏艰险,刚毅务实.

雍正(1678—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庙号宗,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

他在位期间(1722-1735年),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

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正是由于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

几百年,雍正因为反对貴族利益集團,士紳利益集團等各種利益集團而被妖魔化.必须还原了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雍正帝侵犯了貴族利益集團、士紳利益集團等各種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遭到了這些利益集團的疯狂反扑,然而雍正帝無所畏惧,依旧勇猛向前。历史是公正的,人心自有公道,而且歷史越久遠才越清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15、康有为:百日维新,壮志难酬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

a.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

b.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

c.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

d.军队改用新法操练;

e.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结果:以慈禧太后的顽固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

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历代改革家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实施社会变革是一件何等艰难的事!其中除了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四位帝王(汉武帝、魏孝文帝、隋文帝、雍正帝)和管仲、李悝等少数君主始终宠幸的权臣依靠强大的皇权所推行的改革基本成功外,其他的社会变革多数失败,而随着变法的终结,变法者也大都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即使是成功的,如商鞅变法,改革者同样没有逃脱厄运!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王权)是多么的强大,保守势力是多么的顽固,改革者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愿,中国古代上述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能为今天的人们所汲取,使今天的改革开放能够少走弯路,使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能够早日腾飞!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加强专制制度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

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

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

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制定《大明律》·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9、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中国古代变法的成败和启示

1、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2、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4ba22a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7.html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