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京津冀:大城市群综合减灾建设新策

发布时间:2022-12-25 00:28: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PRACTICE AND THlNKlNG 金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市 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住建部科技委减灾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抗震减灾规划标准委员会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防灾与安全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安全顾问等职。长期致力于城市防灾研究与传播,曾主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防灾篇(2004-2020年)》、-L-“十一五”“十二五”《城市综合减 灾应急规划》、市科委《北京城市综合减灾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协减灾白皮书》(1999— 2005各年度城市专项)等减灾战略规划编制;出版《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1992年版) 《城市灾害学原理》(1997年版)、《中国城市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版)、《奥运 安全论》(2003年版) 灾后重建论》(2008年版) 城市安全减灾管理读本》(2016年版) 等减灾专著10余部,合作主编《北京减灾年鉴》(共四卷) l 大城市群综合减灾建设新策 :Ei 二垃石石 在一系列城市防灾减灾策略中,海绵城市理 念无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反思后的必然抉择。 卢悛说过“城市是人类的深渊”。在人类历史上, 国外韧性城市理论与基本实践 谴责城市、倡导回归自然的声音不绝于耳。美国 从巴黎“豪斯曼计划”说起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他的《城 在人类城市规划史上,19世纪中叶巴黎的豪 市的胜利》一书中提道:与其向大自然索取城市 斯曼计划是一项宏大叙事式现代化的工程。尽管 空间,不如加强高密度城市的管理。城市安全虽 当下仍有人说,豪斯曼计划是借城市现代化之名, 是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但安全缜密的 以工具理性对人文理性的肆意践踏,但它对改建 城市规划与成熟的城市管理,依然可以营造平安 巴黎城市道路、整治脏乱与无序、建设体现城市 的社会。在这方面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动创新的 良心的下水道系统都是巨大贡献。1852年拿破仑 必要载体。海绵城市是一种智慧,韧性城市不仅 三世称帝,建立了第二帝国,指派他的大巴黎总 是更趋完善的城市减灾新目标,也是海绵城市设 管豪斯曼对中世纪以来形成的老巴黎重建(后来 计的哲学及理论基础。 豪斯曼被免职)。从1 853—1 870年是大巴黎建设 
城市与减灾 CITY AND DISASTER REDUCTloN 期即豪斯曼计划期,计划的最大警训l是豪斯曼用简单的独尊 和21世纪议程的背景下,为解决传统排水系统产生的多发洪 几何理念摒弃了人文精神,用销毁巴黎文化街区的代价,将 涝、严重的污染和对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长期的环境和社会 巴黎重新划分了2O个行政区,此举重创了巴黎的市民社会。 因素纳入到排水体制及系统中,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伟大的雨果对此予以抨击,认为这大破大立有诟病,尤其是 该系统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中水质、水量、地表水等因素 将 拆毁了大量古建筑,但另一方面豪斯曼的良心工程即下水道 传统的以零排放为核心的排水系统升级为维持良性水循环的 修建,体现了“城市的良心”。修建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下 安全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城市污水与再生水,有效改善整体 水道管廊,在今日看来仍不同凡响,设计师巴龙・豪斯曼功 水循环 3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fWater Sensive 不可没。当时正值巴黎暴发大规模霍乱,豪斯曼决心设计巴 黎的地下排水系统,他的设计理念是设法提升城市用水的分 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O ̄:s前的习惯将脏水 排入塞纳河,也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到1878年,巴黎下 水道已有600千米长,延伸至今其总长度有2400干米 “豪 斯曼计划”如今被许多国度视为城市现代化的楷模,尤其是“城 市的良心”下水道生命线工程更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同义词。 传统的减灾措施主要关注于使物质系统可以抵御灾害的 侵袭,但大量灾害实践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让城市的社区 和公共机构学会如何减少灾害风险,并提前有效应对灾害。 所以,当代城市安全度是要用“韧性”来评价抗灾及耐灾的。 韧性”的哲理是弹性及自恢复,是和谐共生。但是,目前大 多数城市灾害研究侧重于自然灾变、公共安全乃至恐怖事件 等,侧重于灾害理论中的致灾因子及承灾体的作用,将风险 要素综合,以及评估最终脆弱性下的风险等级指数,而关注 城市的孕灾环境则是重视建构韧性之城的基础。 韧性理念下的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来源于低影响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fD)等国外较为成熟的雨洪管理技术, 其本质是优化和利用绿色、生态化的“韧 生”与“柔性”设施, 同时注重与传统“刚性”防洪工程有效衔接,因为只有采用 在韧性理念下“刚柔相济”的综合减灾手段,才有希望建设 完善的城市“海绵体”。目前,国外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多种多 样,主要有以下三种:1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lD),是20世 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L1D 的核心思想是对原有的城市管网进行改造,在发挥城市排水 管道等“灰色”基础设施功能的同时,结合城市雨水花园、 透水铺装、生态屋顶等“绿色”韧性设施,实现城市的“海 绵”功能,成为建设海绵城市路径之一;2英国的可持续城 市排水系统fSustainab Urban Drainage Systems,简称 SUDS),是英国在1999年5月更新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Urban Design,简称WSUD1,旨在回应长期旱灾情况下 日益突出的雨水管理问题,通过跨专业的手段解决以下问题: 保护城市的自然水系、改善城市的排水水质、整合城市的雨 水管理、降低雨水径流量和高峰径流量,从而提升地面可渗 透性,建立起稳定城市生态系统等。 美国纽约于2012年经历了桑迪飓风的重创,在荷兰提 出的“城市蓝图”研究项目中,纽约是北美唯一列入计划的 大城市。桑迪飓风使纽约地铁被淹瘫痪,造成117人死亡及 20万居民住宅受损,总经济损失超过190亿美元。美国温 室气体排放水平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多,而其大宗商品的供 给量也只是全球平均水平,所以美国既是温室气候的制造者, 也是受害者。纽约等城市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正是由于 缺少韧性所致。