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比较型辩题(1)

发布时间:2015-07-23 20:38: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比较型辩题

  比较型辩题,即在辩题中提出两个事物,要求辩手就这两个事物对第三个事物的影响进行比较的辩题。根据相互比较的两个事物的类型,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利弊比较型、二物比较型、影响比较型,下面我们会逐个研究它们的特征与破解方式。

  在研究比较型辩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专门捧一方的场子,同时又去砸另一方的场子。比如说《现代社会合作/竞争更重要》,持合作一方的辩手就经常会大谈合作的好处,然后再把竞争能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列出来,这就与题意有点不符了。

  比较型辩题的含义是这样的:相互比较的两个因素都对于目标的最终达成有益,但其作用机理与实现方式不同,导致它们对于最终目标的达成也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类辩题根本不是让我们去贬谁,而是在两者都肯定的前提下,比较其效用。

  但是看看辩论场上那一句句激情飞扬的我们不是说A不重要,而是说B比A更重要,这时我们就会想到比较型辩题有多痛苦了。明明是要我们客观地比较两个事物,我们却总是不自觉地要去贬其中的一方。

  如果我们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来形容比较型辩题,大概是这样子的:

  你在一个大户人家当老师,手底下有两个孩子,有一天这两个孩子吵起架来了,吵架的原因是大孩子觉得自己比小孩子白,小孩子觉得自己比大孩子白。孩子的父亲被吵得烦死了,于是告诉你他认为大孩子更白一点,然后让你去调停这次争吵。

  你正确的做法是告诉这两个孩子,你们两个确实都很白,但是你这个做哥哥的显然更白一点。你们看看外面那些小屁孩,个个都晒得黑不溜啾的,他们哪儿能跟你们比呢……这样一边作出正确的评断,一边又不失偏颇。

  悲摧的是,我们的辩手们当老师的时候,习惯于告诉这两个孩子:你看看老大长得多么白,你小东西竟然敢跟他比,你以为你是谁呀?看你这副尊容,刚刚从黑煤窑里爬出来吧?

  如果你是老师的话,我估计你的鱿鱼就快熟了……所以注意客观,客观,比较型辩题是需要我们去客观比较的,不是捧谁的场子,所以综合考量两个事物的优劣,才是我们的正题。

  在比较型辩题中,可能还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比较标准。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理的比较标准,那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标准;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就人为地制定一个,尝试把辩题转换成判断型的。

  关于转换辩题的方法,我们会在缺失比较型辩题的破解中提到。

2.1 寻找主体

  事先声明:假如说有个辩题叫A对B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是B,即被影响的那一个。如果我们有提到A的话,一般称之为可变因素

我自己也多少有点郁闷,明明是要讲三种比较型辩题的,为什么要突然间加进来这么一段。实在是没办法的,比较型辩题对于主体的研究很重要,但有些时候,或许是主办方的无意疏忽,或者是辩题本来就没必要指明主体,于是辩手们碰到这类题目的时候晕掉了:我们到底是要讨论谁?

  虽说原因各异,毕竟人家都把辩题拿出来了,我们总不能再让他们改掉吧?在这一节中,我们会尝试寻找一下这类辩题的主体,不去研究这类辩题怎么解决,只研究一下怎么寻找它的主体。至于说具体的解决方式,我们可以看后面的几节。

  关于这种辩题,我们用火车票实名制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来说明。当我们拿到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火车票实名制的利与弊,是针对谁来说的?辩题中没有给出主体,我们是应该讨论到所有相关的人,还是只讨论相关人中的一部分?

  在比较型辩题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主体的特点。如果辩题中没有明确提出主体,那就意味着我们要考虑到所有可能受火车票实名制影响的人群——听起来比较恐怖,最好是先把他们作出个分类,一类一类地去研究。

  我们首先列出可能受火车票实名制影响的人群:票贩子、春节返乡者、铁道部门。从春运的目的来说,是要有利于春返乡者能顺利地拿到票,铁道部门是为这个目的而努力的,票贩子则是为了破坏这个目的。

  然后再来分析主要矛盾:铁道部门存在的意义,是将一地的乘客与货物运往另一地。春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几乎每个在外地务工的人都要回家,春节的运输压力远超过平常时间。同时,铁道部门也想赚钱,他们总不能为了一个月的春运,就无限制地增加列车,所以缺票现象是避免不了的。

