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拟仿真训练(二)

发布时间:2019-03-10 04:5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

A.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

C.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  )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经济政策的改变

C.四大发明的应用 D.经济重心的南移

3.明代万历年间以包公为主角的小说集《百家公案》,将包公的微服私访、梦兆,乃至阴间地府的鬼故事融合在一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生的种种公案都加到包拯身上,并以他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大快人心作为结局。《百家公案》的创作反映了(  )

A.文化专制政策的后果 B.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C.个人英雄主义的盛行 D.知识分子的主观目的

4.雍正年间,苏州地方官府告示: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地方政府保护 B.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

C.政府维护雇佣关系的正常秩序 D.资本家勾结政府压制工人罢工

5.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中李鸿章之识的重要例证是(  )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力主预备立宪,实现政治改良

C.投身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 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6.蔡元培《释仇满》中写道:苛满人自觉,能放弃其特权,则汉人决无仇杀满人之必要。这一主张(  )

A.对当时流行的反清排满做出区别 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具有夷夏之防的狭隘民族观 D.直接促使清帝宣布逊位

7.黄炎培称:自从九一八事发,吾们内心起了极大的冲动,精神受了极大的影响。吾们亲切地看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上、经济上受着种种枷锁的国家,所谓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统一于国家民族的解放……吾们深深感到,吾们的教育工作如其不配合于一个合理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中,是不能有什么成效的。据此可知,黄炎培(  )

A.强调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B.主张教育救国的可行性

C.强调政治救亡的优先性 D.认为民族危机更趋严峻

8.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十二铜表法》有规定: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维护家庭成员利益 B.重视维护血缘关系

C.保障家庭内的团结 D.具有鲜明的习惯法特征

10.有学者指出:尽管(启蒙思想家)在其理性信仰中承继了固有的平等倾向,但他们仍旨在接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高地,并自上而下地启迪。这个战略导致他们集中精力攻克沙龙和研究院、日报和戏院、共济会地方分会和主要咖啡馆,他们在那儿能争取富人和权势们赞同他们的事业……”这揭示出启蒙运动(  )

A.是由平民广泛参与的运动 B.利用一切公共场所来宣传

C.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的特征 D.在权贵和富人支持下进行

11.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曾这样描写罗斯福: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由此推断(  )

A.罗斯福新政冲击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民众宣泄不满

C.美国民众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很不满 D.罗斯福新政激发了美国民众的信心

12.阅读下列有关极端全球主义者的描述:

请判断以下四种观点哪种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  )

A国家政府的权力或者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C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的口号。

二、非选择题(5题〈含选考题〉,52分。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25分,第1412分,共37分。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3(25)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学者鲍吾刚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中,引用了两则史料来阐释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争鸣。

A: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疲倦之貌)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材料二 下列为近代不同时期著作中关于孔子的评述。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A中观点的战国学派,并简要说明理由。(7)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B的观点,并指出史料B中观点的战国学派。(5)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C中观点的近代政治人物,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6)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D是哪一政治运动中的观点?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史料D中的观点与史料C相比有何历史进步性?(7)

14(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图片反映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提取图片中的一条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读符合史实。)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官僚士大夫王淑文等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46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终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王觉仁《永贞革新:一场飘风骤雨的改革》

材料二  林愈在《永贞行》中认为革新派是小人乘时偷国柄;又直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806年,刘辟举兵造反,807年,镇海节度使李因不愿入朝,亦举兵造反,815年,节度副大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并助吴元济与朝廷对抗,结果都被平定,唐宪宗元年起(公元806820),发生了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

——摘编自张铁夫《论永贞改革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永贞革新的主要背景。(6)

(2)根据材料二,指出韩愈、王夫之的观点,并对永贞改革进行评价。(9)

16(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10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11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

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9)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其影响。(6)

17(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在英国进行了一场新自由主义改革,对英国战后建立起来的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系统的拆解……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放弃普遍性原则,在养老金改革中引入与个人收入挂钩的职业年金制度,国家基本养老金只作为最低安全线被保留下来。

那么,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带给世界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呢?……在当代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宏观经济实施干预,以降低经济波动的社会影响;都在通过税收和公共开支实施代际和贫富之间的再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但是,当再分配的程度高过某种限度之后,人们的经济动力就会下降,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同时,高税收还会拉高劳动力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这些变化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福利国家制度就失去了财政基础。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前,英国在经济上就是走进了这样一条死胡同

——摘编自田德文《重新思考国家的角色——撒切尔夫人改变了什么?》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时,西方国家面临的困境。撒切尔夫人在新自由主义改革中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5)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改革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原因。(10)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

1解析:选A。科举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在这个由规定内容、规定模式组成的考试行动中,知识分子首先丧失了独立存在的可能性,进而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和以前的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可以相对公平地进入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科举制考试内容限于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因为科举制给更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发挥抱负施展才能的机会,知识阶层相对扩大而不是消失,故C项错误;因为要传播儒学,自汉武帝起,从地方到中央建立了系统的教育机制,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

