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09 07:27: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节约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节约资源的调查报告

  公共政策的调查学习报告

  ——即节约资源的调查报告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的激发了人类的需求欲望。因此,人类不断的向大自然提取自己所需的淡水、矿物质等自然资源以满足这日益膨长的物质需求。人类社会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如今,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稀缺等已经变得耳熟能详了。各国政府和世界组织也日渐的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已越发清晰,印入每个人的心中。通过对《公共政策概论》的学习,加上自身对资源节约的一些认识,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中去,将资源节约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学习,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资源保护做出更科学有效的贡献。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系统会发生矛盾或冲突, 并不能自发地实现相互协调。因此, 政府必须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 通过实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 相机调节各系统的活动, 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来说, 政府可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管制和市场机制(或称为经济手段)两种类型。从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来看, 政府的财政政策无疑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推动资源与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资源与财政政策的研究现状

  资源与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 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所涉及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政策、措施。一个完整的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体系框架包括环境与资源税收制度、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环境保护政府预算支出制度、环境相关公共物品的定价机制、环境资本市场管理制度、各类政府环境基金管理办法等。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如何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工具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 因此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研究热潮, 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 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是研究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理论工具。福利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被认为是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外经济学界围绕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缩减污染排放等

  重大环境问题,在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一般均衡理论和实证分析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具体包括环境税的设计与实施、环境税的国际意义、环境财政的分配效应和收入的使用等问题。特别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利用财政政策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我国经济学界就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一直比较关注, 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一是分析我国现行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介绍并借鉴国外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经验, 提出完善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措施等。三是由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深入到环境财政体系的构建, 也就是不再局限于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浅层面, 而是提出以环境财政作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突破口, 并探讨环境财政的职能、目标模式及构建环境财政体系的具体措施。四是从环境财政收入、环境税收的角度切入, 界定环境税收的概念,考察国外环境税政策, 特别是OECD国家的成功做法,探讨在我国建设环境税制的思路。总的看来, 国内的研究多从政策层面展开, 以定性分析为主, 规范研究突出, 而关于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 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评价财政政策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效应, 为政府制定更为高效、合理的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二.资源节约与税收政策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经济增长

  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能源、资源的过渡消耗为代价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领》提出来“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充分运用税收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方案的政策思路以及我国环境税制度的基本构思等,专家、学者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总体思路。但是,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并对现行的税制进行完善以及对拟开征的新税种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设计还有大量有待研究的空间。

  三.我国资源节约的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从部分城市(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走的是灰色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土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资源与环境的问题。

  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绝对量上可以说“ 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在资

  源紧缺的同时,我国许多地区的资源利用却存在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是发达国家的10 倍;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日本的 倍、法国的 倍、德国的 倍;单位产值的水资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8~10 倍。随着重工业的发展,能源耗还会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人均资源少,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中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单纯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

  展起到充分的调节作用,特别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土地市场的有效调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土地供应一旦失控,经济发展必将出现问题。因此必须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加强对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控。

  节约资源可以作为我们祖祖辈辈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共同学习的课题,我们任重而

  道远。

  参考资料来源:

  1.《建立环境财政体系,增加环保投入是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关键》---摘自《中国环境报》

  2.《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选择》

  3.《土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与公共政策转变》

  篇二: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在常委会议上,冯培恩常委谈到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话题时算起了账:“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年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都能够回收利用,又可以节省多少资源,可以减少多少污染?

  各级政府应扮演这样的角色: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规定,使各类废旧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危害的发生。

  每个公民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的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我国是人多而物不博。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 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还在不断减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中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另外,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中央的精神,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发展有所控制,低级产业向中国转移并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那些以

  付出土地、水、能源、矿产为代价取得一点点经济效益或外汇的产业就不能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的转变。国家应该宣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今后要基本停止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各行各业各省区都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具体情况对产业体系进行规划、转轨、重组、引进,制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取代过程。再不能搞那些外延式、粗放式、低附加值的生产了。东部地区尤其要先行。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必须迎难而上去做。

  这一转变不可能依靠市场行为自动完成,在这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就是说,政府要对此进行规划、导向、规范,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甚至迫使企业走上正确的道路。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走向知识产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无一不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明成果,科技创新和发展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和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R&D的投入,投入必须主要用于开发性、应用性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还必须有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和保证,必须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一切都是虚话。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新时期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央在当前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方针,第一个理由我认为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主题是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一个是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个是快速城市化现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