  辩题就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展开:缺票是肯定的,而且无法解决。所以不管是实名制也好,其他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措施也好,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将所有可用的票,发放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票贩子是破坏者,铁道部门是执法者,春节返乡者是受益人与需要票的人。实名制如果要能够实现将可用的票发放到需要它的人手中这一目的,就必须要打击票贩子。

  现在我们可以坐下来分析了:所谓的利大于弊,应该是指对春节返乡者利大于弊,或者对铁道部门利大于弊。至于说票贩子,他们的利益与这个辩题中的利弊完全相反,那就不用把他们当作讨论主体了。

  注意:如果你真的要打火车票实名制,千万不要止步于上面这几步,据说铁道部自己就是最大的票贩子,所以你还要去分析一下怎样解决他们内部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寻找主体的方法:

  第一步:列出辩题中所有可能受影响的群体(事物);

  第二步:分析哪些群体的影响与辩题一致,哪些与辩题不一致;

  第三步:将影响与辩题一致的事物列出,这些事物即为辩题的主体。

  就是这样,很简单的一个手法,把所有相关的人群都作个归类。相信打过比赛的各位兄弟姐妹,这个办法应该用不了你十分钟的时间,但如果你忽视了它,可能会付出十个小时的代价,千万谨慎!

2.2 利弊比较型

特征:辩题提出两个事物AB,要求辩手讨论A事物对B事物的影响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示例辩题:

    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重奖大学新生利大于弊重奖大学新生弊大于利

    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

  如果一个人没打过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这类老掉牙的题目,我估计他肯定不经常打比赛。组织者们特别喜欢这类题目,因为它特别容易出,比如说宿舍熄灯利大弊,食堂涨价利大于弊,甚至是参加社团利大于弊什么的……你能想到什么东西,就可以给它加一个利大于弊来当辩题。

  我很烦这类辩题,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主办方精心策划,我肯定会认为这是他们在胡搞。暂时原谅下主办方吧,一般办比赛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实在没必要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但每当听到利大于弊这四个字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会产生一种要揍出题人的冲动……

  我们看下示例辩题中的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个辩题就像我们在上一节中讲的那样,没有提出可能会影响到的事物。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大学生谈恋爱可能影响到的人群或事物有:

  1、谈恋爱的两个大学生;

  2、学校的管理者。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管理者是不会理会大学生谈不谈恋爱的,所以这个群体大可不必研究——有个不情之情,其实我喜欢把辩题往小处讲,大学本来就是不禁止谈恋爱,所以学校应该会为此作些准备,所以如果说谈恋爱会给管理上造成影响,基本上会打空掉。

  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的特点,以下这些东西是我在网上搜来的,但因为有些东西实在是太莫名其妙,所以我只列了几条我认为可能有的特点:

  1、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专业针对性很强,同时缺少了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造成其知识面狭窄;

  2、大学生在学校里较少受到挫折,当前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以前想象不到的挫折可能会接踵而至。

  再往下面,就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了,这个也是在网上搜到的,只不过本人作了些小小的修改:

  1、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即在今后的生活中想做什么,想以怎样的方式生活。

  2、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包括控制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为主的办事能力。

  3、积聚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在走上社会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实在总结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已经出了一头的汗,因为以前总结大学生的任务,我习惯于在学校印发的《大学生培养计划》里面找。每个学校对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想要把辩题搞得有意义一点,最好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来做,本校印发的相关培养文件就成了很要紧的东西。

  最后就是谈恋爱的特点了——可能有人觉得这个东西没必要研究,但你暂且忍耐一点吧,也许我们总结过后,你会发现一点新奇的东西:

  1、每一个令你真正动心的女孩,必有一点其他女孩不再会使你感觉到的极美之处,这一极美之处会在一个阶段里不由分说地主宰了你,令你全身心地感动。所以它应该是你终身的神祗,即便分手也不可以亵渎它。

  2、恋爱中无经验可言,无技巧可言。通向不同的对象,路径一定不同,你须潜心体验,小心分辨才能找到那条特殊的路。经验与技巧则会使你变得粗糙,它们只会越来越快地带你走至那世俗过程的尽头。

  3、感情游戏的花样是很有限的,一旦重复,自己无趣,且成为他人的笑柄,那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更何况感情失的次数多了,喜怒哀乐不能保鲜,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味。

