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代表人-黄金时代尾声

发布时间:2013-04-11 14:42: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保荐代表人:黄金时代尾声

  上海郊区的一所大学里摆着几间考场。

  张晨(化名)答着题,耳边传来一声低低的“Yes!”,他拿眼角一瞟,又是那个每做完一道题就要握拳一次的男人。他定睛看回面前的电脑屏幕,每道选择题都有六七个选项,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能出现在选项中,也的确算得上一件令人激动的事。

  他在心里做好了“再复习365天回来考”的准备。过去一年,在一家证券公司投行部工作的张晨同时做了4个项目,忙得肝脑涂地,几乎没时间备考,可他还是乖乖坐到了考场上。

  这是2011年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有人管它叫中国含金量最高的考试,当然,也几乎最难考。保荐代表人考试涉及金融、法律知识和投行业务,艰深且庞杂。在2004年的第一届考试中,通过率约为40%,此后通过率最高的是2009年的24%,最低的是2010年,只有1.05%,通过的31位考生因此被戏称“31壮士”。

  在张晨眼里,内资投行的人分两种:保荐人和非保荐人。一旦通过考试成为保荐人,每个月光是保荐人津贴就有6万元至10万元,而刚进入投行的菜鸟们,月薪才不过几千元钱。对于这些精于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投行人士来说,没有比参加保荐人考试更吸引人的投资了。

  一般人们口中的保荐人、保代,指的都是保荐代表人。这群人的工作职责是:作为证券公司的代表,将申请上市的公司推荐给证监会,保证该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辅助公司完成上市。

  而从实际层面说,从承揽项目到公司上市,保荐人及其承销团队要经历对企业的尽职调查、帮助其改制、上市辅导、申报材料、根据审核意见修改材料、回答发审委问询等一系列步骤。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那家公司的大名,能伴随一组代码,出现在股市的K线图上。

  作为企业上市的领路人,他们获得的报酬也是惊人的。保荐人平均年薪和津贴通常在100万元至180万元之间;帮助企业通过证监会审核会审查的那项仪式会给他们带来一笔“签字费”;而他所在的券商也会将承销股票的一部分佣金作为提成奖励给他。在各式各样的传闻中,这些钱加起来每年可能达到上千万元。

  但没有一位保荐人点头承认这件事。

  他们也很少回答其他任何事。这是个异常低调、沉默的群体,在与媒体交流的时候使用的几乎全部是化名。即使是张晨这样曾与他们共事、并非常渴望成为其中一员的人,也很难说清,保荐代表人究竟都在做些什么。

  8年前,当陈冰(化名)准备迈入第一次保荐人考试的考场时,他就意识到,它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巨大变化。因为这是一次事关重大权利的考试。

  2004年以前,国内的新股还在使用“通道制”来发行。证监会授予每家具有主承销资格的券商18条通道,具体数目根据券商的实力和业绩而定,每条通道可以为一家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推荐,核准发行完一家才能上报下一家。通道是当时的垄断、稀缺资源,企业只能选择有通道空闲的券商来帮自己承销,经常不得不错过更有实力的大券商;而大券商们也同样由于通道数量受限,即使发现了质地优良的项目有时也只能忍痛割爱,让一些实力弱小、事先也未对企业做充分尽职调查的券商“白捡”了项目。

  保荐制是针对这种局面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实施保荐人制度,每家企业上市必须有两个保荐人签字。也就是说两个保荐人相当于过去的一个通道。所以第一次考试,一家券商就至少要有两个人通过,才能继续保留承销资格。因此每位考生身上都背负着公司未来的命运。

  考前,公司专门给陈冰放了假回家复习,还承诺只要过了考试就有几十万元的鼓励和几百万元的年薪。

  20043月的那次考试,有3500多人报名,因为证监会设置了“在投行部门工作过三年,并且至少做过一个项目的主承销发行人”这条限制,只有1549人符合报考资格,最终通过考试的有614人。在这614人中,有5人因为提交文件不合格和投行经历被查出不符合要求,成绩作废。包括陈冰在内的609人,最终成了中国的第一批保荐代表人。

  这和人们考前估计的一致。因为之前,60多家有主承销资格的券商共拥有300多条通道,两个保荐人等于一个通道,意味着最后通过的人数会在600人左右。

  此后的12月,证监会组织了第二次保荐人考试。这两次考试也改变了券商保荐机构的格局。原本有8条通道、承销过中国联通招商银行和新浪海外上市等多个超大型项目的中金公司在首次保荐人考试中遭遇惨败,30多名报考人中只有3人通过。按照原来的通道数量,它至少需要16位保荐人才能保持业务不受影响。还有26家券商因为少于2人通过考试,被迫失去了承销资格。而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券商则因为这次考试一下子成为了投行业务“老大”。直到现在,国信证券的保荐人数量也常年位居券商首位。

