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3229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代播州改土归流及影响
作者:彭恩 闵延均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7
【摘要】明朝万历二十九年结束的平播战役对明王朝政局具有重大影响,战争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即万历二十九年的改土归流。本文旨在阐明改土归流之后的播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说明改土归流对于播州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改土归流;播州;经济文化;发展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爆发了明万历年间继平哱、抗倭之后的第三大战役:平播战役。这场战役以明王朝的胜利告终,战争结束后次年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王朝在播州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 一、改土归流的背景
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2年),杨应龙承袭父位掌管播州,继续担任播州宣慰使。神宗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于杨应龙生而雄猜,阴狠嗜杀无忌,采用暴虐的统治手段镇压人民,贵州巡抚使叶梦熊上疏中央称杨应龙凶恶诸事,而巡按御吏陈赦(效)则上疏历数杨应龙十二大罪,并申请对杨应龙进行拘捕调查,当时的播州人民也因为不堪杨应龙的残酷统治将其告上重庆府(时播州隶属四川管辖),万历二十七年三月,神宗皇帝起用李化龙兼兵部侍郎,朝廷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山东、山西、天津、陕西、云南等地调集大军平播。二十八年二月,各省军队集结完毕,总计24万兵力,李化龙兵分八路,其中四川四路:綦江、南川、合江、永宁各一路;贵州三路:乌江、沙溪、兴隆各一路;偏桥(当时属湖广今属贵州)一路,每路拥兵约3万人。三月,贵州三路、偏桥一路,共四路兵力从南突破乌江,四川的四路军从北边攻克娄山关,对杨应龙部队呈包围之势,杨应龙节节败退,诸将士乘胜直进,连夺关寨,应龙父子遁归海龙囤戈矛云集,四面重围、更番迭攻。几经努力,苦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于六月六日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城堡,斩级22687招降播民一十二万。至此,历时一年的杨应龙之乱,以被朝廷镇压剿灭而告终。 平播战役的告终,除了消灭了杨应龙的叛乱之外,给播州地区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朝廷改土归流
二、改土归流的措施
平播之役,明王朝动用兵力24万,历时114天,终于将杨氏叛乱扼杀在海龙囤之上。战争结束以后,明朝廷对播州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土设流,废除了播州宣慰司以及其附属的安抚司和长官司,并采取了相应的安抚稳定的措施,对播州地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改土设流,以流官制取缔土官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平播战役结束后,明朝廷于次年万历29年(1601年),对播州地区进行了改土设流:将原属播州的地区分设为遵义、平越二府,并置二州八县;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与真安州属遵义,隶属四川;余庆、瓮安、湄潭三县与黄平州属平越,隶属贵州;又割龙泉县属石阡府。这二府二州八县的设置,规范了播州地区的行政管辖。复府、州、县之后的播州地区被纳人中央集权范围,在行政方面成为全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地区也相应的加强了对播州地区的管辖,一改往日土司割据的局面,为播州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也为播州地区经济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二)留驻军,设屯卫,复驿站,加强了中央对播州地区的直接控制
平播之役之后,明朝廷为了加强对播州地区的直接控制,在遵义留兵一万,黄平留兵三万,于遵义设威远卫,并下辖五所,共5000人,加强对播州地区的军事控制。派下重兵使得其余土司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平播之后的稳定局面。除了留驻军以外,明朝廷正在这一地域还设置屯卫,其边隅逼邻土司地方,各设屯田,每军照祖制二十四亩,再六亩为冬衣布花之费,共三十亩,自种自食,不必纳粮于官又复领出,解决了驻兵的资金问题,稳定了军心。李化龙认为留驻军,设屯卫可以打消土司睥睨跋扈之心。在播州地区恢复驿站,使播州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加强,人民南来北往,为播州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使得播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三)安抚土司,顺夷情
播州地区改土设流之后,明朝廷除了派以重兵对播州土司威压之外,也对原有土司头目做了适当安排以安抚土司,避免战乱的再次发生。平播之役之后,明朝廷对播州地区的土司进行安排。如将对于平播有功的土司升官,而对于投降的土司则念在其返邪归正的份上量授冠带。通过这些措施稳定了原播州地区的局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安抚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情绪,使得播州地区在战火硝烟后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状况下继续发展,为播州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遵义府自建立之后,经历了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但自康熙至晚清咸同大起义爆发之前,虽偶有战乱,但大体却呈现和平的趋势,获得了大约两百年相对安定的和平发展时期,这对于播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起到至为重要的作用。 三、改土归流对播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