  4、语言在真情的压迫下是没有表现能力的。甜言蜜语说得越顺嘴越有才气就越不可信任。但是人们往往迷恋语言带来的快感。你要慎用语言,有的感觉才是最高境界。

  我估计有人看完这几段,已经想对本人翘大姆指了:情圣啊——冤枉,本人至今尚未婚娶,还没谈过恋爱,这都是别人的经验之谈……

  下面我们站在利大于弊一方来析,先从谈恋爱的第一个特点说:一个女孩之所以吸引你,是因为她有别的女孩无法取代的优点,而且这种优点是不由分说的,不管你怎样寻找其原由,都无法寻找出来。

  再看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确立人生目标,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积聚知识储备——谈恋爱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其中哪一个?似乎对任何一个都没有影响。

  其实我想到了一点,即恋爱中的男女要不要对对方负责任,他们有没有想到双方今后会以怎样的方式在一起生活?

  不要犹豫,如果你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回去审视我们对大学生的任务总结是否全面。像我这样,发现自己总结不全面的话,我就会加入下面这一条:

  大学生应培养自己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心,处事应尽量避免伤害别人——总结完这一条,相信你还能想到失恋的问题。

  于是有人糊涂了:我们不是要讲谈恋爱利大于弊吗?你讲到失恋上面,是不是站错阵营了?

  嗯……我有个不太好的毛病,就是总喜欢在对方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发动进攻。所以站在利多的一方,我就是喜欢从类似失恋这样的地方取得突破,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在心里头哈哈大笑。

  比如说,如果大学生需要获取抵御挫折的能力,失恋是不是就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当然,本人是绝不赞成为了找挫折而去谈恋爱的,因为我认为恋爱是很神圣的事情,不过客观事实决定了挫折会给我们带来好处,那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相信有人在看到需要获取抵御挫折的能力时,就已经开始眼睛发亮了,这的确是个很新的点!但我要严肃提醒的是:如果你要用的话,必须要找到大学生需要获取抵御挫折的能力的相关证据,最好是对大学生自身特点有详尽的分析,而且有一些研究数据作支撑,这样你的观点就会变得很强悍,要不然大家还都是在空口说白话,最终演变成一场混战。

  以上是通过分析双方的特点来解题,最近有个校友问了我一个辩题,是2012年交大杯的题目:《民营资本进军命脉行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他持的是反方。

  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是挺难的,在跟他讨论命脉行业的时候,他提到这个概念包含军工行业,于是我突然间想到了一种破法:军工行业的底线是高质量、保密、安全。所以如果民营资本进入军工行业以后,只要触及到这几个底线之一,那么不管它的好处有多大,都可以视为是弊大于利。

  想想,你连底线都保不住了,再多好处有什么用?就像你跑去赚钱,有人说你在我面前自杀,我给你一千万——不死是你的底线,你连命都没了,就算能拿到那一千万,你确定这就是利大于弊?

  就如示例辩题中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任务,并且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这就是我们的底线。如果你连这个底线都没有触及到的话,不管你得到多大的利益,都是弊大于利——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不是超人。

  所以如果有人去打利弊型辩题,不妨试着分析一下主体的底线在哪里,这或许是一条新的解题路径。

2.3、影响比较型

特征:两个事物都可以作用于第三个事物,但其起作用的方式、方向、程度等各不相同,辩题要求综合考虑这两个事物对第三个事物的影响,这类辩题称之为影响比较型。

示例辩题: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道义比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利益比道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

  比较型辩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主体的研究要非常的透彻。以《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为例,我们可以确定这两种文学影响周围事物的路径:读者->销量->经销商->作者->社会氛围。假定我们站在文学名著的立场上,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文学名著,他们在骨子里已经接受了文学名著中的各种思想。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的描述角度、高度都不是一个等级的,在这些孩子走出学校以后,就再也不会喜爱通俗文学。

  现在来想想文学产生影响的路径,这个问题是站在读者这个入口处提出的。人印象中最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他第一眼看到的事物,文学名著作为中小学的必读书目,已经在这方面占了先机。怎样把先机的观点给破除掉?

