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1-10-25 21:03: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课程观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

一、教学任务要明确

明确教学任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学任务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设置教学任务的原则是不在求多,而在求精。在所传授的知识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一堂课内该重点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否则一节课漫无目的的涉猎过多,甚至单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哗众取宠,那么就只能落得一个热热闹闹一场空的结果。

明确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备课。备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备课要从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如《故乡》这篇课文,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远,富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理解好。又如《心声》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细腻、传神,小主人公的形象真实、感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是课文的精彩之处,也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则是对文题“心声”如何理解。而小说的情节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课中要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等,知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什么、需要什么。备课中既深钻教材,又了解学情,教师就能明确自己该重点教什么,明确了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更有效。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好比写文章,要讲究详略的安排,不能记流水账。一节课要有重点、有高潮,对主要内容不惜浓墨重彩,对次要内容则惜时如金。千万不可平均用力,或者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没有重点,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在《雨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围绕赏析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这个教学重点,设置了“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这个中心问题,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组织教学,前面提出的问题是为此作铺垫,后面提出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的能力迁移,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可见,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精当

教学好比缝制衣服,如何缝制、怎样裁剪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设计的原则是“量体裁衣”,这个“体”包括教材和学生。

1、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抓好“三个点”:切入点、重点和延伸点。

一是要巧抓切入点:理出线头,有条不紊,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是要深挖重点: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有时还包括如何突破难点。我在教《乡愁》时,设计了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自由讨论这首诗四节感情的不同变化,与同学交流;二是思考诗中哪些语言特别含蓄、深沉,特别好。整个教学围绕这两个主要环节展开,形成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一个板块是通过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三是要发展延伸点:“延伸拓展”环节应与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呼应整堂课的主题,与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或突出重点,或强调难点,或知识迁移,等等。如教学《咏雪》这个《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时,在“延伸拓展”环节可选择与之类似的一则诗坛趣话、轶事阅读,进行相似链接,如苏小妹三难秦少游、苏轼兄妹互相打趣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中还要重点思考问题如何设计:

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感。我在《雨说》中,设置了四个教学问题:第一,看看雨说了什么?第二,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第三,将课文和压缩版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更能打动你?第四,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想对雨说些什么?由四个问题引出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意、赏析语言、能力训练四个教学环节,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层层深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有层次感、有重点,设计独具匠心。

第四,设计问题要有探究性,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乡愁》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海峡是深长的,为什么在这首诗中用了“浅浅的”来形容?引起了学生的认真思考、踊跃探讨;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学活动要落实

教学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学生的活动构成,学生听、读、说、写、讨论、表演等等,每个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指令清晰,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切实保证不走过场。如何落实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环节如何避免流于形式?我在《桥之美》教学中,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提出探究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桥之美的?接着提出操作要求:分小组学习,每组找出一座桥进行体会,每组派一名学生综合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分组分任务,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实现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有组织;探究的时间充分;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有探究结果展示和教师评价。

五、教学方式要多样

教学方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如何利用课堂短短的40分钟时间,想办法让他们一分钟有一分钟的收获,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采取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常用教学方式有讲授、朗读、讨论、练习、演示等等。

六、要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

光制定学习任务还远远不够,老师必须经常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一节课上,要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不能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就忽视了对效果的检查。在临近下课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提问,或复述,帮助学生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保证一节课有种有收有劳有得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ea8e1ffad6195f312ba625.html

《新课程观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