平播之役战火消散之后,在播州的废墟上,明朝廷开始重建播州,一个地区的重建,必然从经济开始。播州本是处于西南边陲地区,经济落后,而历来的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皆采取镇压与安抚并行的统治措施。平播战役结束后,为了安抚播州地区少数人民的情绪,李化龙上疏明神宗对播州采取一系列的善后事宜,明神宗积极采纳。这些措施突破了封闭的农奴经济的限制,发展了屯田经济和地主经济,为播州地区的农业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播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1、革除农奴经济中的人身依附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民遭受着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但官吏却也受到一定法度的制约,不得胡乱行事。而在土司制度下,土司的意愿就是法律,人民没有人身自由,有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保障。在土司统治之下,土司可以任意欺凌虐杀其统治之下的人民。土司可夺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土司对人民的剥削无所不用其极,而土司抢占田地的事也经常发生:譬如抢占洛蒙水,老母潭等处做鱼潭,禁止人民放水灌溉田地;任意占田,起盖房屋。在平播之前,人民就因不堪欺凌而起义过。平播之役之后,土司制度的覆灭,领主经济的崩溃,人民摆脱了对土司的人身依附关系,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移民就宽乡,发展屯田经济
平播之役之后,播州旧民仅存十之一二,而播州地区患无人而不患无地,因此明朝廷对播州地区采取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湖广,四川地区的人民大量进入播州之地从事生产,为播州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屯田是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军屯、民屯、商屯都是国有土地的一部分。改土设流之后,明朝廷从土司手中夺取土地,再加上原先就有大量土地尚未开垦,因此实现屯田较为容易。明朝廷在播州地区设立卫所,建立军屯机制,原5000卫所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成为5000户人家,进而发展成为民屯。人口的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为商屯的建立带来契机。屯田对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开垦活动,以军事移民或募商设屯,招徕游民的方式,在播州地区建立起了农业生产基地。在基地里推广中原的农耕技术,取缔原有的分散的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改良土地,推广农耕,引进和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带动了播州农业的发展。虽然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屯田经济逐渐被地主经济取代,但其在战争之后为播州带来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分土司之庄田与农民
播州改流之后,明朝廷将杨氏土司的庄田一律没收,命杨保子原地复业,其余无主荒田则招人承种,地主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与农业有关的其他经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如:蚕桑叶的引进,知府陈玉壁推广山蚕,正安吏目徐玢引进家蚕,知府黄乐之等人对养蚕业的大力推广,使得农民家家养蚕,并以蚕丝致富,仅蚕丝出口一项就使播州成为贵州的富庶之地;播州自古就是产木胜地,所生尽皆美木,杨应龙就曾因进献美木而得以加封都指挥职衔,后又以30美木得以从杀身之祸中逃生,播州是四川采木的主要地区之一,可见木材的进献与贩卖是播州经济收入的有一大来源,改土归流之后,在清代,福建人黎理泰引入楠木,使得播州地区赤水一带成为楠木之乡;蚕桑业的发展使得播州地区的丝绸业得以大盛,其名气可与吴绫,蜀锦相等同,并竞价于中原;酿酒业的兴盛,乾隆年间,茅台酒的名气逐渐上升,被称为黔省第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国华的《茅台村·竹枝词》写道: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时至今日茅台酒的出品始终是茅台一带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对播州地区文化的影响
改土归流使得播州地区在政治上成为中央的直接控制地区,在经济上地主经济取代领主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不仅为播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新的改变,也为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播州地区的文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文化教育的繁荣
自唐朝开始世袭播州统治的杨氏,从十一世杨选开始,之后的几代土司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注重吸收汉文化,统治者的重视使得播州社会形成了一个文化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的时期。例如南宋时期就有进士八名,以及设计合州(今合川)钓鱼台军事防御体系的二冉兄弟。播州地区自元代开始就设有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播州宣慰司学,但因播州改流较晚,所以相对的教育也就落后下来,且所设学堂皆为统治阶级服务,平民百姓少有机会得到完整而有系统的教育。有明一代,遵义府仅设府学一所和真安州学一所,知州孙敏政曾上奏请求增设遵义、仁怀、桐梓、绥阳四所县学,但未获得批准。而在当时的贵州所办起的20多所书院,省城有三所,思南府有四所,但遵义府却一所也无。平播之役之后,明朝廷将播州地区的教育问题提上日程,除上文提到的遵义府学,真安州学之外还设立了湄潭县学。此外,播州改流之后,社学兴起,一州四县共建社学87所,为全省之冠。入清以后,播州地区的文化教育更是呈现一幅兴兴向荣的景象,在遵义府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所县学,原本一所书院也无的先后与正安、桐梓、绥阳、仁怀等地设立了数十所书院,其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贵州的其他府州。除县学与书院外,遵义府的私塾之盛也非其他各府所能比拟。由于政府对教育的空前重视,使得播州地区人才辈出,清代仅遵义中进士的人数就多达56人,仅次于贵州首府贵阳。
2、宗教文化的勃兴
改土归流不仅为播州地区的文化带来繁荣,宗教也同时开始兴盛。早在唐朝,播州地区就已有佛教开始传播,但是由于播州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交通并不繁荣,中原与播州地区的交流并不密切,因而西南本土的巫蛊之说,原始宗教从各方面而言都远胜于佛教。播州改土归流之后,佛教开始大为盛行。遵义府在原有寺庙的基础上,增建了遵义大士阁,禹门寺以及正安蟠溪寺,桐梓县莲池寺,绥阳县螺水寺等21寺。明末又兴建十余所寺庙。佛教在播州地区的发展为黔北佛教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出现了众多的佛教著述,如:《释藏》四部,郑珍的《播雅》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佛教的宝库。
万历二十八年,明朝廷发动的一场维护封建势力的战争,为明朝维持了西南地区的稳定,改土归流之后的播州结束了土司的统治,对播州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85e07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9.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