  我们的突破点在影响这两个字上,要想到人性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对周围事物天生的热爱,一种是后天的人性培养。其实我在上完初中时,只读完了一本长篇小说,就是《三国演义》——就这还是要东躲西藏的,要是让老师发现了准得没收。相信很多农村孩子跟我一样,虽然我们读着课本上的文学名著,但心底里还是希望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的。

  至于说具体的破解方式,我这里不讲,只提个简单的思路:先研究清楚人性,然后再研究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我想思想应该是最重要的吧?只要思想改变了,做什么事情都容易。

  影响比较型的辩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离题的现象,而且离题总是在不经意间产生。如我们讲到文学名著与通俗文学哪个影响更大,假设双方同意只讨论对中学生,但在辩到激烈之处,就难免会蹦出一句对方辩友,我们已经反复强调中学生有抵制通俗文学中不良成分的能力”……

  听上去似乎不算离题,但当你认真研究一下就迷糊了:中学生有抵制通俗文学中不良成分的能力,这个结论是从哪儿得来的?你说的是大学生,或者已经参加工作N年的人吧?再说即使是大学生或者社会人,也未必会有这种能力,你到底说的是什么人……

  避免离题的一个好办法,是提出影响的发生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一个事物时,应该把这个事物影响主体的过程给列出来,这样就不会忽视主体的存在。

  我们举一个例子,有本畅销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假如我们要讨论它与《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小,按照一般的流程是这样的:

  1、研究这两本书各自影响了哪些人;

  2、研究这两本书各自填补了哪些文化上的空缺;

  3、确认读这两本书的人有多少。

  很传统,不是吗?

  但是再仔细想想,这样比似乎根本得不出结论来:如果你是按照影响人数来比,《三国演义》无疑影响更大;如果你按照与历史的吻合度来比较,《明朝那些事儿》影响更大;如果按填补文化空缺的程度来比,《明朝那些事儿》填补了明史研究的空缺,《三国演义》似乎没有填补什么。

  于是问题来了:有这么多可用的比较标准,我们到底该怎么选?如果对它们进行综合考虑,这种影响计算就显得更加复杂——何止是复杂,简直就得不出结论来!

  下面我们换一种手法,先模拟两本书影响人群的发生过程,看看能不能取得突破:

  1、《三国演义》是由民间传说与正史结合而来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民间传说,正史只是它的背景,其影响的主要人群是不懂三国知识的民众。但由于三国各种传说已经十分盛行,因此在传说基础之上的影响不多,其影响过程为:《三国演义》-不懂三国传说的民众-了解三国传说。

  2、《明朝那些事儿》主要由正史总结得来,以通俗化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历史事实,并加入作者对历史的推测。明史在民间的传说远远不及三国,且明史研究之风不盛,所以该书的出现影响了相关的学者与民众,其影响过程为:《明朝那些事儿》-不懂明史的学者与民众-了解明史。

  这样分析了一圈,比较起来是不是简明了很多?其实我们列出影响过程,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看这个影响是怎么发生的,也是为了研究在影响发生的过程中,它到底影响了哪些人群,产生了哪些以前所没有的作用。

总结下影响型辩题的破解方式:

  第一步,总结相互比较的两个事物的特点,并在相关的事物中找出部分事例;

  第二步,分析各个事例影响主体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其影响了主体的哪些部分;

  第三步,从影响的深度、广度方面来分析两个事物,得出结

2.4、需求比较型

特征:需求比较型辩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提出一个事物以及两个因素A与B,要求辩手辩论该事物更需要因素A还是更需要因素B;另一类是提出两个事物,要求辩手就这两个事物对于某一因素的需求程度进行比较。

示例辩题: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通才

  男性/女性更需要关怀

  辩论赛更需要技巧/文理

  中国社会更需要德治/法治

  关于《现代社会需要专才/通才》这个题目,我都不知道被多少学校辩了多少次,不过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见到一些新手莫名其妙地犯傻。

  还是从网络上找来的现代社会的定义: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即工业社会,具有以下特征: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其实在写这几段文字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现代社会就是当今社会,但在找完定义才发现自己弄错了,原来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我想如果有人能够注意到这个区别,估计那些马马虎虎的人们要倒大霉了。

  上面几个特征是我从百度搜出来的,不过里面删去了几个相关性不大的。下面就根据这个定义来分析现代社会的需求:

  1、生产效率提升,需要我们去分析怎样才能提升生产效率;

  2、社会分工精细,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3、业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说明人际关系已经成了必备的技能。

  我得承认,碰到现代社会这样的题目时,我自己也感觉有点难以把握。不过我运气超好,居然发现在网上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QCDSF法则

  WHY-WHY提问法

  ECRS原则

  经济原则

  这些法则或者原则是什么意思?