  当然,那些在考场上失利的券商不会坐以待毙。考试成绩在325公布,证监会要求各家公司在42日前上报保荐人名单。一些已经通过考试的投行人士接到了不少券商的联系,愿意高价聘请。有些早就“预见了结果”的机构甚至在考试前就已经开始挖角。虽然考生是以其他机构的名义报名,但只要通过,就能立即签字入职。

  这种挖角保荐人的做法,如同投行的传统一般,一直继承了下来。数年来,为这个职业又平添了不少身价。保荐人最紧俏的时候,一位保荐人的“转会费”能达到200300万元。

  即使在这样的金字塔结构里,拿项目仍然是一个靠背景、靠资源的工作。像中国石油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这样的大项目,仍然只有中金、中信这样的“国家队”才能拿得到。当然大部分保荐人的本领,也不发挥在这些不发愁上市的企业身上。

  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陈冰早已见惯了发审委办公室外的各种场面:有企业董事长问询出来后直接讲不出话、“拿头撞墙”的;还有一个副厅级干部,从头到脚都是汗。“太紧张了。一会儿定生死。湖南、四川来的企业老总,普通话不标准,怕发审委听不懂,也让我替他答。”

  对付证监会发审委的刁钻提问企业支付保荐代表人的高薪,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购买他们的这项能力。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面对发审委是保荐代表人整个工作流程中最值钱的一环。

  上会,这是保荐人们的行话,就是接受发审委询问,一般需要四个人,两个企业负责人和两个保荐代表人,也就是主要签字人和辅助签字人。整个过程一般不出45分钟,结果就押在保荐人的回答上。保荐人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以及针对各种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上会结果。

  张晨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企业没有商标。它在上市之前临时注册了一个申请权,但从申请到正式获得商标还有一段时间。上会时,发审委员问:“没有商标,你怎么宣传自己的产品?”保荐人镇定了一下,给了一个这样的回答:“如果这是一个零售企业,比如宝洁,的确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商标,以便向消费者宣传。但这家企业是一个钢管加工企业,它的客户对商标其实并不非常敏感。”

  企业过会了。也就是通过了审查。

  每次上会之前,陈冰和他的项目团队会针对发审委可能提出的问题,模拟问询至少三轮。他现在总结出了一些技巧:比如不按顺序回答问题,先从最熟悉的题目下手,两个保荐代表人各有侧重等等;也慢慢摸索出了一点发审委的出题规律:“一定是优点、短板都会问到,除非你有重大漏洞,比如工商登记、10大客户有关联、现金流有问题,不然好好准备都能过。”

  陈冰曾保荐过一家央企控股的子公司,想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长由央企副总经理兼任。上会时,发审委问了一个问题:“公司董事长是党的干部,得听国资委的话。科技创业公司,高管频繁换不利于公司稳定,把他调走了怎么办?”

  陈冰回答:“这位董事长的确是党员,服从党和国家的职务安排是他的义务,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辅导。辅导后,作为主公司的央企承诺,仅以控股股东的身份行使股东权利,绝不干预人员任免,3年内不更换董事长,所有流程都按股东大会走。”

  陈冰解释道,发审委一定会担心央企控股会干涉人员的安排,知道这个思路,就能提前做准备。

  为保证成功率,他们也尽量不去碰触证监会眼中的高风险企业,比如互联网。一个在券商投行部工作的员工说:“如今券商主动放弃的项目,数字要远大于最终发审委否决的数量。”

  无怪在有的项目进行过程中,辅助签字人几乎不露面,而主要签字人虽然会跟完项目的整个流程,但并不参与具体工作,直到申报材料上报给证监会之前,两个保荐代表人才开始恶补有关项目的一切情况,直接上会。发审委办公室里的45分钟,是保荐人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时刻,先前的事情都是铺垫。