城市土壤大多被混凝土、沥青和石料所密封, 雨水难以渗透,导致大量暴雨径流无法排泄,造成内涝。但 自此之后,一个更强大、更富弹性的纽约防灾规划建立起来, 涉及海岸保护、建筑、保险、生命线系统、医疗保障等系统, 构成了城市运行的关键网络。 201 1年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在城市雨水径流 上提出了新的绿色基础设施概念,而应对这一转变的是将破 碎的绿地斑块通过廊道连接成为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 施。2011年,纽约市发布了2030年纽约城市新规划 从韧 性城市管理上提出了雨洪管理新政。再如,日本是台风多发 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了避免受到台风雨 水侵袭而建的。总储水量为67万立方米的东京地下排水系统, 于1992年开工 2006年竣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 排水系统。在东京,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 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 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而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 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 争水排放 管道流入公共水域。如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就有雨水调节池 其中最大一个池一次最多可存储2.5万立方米的雨水。可见, 在大力倡导韧性城市理念的日本,城市防洪是既重视柔性设 57 
PRACTICE AND THINKING实践与思考 计,也不忽视正常的下水道系统建设,两者缺一不可。 定基础,但仍面临不少困惑及未知难题,最大问题是我们 是否知晓“三地”自然地理要素下的灾害“域情”,是否充分 安全北京离不开 “韧性京津冀”的建设 认知超大城市群灾害频发的衍生效应及复杂度。北京、天津、 河北(石家庄)具有相同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地震构造环 境也相同。1966年3月8日,河北隆尧6.8级地震,VⅢ度 笔者认为无论是现代化的北京及其副中心建设,还是京 区面积有900平方千米;同年3月22日宁晋7l2级地震, 7倍;1976年 津冀一体化发展,乃至雄安新区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 Vm度区面积为6000平方干米,是前者的6.8级地震,VⅢ度区面积为7270平方千米, 区建设、2022年北京一张家口冬奥运建设等,都必须要有 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Vf度区面积的8.1倍,是宁晋7_2级地震 综合减灾理念下的战略保障规划,无论是作为管理体系,还 是隆尧6.是韧性城市特性建设,都要力求解决大城市病,解决京津冀 Vm度区面积的1-2倍。唐山地震“京津冀”乃至大多半个中 体化的整体有序安全问题,从而让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 国都有强烈震感,京津冀灾情尤重。京津冀是一个地震活断 中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抗风险能力。无论笔者在多部著作中强 层广泛分布的地域,在2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地震活动 调的“安全北京论”观点,还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综合减 频次、强度、危害都十分严重。 灾观,都是针对“大北京”灾情认知而确定的。 在笔者主持的“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安全应急管理规 划时,曾归纳了北京易发生的七大类灾难: (1)首都地区及周边发生6级地震可能性大。 (2)气象巨灾频发,如暴雨洪涝、雷电、城市大气公害等。 京津冀“三地”大城市群“宓睛”再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O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一系列发 展承载能力问题,如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 人口资源等。中国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分析研究表明,承载力 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能力、社会应急救援、社会备灾响应 等密切关联,不考虑城市安全减灾能力建设的承载力极限的 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大忌。2015年年初,由中国社科院 (3)能源供给短缺,能源网络事故风险加剧。 (4)巨大的人流、物流使城市交通隐患加重。 (5)火灾及爆炸的危险性,伴随旧有楼宇及棚户区隐患。 (6)信息安全及社会恐怖。 (7)由一种灾害诱发多种灾难等。 北京的上述灾害类型及特点也基本上代表着天津、河北 和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 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明确指出,北京的综 的情况: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山洪灾害中,房山区蒙 合承载力已进入危机状态,尽管报告并未专门从“四大灾种” 受巨大损失,死亡79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历史上的 上列出北京面对的危机态,但以下几方面数据已令人震惊。 重特大“劫难”;2012年6月30日天津蓟县“莱德商厦” (1)京津冀地区人口严重超载,2015年在考虑各类指 火灾,至少致10人死亡,也成为近年来对天津影响甚坏的 标前提下,京津冀地区人口承载力仅为8620万人,而现实 重特大火灾事故;2012年2月2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克 是早在2010年京津冀人口已达1.04亿,2015年为1.12亿。 尔化工厂硝酸胍车间爆炸,致25人死亡,46人受伤;2015 (2)现有水资源仅能承载六成人口使用。 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致165人死亡,8人失踪, (3)环境公害致使京津冀“三地”雾霾橙色预警是“常 成为大城市忽视生产安全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 态”。 面对如此多的“灾例”,无论是人为灾害还是自然灾害, (4)京津冀“三地”城市拥堵居全国“首位”,而北京 重要的是以预防为先。面对城市化发展,尤其是面对“京津 又是最拥堵的城市。“源头”在于三十年改革首都大发展的功 冀一体化”大格局要想做大发展的盘子,就必须站在更高角 能过度集中、“职能失衡”,城市规划未起到真正调整之作用。 度考虑如何应对各种城市自身灾难,要按最大危险可能给出 面对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超警戒线的事实,面对 灾害链的发生与发展状况,并要按安全容量的底线思维,为 京津冀“三地”固有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危险源”,迫 不安全的发展设一道防御警戒线,特别要关注安全容量,安 切需要站在城市宏观层面进行综合立法。 从防灾减灾科技能力建设上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 全存量(备用)的重要指标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b574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2.html

《韧性京津冀:大城市群综合减灾建设新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