  你问我啊?其实我也不懂……不过如果要打这样的比赛,我肯定要了解至少三个方面的信息:1、这些法则的具体含义;2、它们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3它们需要哪些学科的知识。

  打到第三个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这个人是通才还是专才了——这联系构建得够合理吧?

  现代社会的特点(提升生产效率)-现代社会的需求(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什么样的人能掌握这些方法,这就是我们由现代社会的第一个特点所构建起的逻辑链条。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试着根据其他几个特点来构建下链条,这是个挺锻炼人的活儿。

  搞完了以上这些东西,还有个让无数人愤慨的事情在等着我们:我看过的每场比赛视频、辩词中,都会出现通才与专才的定义之争。其实在我的印象中,通才就是指通多个专业的人,专才则是指只通一个专业的,这应该比较靠谱吧?

  不过我们的辩手总有些创造性思维,在专才这一边,他们创造出了一专多能之类的概念,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专才;在通才那边呢,他们觉得人可以做多个领域的事情,但有一个主导的领域,这样他就是通才……这俩人说的是一个东西吧?到底这一专多能的是通才还是专才?

  别问我,我也不知道,我一直想抽他们!

  不过话说回来,专才与通才的定义的确是很难下,如果专才一方把专才理解为一专多能,通才一方就会很难办;如果通才一方把通才理解为一专多能,专才一方又会很难办。想到这里,感觉汉语真的是太博大精深了,估计韩国人抢我们的端午节,也是从汉语里得到的灵感。

  我提一个稍稍客观点的定义:专才是指专门研究某一领域,并了解这些领域相关知识的人才。比如说我是一个软件方面的专才,我精通编程,而我的专业方向又是铁路相关部门,我了解这个部门里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我就可以说是个专才。

  而通才则指同时研究多个领域,可以在多个领域中任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的人才。还拿那个软件方面的人来举例,如果我既会编程,又能在铁路部门做非编程方面的工作,那么我就是个通才。

  如果连这样的定义都接受不了的话,大家也只能打定义战了,那是非常杯具的事情……

  下面来简单介绍下比较特殊的《男性/女性更需要关怀》,这类辩题的解法很有意思,我称之为逆向解法,简单来说,就是先不分析主体,从后面那个被需要的事物着手。

  通过关怀这个词,我们需要作的研究如下:

  1、人在什么时候会需要关怀(如灰心、失望、遭遇打击……继续补充);

  2、人在经历了什么事情以后,会出现这些需要关怀的时刻(如老板炒鱿鱼、被朋友撬墙角……继续补充);

  3、人经历的这些事情有什么共同点(如自己的东西被人抢走,收入不如预期……继续补充)

  4、男性与女性谁更容易遭遇这些共同点。

  如果各位不介意的话,我建议再去了解一下关怀的具体方式,因为我曾经在电影里面看到过一个场景:一个女生受了挫折,躲在角落里拼命地哭,她的男友却在外面等着,因为他觉得她哭一场会更好,这是一种关怀的方式吗?至于说这个到底有什么用,我不敢确定,不过我相信有备总是无患的。

总结破题步骤:

单主体:

  1、分析主体的特点,及这些特点可能产生的需求;

  2、分析怎样能够满足主体特点的需求,两个因素各能满足哪些需求;

  3、将需求按重要性(或其他特性)分主次关系,分析两个因素在其中各占的比重——这个可能会产生些分不清的问题,最好能够找到一些统计资料。

双主体:

  1、分析被需要的因素,看它的适用场合有哪些;

  2、分析适用场合的特点,看两个主体谁更容易遇到这些场合——最好有权威的依据或统计数据。

2.5、缺失比较型

特征:在一个事物中包含着两个因素,主体如果离开了它们,就不能存在或者产生本来应有的影响。两个因素在现实中无法分开,或相互产生制约作用,它们的比较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辩题要求辩手就这两个因素对主体的影响作比较,这种辩题即为缺失比较型。

示例辩题:

  文才比口才更重要/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大学生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大/娱乐性比实用性大