  所以人们也会有关于保荐人这项核心竞争力的种种遐想,比如格外过硬的政府关系,这些遐想不会得到印证,也无损他们继续拥有这项核心竞争力。

  张晨说自己是个害羞的人。“以前给香港客户打电话,我一张口就是,‘你好,我是香港某某公司的……’”然而第一次见面,看到桌上杂志摊开的一页是关于证券公司的报道,他主动指着其中一篇报道说:“这家公司已经不行了,高层动荡太严重。”话匣子打开得很快。这是他为了成为保荐代表人特别进行的自我训练要善于表达,会社交。他没有通过2011年的那次保荐人考试,今年他打算再考一次。

  虽然工作很忙,他还是为报考保荐人做了很多准备,比如收集了足够多的行业信息。他的偶像保荐代表人是薛荣年,曾经任平安证券的副总裁。

  张晨只见过薛荣年一次,但他知道平安证券的大部分上市承销项目,都是靠薛荣年获得的。他记得薛荣年说一口安徽口音的普通话,穿着很乡土,这大概是他可以和民营企业家打成一片的原因之一。

  四五年前的平安证券是一家没人注意的小公司,投行部的人力资源根本无法和大型券商相比。薛荣年接掌投行业务之后,在张晨的描述中,“走遍了安徽的民营企业,把每一个能做的项目都挖出来,然后慢慢做成了市场第一名”。薛荣年找项目的能力和韧性在坊间确实传为佳话,为了能获得客户的认同,他与客户整整3个月“同居一室、形影不离、讨论不休”;为了揽一个项目,他在一个关键人物的家门口守候了5个多小时。

  事实上,薛荣年的成功还有一些背景因素。他曾就职于安徽信托,在当地拥有不少资源。平安承销的项目里,安徽公司占有相当比例。

  不过,所有保荐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资源完成工作。一位保荐代表人被问及项目来源的时候回答:“主要来源是通过介绍。比如PE、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

  这是保荐人们获得信息来源的最普遍方式,而且,如果仅单纯依靠这种方式,除非保荐人足够资深、业绩优秀,或者在背景较为雄厚的券商里供职,否则,这些资源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抓住好项目。

  根据证监会的数据,截止2011年,正式注册的保荐代表人共有2106名。而2011年全年,A股共有282家新企业上市,也就是说,只有564名保荐人在当年有项目可做。自然,会有抢项目的情况出现。

  为比别人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好的项目,一些保荐人会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寻找项目,并把早期尽职调查的工作做得很细。比如蒋峰(化名)。

  蒋峰比较得意的项目,是自己帮助一家黄连素提取商上市。蒋峰发现这家企业时,它还是一个每年利润1000多万元的农民企业。经过蒋峰引进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规范制度后,这家公司成功上市,现在的利润是3个多亿。

  这样愿意早期介入的保荐人会博得企业格外的好感,他人很难抢走项目。蒋峰翻开手机相册,里面还有刚刚从另一家乡镇企业拍回来的照片,是一家绿色食品企业的种植地、生产线和产品。发审委也乐得看到这样的照片,它们认为这能说明尽职调查值得信任,项目可靠。哪怕作为一种表演手段,它也能获得加分。

  保荐人这项工作,由字面意义上拆开,第一部分是“保证”,向证监会保证企业信息真实;第二部分是“推荐”,向机构证明企业的投资价值。

  但即使在很多机构投资者看来,“向机构证明企业的投资价值”,也是一个不痛不痒的说法。与其如此,不如说,推荐的目的在于帮待上市的企业卖出一个高价。企业募集的资金越多,券商和保荐人能获得的费用越高。

  新股发行之前,会有一个询价机制,新股发行的价格由机构投资者投标认购确定。一个业内公开、如今行外人也基本知道了的秘密就是:机构抬价。

  在金融界,机构和投行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对机构来说,用投资者的钱帮券商哄抬新股发行价格“百利而无一害”。机构在询价时抬高一点价格,以后券商投行有了好的项目,比如承销一个优质的公司,自然会“投桃报李”;或者如果投行做并购重组、定向增发项目,就透露给机构一点内幕消息。更何况,询价并不等于一定要买,谁最后真正买,是要摇号的;就算摇中了,无非也就买100万股,对它们来说完全是小意思。

  抬高发行价格满足的当然不仅是券商的利益,它也是上市公司的需求,可能还决定着那一个个即将诞生的富翁的前缀是“千万”还是“亿万”。

  除了和机构联手抬高发行价格,保荐人最为人诟病的还有帮助各方突击入股,对象包括政府官员、机构投资者甚至保荐人自己等等。

  “既然企业是人家老总的,是他自己的财富,只要他愿意,就算有利益链条,中间不存在行贿,为什么不可以?我是他雇来的发行顾问,我们有义务帮他设计股权结构。”陈冰反唇相讥,“而且,在中国,只要是定价不公开的领域,哪里不存在这样的现象?招投标市场、拍卖市场,这样利用信息不对称哄抬价格的现象比比皆是。”