  变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年时我们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我国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近期出现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情况。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是偏低的。当然在过去的20年即1980-XX年中,中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能源消费方面,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19%。在GDP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4. 6%,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半靠能源开发一半靠能源节约的目标。但近几年尤其是从XX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此外,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在30%,比发达国家低20%。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20%以上。在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3.5%。所以说,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筑,而且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现在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旦高耗

  能的建筑大量建成,将来再改成本和代价更加巨大。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应该说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1520吨,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2020年时,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以这样的发展到时候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我们离此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现在的增长模式,是资源的高强度投入、污染环境的方式,不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把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要想使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拿出可行的措施,使之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要使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实质性进展,一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是政府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政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建议先建立三个制度。

  一、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项目准入制度。从资源如水、土地、环境等方面制定较高标准,满足标准的项目才能上,否则就不准上。

  二、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

  三、建立重要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比如汽车,采取严格的型式认证制,从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对汽车进入市场给出严格条件。

  此外,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生活方式看,倡导节约型方式,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还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政策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税收政策与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必须体现两个原则:一是让价格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使价格引导消费和投资行为;二是要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替代品的发展,形成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及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从税收角度看,抓紧出台新的能源、环保税收政策。比如燃油税政策,在欧洲、美国都得到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国还没有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汽车消费大型化、豪华化趋势。消费者买车时只考虑一次性的购买成本,而忽视长期性的使用成本。

  此外,要制定严格标准,对重点行业、产品制定能源效率、资源效率标准,对产品要规范节能设计,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更是如此。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如循环经济法等要加紧出台。

  但是目前,政府在不少方面如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都有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过去中国在节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从而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市场机制与外部性有时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法律、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失的情况下,在资源节约问题上市场机制失灵的程度要大得多。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当然,加强政府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要直接参与经济行为,而是由它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要靠市场机制。

  总之,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问题上,政府是关键,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重要保证,资源节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看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

  篇三: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在常委会议上,冯培恩常委谈到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话题时算起了账:“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年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都能够回收利用,又可以节省多少资源,可以减少多少污染?

  各级政府应扮演这样的角色: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规定,使各类废旧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危害的发生。

  每个公民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的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中央的精神,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发展有所控制,低级产业向中国转移并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那些以

  付出土地、水、能源、矿产为代价取得一点点经济效益或外汇的产业就不能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的转变。国家应该宣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今后要基本停止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各行各业各省区都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具体情况对产业体系进行规划、转轨、重组、引进,制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取代过程。再不能搞那些外延式、粗放式、低附加值的生产了。东部地区尤其要先行。产业体系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必须迎难而上去做。

  这一转变不可能依靠市场行为自动完成,在这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就是说,政府要对此进行规划、导向、规范,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甚至迫使企业走上正确的道路。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走向知识产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无一不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发明成果,科技创新和发展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和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r&d的投入,投入必须主要用于开发性、应用性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还必须有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和保证,必须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一切都是虚话。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新时期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央在当前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方针,第一个理由我认为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主题是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一个是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一个是快速城市化现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

  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

  变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是缺水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年时我们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我国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近期出现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情况。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是偏低的。当然在过去的20年即1980-XX年中,中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能源消费方面,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19%。在gdp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4. 6%,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半靠能源开发一半靠能源节约的目标。但近几年尤其是从XX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此外,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在30%,比发达国家低20%。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20%以上。在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3.5%。所以说,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筑,而且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现在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旦高耗 能的建筑大量建成,将来再改成本和代价更加巨大。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应该说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1520吨,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2020年时,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以这样的发展到时候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我们离此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现在的增长模式,是资源的高强度投入、污染环境的方式,不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把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要想使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拿出可行的措施,使之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要使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实质性进展,一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是政府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

  政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建议先建立三个制度。

  一、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项目准入制度。从资源如水、土地、环境等方面制定较高标准,满足标准的项目才能上,否则就不准上。

  二、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

  三、建立重要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比如汽车,采取严格的型式认证制,从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对汽车进入市场给出严格条件。

  此外,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生活方式看,倡导节约型方式,

  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还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政策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税收政策与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必须体现两个原则:一是让价格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使价格引导消费和投资行为;二是要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替代品的发展,形成有利于新技术、新能源及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从税收角度看,抓紧出台新的能源、环保税收政策。比如燃油税政策,在欧洲、美国都得到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国还没有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汽车消费大型化、豪华化趋势。消费者买车时只考虑一次性的购买成本,而忽视长期性的使用成本。