2.解析:选D。结合题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来经济发展趋势由原来的面向西北内陆转为面向东南沿海,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为D

3.解析:选B。材料表明,民众企盼清正之官能铲除权豪、为民伸张正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官崇拜的痕迹,AC两项均误读材料。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小说集塑造以包公为主角的清官形象体现了人民期望政治清明,故B项正确。

4.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保护的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而是社会秩序,所以C对, A错,B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选C项。

5.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的”“”“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对历史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排满加以区别,和孙中山民族主义一致,不是反清复明类的狭隘民族观;不是软弱性表现;也没有使清王朝接受后直接放弃政权。所以CBD三项错误,故答案选A项。

7.解析:选C。从材料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统一于国家民族的解放”“吾们的教育工作如其不配合于一个合理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中,是不能有什么成效的可知,黄炎培强调当前政治救亡更重要,教育工作应配合政治措施,所以C项正确。

8.解析:选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经济特区中不包括上海,故错误;上海浦东开放于199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②③论述正确,所以选A

9.解析:选D。本题考查罗马法,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根据《十二铜表法》这一规定可见维护的是严苛的家长制度,家庭中的全部财产完全由家长处分,就连他的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命他都是有权剥夺的,这显然具有鲜明的习惯法特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排除。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自上而下地启迪可以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虽然说争取富人和权势们,但没有说明结果是否得到权贵和富人支持,可以排除D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可知罗斯福新政赢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激发了他们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是作者的假设,AC两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所以答案选D

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化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极端全球主义者的总的观点是民族国家的终结,结合选项,符合这一主旨的是B项。ACD三项认识到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并不主张终结国家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13.解析:第(1)问,史料A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根据其蕴含的哲理,可判断为法家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主张变法革新。第(2)问,史料B是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出自《孟子》,表达了既不保守,又不激进的政治倾向,是儒家思想的典型特征。第(3)问,结合材料中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等信息可知史料C符合康有为提出的托古改制思想。第(4)问,史料D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使中国近代化进入思想变革的阶段。

答案:(1)史料A:法家学派。理由:史料通过嘲笑守株待兔、墨守成规的宋人,表达了因时而异、变法革新的观点,与法家学派观点一致。(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观点:处理社会问题,既不能无为”(希望助苗长”),也不能过于激进(不能揠之”)(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儒家学派。

(3)康有为。理由:材料表明该人物主张托古改制,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解放;使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思想变革的新阶段。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材料所给图片的横轴主要描述的是生产力结构,纵轴描述的是生产力水平,与横纵两个方向产生密切联系的是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革命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现代化进程。考生在读懂该图的情况下,只要坚持以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指导,结合所学知识,准确阐述诸要素或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可。

答案:(示例一)人类社会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进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解读: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随着农具的改进及农业革命的发生,人类社会迈入农业社会;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

(示例二)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第一次现代化由此发生,人类逐步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福利化、非农业化。

解读: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在生产力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工厂制和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诞生使近代城市出现,城市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或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确保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社会福利制度在某些欧洲国家出现等。

(示例三)社会形态的演进需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等。

解读:以中国的农业社会为例:传说时代和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起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文明有了较大的发展,汉唐时期铁犁牛耕的改进和大一统的完成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成熟,宋元时期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一步步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在生产力结构中的比重发生变化,为工业文明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5.解析:第(1)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及唐朝末年统治衰败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中二人的观点直接从材料中提取即可,注意关键语句小人乘时偷国柄”“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评价可从永贞改革的目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即可。

答案:(1)唐朝末年,国力衰退,统治地位风雨飘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黑暗。

(2)观点:韩愈认为改革是小人当权;王夫之认为改革有利于澄清吏治和拨乱反正。

评价:永贞革新的目的是挽救唐朝统治危机,但由于改革很快失败,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继续加剧,唐朝衰亡加快。

16.解析:本题考查二战时期的中国抗战,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1940,结合二战的相关形势即可得出。第(2)问首先根据蒋介石指示其谢绝”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答出影响。

答案:(1)德国闪击西欧、北欧取得成功,法国等国家败亡;英美等国对日实施禁运政策;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态度:拒绝德国的拉拢。

影响:打乱了德国的战略计划,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根据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放弃普遍性原则等分析作答。第(2)问,可根据人们的经济动力就会下降”“高税收还会拉高劳动力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英国在经济上就是走进了这样一条死胡同”等回答。

答案:(1)困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造成经济滞胀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推行企业私有化等)

(2)“福利国家政策增加了英国的财政负担;英国劳动者的积极性下降;增加了英国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走入死胡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3b28b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29.html

《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模拟仿真训练(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