  愤怒的只有股民。在新股发行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投资的股票竟然“缩水”了,然后质询保荐人们为什么没有尽到督导义务。

  股民们的情绪很难被列在保荐人的主要考虑范畴之内。陈冰的话揭示了现实选择的逻辑:保荐人们本质上是为企业服务的。证监会想通过保荐人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付给保荐人佣金的却是上市公司。虽然证监会对保荐人进行处罚,并且承销劣质公司对保荐人本人也没什么好处:假如承销的公司总是不能过会,会影响保荐人在业内的声誉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改变保荐人是受雇于企业的事实。

  也有人会对这项制度感到怀疑。

  从农村出来的蒋峰,说自己“从没想到会拿这么高的工资”。蒋峰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县,通过艰苦的高考,进入四川著名的西南财经大学。

  在西南财大,他第一次见到了来自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年轻的女银行家一身笔挺的西装。“当时我就在揣摩,为什么同样是人,别人就可以赚那么多钱,而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才50元?我一直以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好像没有看到任何迹象。”

  蒋峰读的是政治经济学,是他考试时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但在那时的蒋峰看来,它成了最差的专业,因为“别的同学可以进收入高的银行、税务局,但搞宏观经济的出来以后只能留校教学。”

  从见到女银行家这一刻起,蒋峰决定了自己今后的道路:要去中国的华尔街。

  毕业之后,蒋峰来到了上海,进入券商工作,很快成为了第四批保荐人,拿上了百万元的年薪。然而令人或许也令他自己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因为高薪就过上奢侈的生活。眼前的蒋峰穿着一件灰蒙蒙的运动外套,他说:“我一件80元钱的T恤可以穿几年,曾经被公司的前台当成快递。”他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小时候骑在牛背上的农村小子,并且对保荐人制度产生了越来越多不满。

  当他谈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那家上市的黄连素企业,和最近中意的绿色食品公司时,他认为自己是有理想的那种保荐人,在试图发现好公司。但在更多保荐人眼里,如何让那笔“签字费”和承销抽成成为现实才是更重要的。

  张晨有一个观点,保荐人的高薪,部分出于对他们工作风险和精神压力的补偿。

  2010年,胜景山河财务造假被媒体披露,在挂牌交易日前夜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201111月,证监会开出了自保荐人制度实行以来最严厉的罚单:撤销负责该公司保荐业务的平安证券两名保荐代表人的保荐人资格。张晨说,这就是风险。

  他还说:“一个项目在过会之前,会接到上百家媒体的勒索,要发表负面报道。一般人根本不能解这种压力。过会之后,保荐人还要督导企业两年,一旦业绩变脸,来自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压力也很大。”根据《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企业在持续督导期间,如果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对保荐人进行处罚,包括不受理其具体负责的推荐和撤销其保荐代表人资格。

  可经过几年的观察,蒋峰说,情况并不是这样。企业上市后业绩就立刻下滑的例子屡见不鲜,可很多业绩变脸的企业,利润下滑数据总是正好处在50%的红线上方,比如比亚迪(002594,股吧)2011年末时,多家机构和媒体认为比亚迪2011年的营业利润下降50%已经是“板上钉钉”。结果年报公布,比亚迪的下降幅度正好是49%。公司在20111227,即2011财年结束前4天,转让了佛山金辉33.375%的股权,所获的收益占到全年营业利润的30%

  一方面是企业的小心保护,另一方面,即使过了红线的保荐人,证监会也鲜有处罚这是监管不力的结果。损失最大的依然是普通投资者。

  在蒋峰看来,保荐代表人就是一种“怪胎的制度”,当然,他并不会因此舍弃这份工作,他承认,自己就是这种制度的受益人。“个人根本无法承担为一个企业负责的责任”,他说,“保荐人的高薪,仅仅因为制度如此。”

  刚成为保荐人时,蒋峰认为,拥有保荐人资格的人少,大家就会珍惜这个工作。然而让人失望的事还是发生了。蒋峰觉得这和证监会在2009年放宽了保荐代表人考试的通过率有关。“人多了,薪酬下降,自然有人想谋求别的利益。”

  这话听起来有点天真,人对利益的追逐是不设上限的。

  不过和几乎所有愿意尊重经济学原理的保荐人一样,他也认同继续增加保荐代理人的人数规模。从长期来看,这会让保荐人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产生自我淘汰机制。