  社会秩序维系中,道德比法律更重要/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如果各位常打比较型辩题,相信会经常听到缺失性比较这个东西,它的实际意义就是停住一方看另一方——一个很扯蛋的打法,虽然很多辩论队屡试屡败,却还是喜欢屡败屡试,因为他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缺失性比较,举个例子就是文才比口才更重要,文才一方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方认为口才更重要,那么请问没有了文才,您的口才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有意思的是,口才一方也可以作相同的提问:对方辩友认为文才更重要,那么请问没有了口才,您的文才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这里需要提下比较标准的问题,缺失型的辩题是必须要有标准的。想想前面分析过的影响型与利弊型,我们总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标准,但在缺失型辩题中,即使你能找到这种标准,也会因为受制于另一个因素而不得不放弃。

  就如口才与文才,社会中的公认标准是看谁能够为人带来利益或者名誉什么的,但没有口才光有文才没用,有文才没口才也没用,有文才有口才又没办法比较……

  难点在这里,那么我们就试着来解决难点,尝试着剥离文才与口才,使其不再混杂在一起。

  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是文才与口才的共同目标,也就是它们为什么而存在。想来这个应该挺简单的,文才与口才的存在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我们的标准制定,就应该主要围绕着这两点来制定。

  现在尝试一下初步的标准制定:文才与口才谁在人际关系与思想表达中有更大的影响,谁就对人更加重要。

  还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吗?

  对比一下比较型辩题中的需求比较,相信你可以发现它们拥有极多的共同点:只要我们把搞好人际关系所需要的素质,以及表达思想所需要的素质都弄明白,文才与口才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这个标准,实际上是把它转换成了需求比较型的辩题。其实标准的最大作用也就在这里,如本辩题中的文才与口才,如果单纯地比较它们的重要性,恐怕我们根本就找不出合适的比较方法。倒是将其转换成为需求型辩题以后,文才与口才发挥的作用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还有后面那个《大学生网络的实用性大于娱乐性/娱乐性大于实用性》,其实这个辩题很扯:一般来说,比较性的词语会确定一下比较的范围,比如说文才与口才谁更重要的重要,就可以确定是谁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但这个大于的含义很广,有可能是娱乐性与实用性谁对人的影响更深,也有可能是说谁对人的影响更广,如果最后判断出的结果是一个更深一个更广,那这题目就扯到家了……

  正因为这样,我经常会神经性地大骂出题人,我估计国辩、全辩这些所谓的著名赛事中,至少有一半的题目被我骂过,另外一半我觉得还凑合,于是在心里头骂一句就完了。

  不过张俊大师有篇日志说得好:不要抱怨辩题变态,越是变态的辩题,越是你的展现空间。我得说我从来不抱怨,当初拿到好心必有好报这样的变态题目我也打了,一点抱怨的想法都没有。

  但是在不打辩论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骂辩题的,反正骂了也没什么关系,又没人跟我计较。

  貌似扯得有点远了,那我们再扯回来吧……

  关于这个变态的题目,我们或者用对人的影响更深,或者用对人的人影响更广。但不管使用哪个,都要防着对方使用另一个,我们尝试着给这个辩题提三个标准吧:

  1、看谁占的上网时间更多;

  2、看谁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更深;

  3、看谁对大学生影响的面更广。

  假定我们要使用第二个标准,也就是看谁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更深,那么就应该走以下这几步:

  1、确认辩题存在的意义,尽量把本方所使用的标准描述得有意义一些。比如说如果单纯地看娱乐时间与实用时间的长短,不过是一个事实性的判断,这样的辩论只要看统计数据就行,一点意义都没有。而判断它们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无疑对各位听众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作用——其他的你自己去想。

  2、确认主体的需求,也就是说看看大学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群,这些人群又有什么样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将大学生这个主体特别地显现出来,因为我们看到另外两个标准都只是在描述客观现象,不管是不是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我们突出大学生这个群体,会给人一种很亲近的感觉。

  制定好了标准,你就试着把它转换成需求比较型辩题吧,我对《大学生网络的娱乐性大于实用性/实用性大于娱乐性》的转换结果是:

  大学生更需要网络的娱乐性/实用性

总结步骤:

1、寻找两个因素的共同目标

2、分析两个因素在共同目标中各起到哪些作用

3、制定比较标准,将其转换为其他比较型辩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f7aeebf5335a8103d22060.html

《2.0比较型辩题(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