  证监会似乎也下了决心要打破保荐人的资源垄断。过去,一名保荐代表人可以同时签一张创业板的单子和一张主板的单子;2012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机构监管的意见》,规定创业板和主板可以各签两张。这意味着“签字”的成本降得更低了。

  改变的不仅是继续增加保荐人的数量,还有监管机构本身的职能。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巴曙松针对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评论道:证监会在新股审批中的角色,将会逐渐从审核批准向信息披露转变。

  将来,企业上市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虽然容易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个明显变化,还说不好。

  很多保荐人都强调,投资股票原本就是市场的事,需要的是风险自担和契约精神。高价格买到坏的企业,投资者就应该自己负责。蒋峰也说:“在美国,企业想要发行新股很容易,能不能发行成功却是看投资者们选择。”

  在他之前的上会经验中,发审委员最关注的是企业的盈利数据,最爱问的问题是企业如何保持盈利能力。发审委的初衷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客观上却导致了企业“节衣缩食”满足盈利条件、在业绩成长最迅速的时候上市的状况,新股破发和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也就理所当然了。

  随着人数的增加和签字权力的放宽,保荐人靠签字和转会就能获得暴利的“黄金年代”即将过去。未来,资源会越来越向优秀保荐人的手中倾斜;找不到项目的保荐人,不会再有机会享有这么高额的薪水。

  简单的晚饭过后,蒋峰向家里走去。他住的这一带,集中居住了很多保荐人。但他从来没有和别的保荐人进行过什么社交活动。“一不小心,也许就泄漏了商业机密。”他说。

  六大争议IPO

  最贵IPO:海普瑞

  保荐机构:中投证券

  首发上市时间:2010-05-06

  211家机构91倍的超额认购,使海普瑞(002399,股吧)公司的发行价最终定在了146元。堪称机构打造新股股价的最高峰。它的杀手锏是“国内唯一通过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 2011年,海普瑞的营业利润增长了14.2%,股价下跌了63.7%。目前股价大约是20多元。

  最大IPO:农业银行

  保荐机构:中金公司、中信证券(600030,股吧)银河证券国泰君安

  首发上市时间:2010-07-15

  201071516日,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先后在A股和H股上市,A股的融资额达685.29亿元,H股融资额达921.15亿港元,是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这只超级大蓝筹的估值一度存在争论,农行自身希望以2倍市净率(PB)发行,而承销机构给出的估值在1.6PB左右,市场认为,1.6倍的PB仍会对大盘构成影响。

  业绩奇差IPO:比亚迪

  保荐机构:瑞银证券

  首发上市时间:2011-06-30

  比亚迪于2002731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从2008年开始就准备回归A股,最终在201159被证监会审核通过。比亚迪是带着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业绩回归A股的。2010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37.9亿元下降至25.2亿元,缩水幅度达到33.48%。去年,公司营业利润下降49%,股价下跌10.4%

  另类IPO:姚记扑克

  保荐机构:海通证券

  首发上市时间:2010-08-05

  对姚记扑克(002605,股吧)的质疑主要在于公司的前景不够明朗。公司在招股书中描绘了“未来5年内国内扑克牌年消费量达到70亿副”的美好景象,但数据真实性遭到了业内人士的怀疑。姚记扑克以21 / 股的价格在创业板上市,当天收盘价36.1元,上涨71.7%2011年,姚记扑克的营业利润上涨13.2%,股价下跌55.3%

  躺枪IPO:海澜之家

  保荐机构:华泰联合证券

  首发上市时间:尚未上市

  两家看上去差不多的企业,一家过了会而另一家没过,在A股,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这次中枪的是海澜之家。这家以男装业务为主的公司在银河证券等券商看来具有不错的潜力。然而当它和背景情况高度相似的贵人鸟同时上会时,却被发审委送出了门外,也是今年国内首家IPO被否的服装销售企业。

  道德争议IPO:归真堂

  保荐机构:万联证券

  首发上市时间:尚未上市

  这家靠从活熊身上提取胆汁制成药品的公司一出现在IPO申请名单中,立刻引发了强烈的抗议。公司在道德上遭遇了空前的口诛笔伐,一举登上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发布的一季度IPO舆情热度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公众的反对让归真堂的上市计划多少陷入了僵局。直到现在,这家企业还没有进入发审委审核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04bd4c33687e21af45a953.html

《保荐代表人-黄金时代尾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