  此外,要制定严格标准,对重点行业、产品制定能源效率、资源效率标准,对产品要规范节能设计,尤其是在建筑方面更是如此。要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如循环经济法等要加紧出台。

  但是目前,政府在不少方面如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都有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过去中国在节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从而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市场机制与外部性有时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法律、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失的情况下,在资源节约问题上市场机制失灵的程度要大得多。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当然,加强政府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要直接参与经济行为,而是由它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要靠市场机制。总之,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问题上,政府是关键,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重要保证,资源节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人的生命、珍视人的健康。我们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而人却由于喝的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建设这种工业化、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第二,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看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三,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如果再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篇二: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节约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资源节约、造福社会、造福未来”,随着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导致了很多自然物产被人们严重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平平发生,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关于抵御自然灾害的新型产业及横行纵向发展的链条产业,例如:现代水利工程,其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一种或多综合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全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一般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及小型工程则

  编写环境影响报价表

  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垃圾计量制

  为了减少垃圾量,目前,韩国正在推行一种叫做“垃圾计量制”的制度。所谓垃圾计量制就是在交纳基本清洁费、卫生费的基础上,按照每户垃圾产出量来负担垃圾处理费用。垃圾计量制最大的好处就是打破了垃圾处理费的“大锅饭”,从而迫使人们认识到“多产垃圾 就要多付钱”,要想减少这方面的交出,就要设法减少垃圾,间接树立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环境观念。

  韩国从1996年1月开始实现这料制度,很受社会各界欢迎。其做法是由环保部门提供各种不同容量和规格标准的垃圾袋,每个垃圾袋按不同的规格收取不同的垃圾处理费。这样用户在购买或使用垃圾袋的时候就会考虑垃圾所带来的垃圾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尽量减少垃圾。

  水污染控制联合会

  水污染控制联合会是国际性水污染控制技术协会的联合会,总部设在华盛顿。联合会包括美国数十个州的地区级协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污染控制技术协会。1984年,会员已达3万多人。其中有从事市镇工程及水污染控制的工程师、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水污染控制设备的制造厂商等。协会下设工业废水、公共关系、科研、安全、标准方法和技术实践等6个委员会。

  联合会通过出版刊物、每年10月召开年会等方式,传播和提高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

  节约电资源

  我国的电力供应,少有充足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前几年常常晚上突然停电。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电力仍然不足,局部地区甚至还有很大的用电缺口。所以,去冬以来,媒体上不时有各地如何合理分配电力、如何节约用电以力争“不拉闸”的报道。近年来各地一哄而上的“亮化工程”,也遭到了不少批评,一些地方政府也闻过即

  改,停了亮化设施的电,以保证生活生产用电。但“未来3到5年,中国经济都将笼罩在电力短缺的阴影中,部分地区的‘电荒’包括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电荒’在近期都无法缓解”(《社会观察》XX年第一期)。于是,刚刚开春,一些地区已经又闻“拉闸”声,河南省今年的电力供应形势就“十分严峻”,“据专家预测,今年夏季我省电网最高负荷将达到1500万千瓦,电力缺口200万千瓦,在省网高峰时段拉闸限电将难以避免”(《大河报》2月25日)。

  电力紧张,水资源也不宽松,许多地方的水资源也常常吃紧。《南方周末》记者在一缺水地区采访,夜宿农家,一盆洗脸水竟被多次利用——记者先洗脸,主人全家洗脸,记者洗脸??而国内许多大城市也是缺水城市,为了省水,曾有位在郑州考察缺水情况的北京专家,连续几天没舍得洗澡!

  但电、水如此紧张,浪费现象却无处不在,从党政机关到社会团体到大小企业到家庭,大量不必亮的灯,在明晃晃地亮着,大亮不该流的水,在白哗哗地流着。“公家”的少人心疼,私人的因为有钱,多少都“用得起”,虽然不必用,却也要用。但电、水都是公共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转载自第一,请保留此标记。),总量一定,甲地用多了,乙地就少了,倘甲地用得过多,乙地可能就得“拉闸”或限时供水,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有过“先例”,春节前后,“除省市机关办公、交通客运部门、重点大型医院

  等个别重点用户外,长沙市几乎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区都已开始实行分片供电,停电停水的日子

  是多么难过:家里漆黑一片,蜡烛涨得死贵也很难买到,冰箱、空调成了摆设;该洗的洗不成,连厕所都不敢用——没水冲??我的天,那日子??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止浪费行为,这样的日子将很快到来。

  所以,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多少电费都交得起,都有义务节约用电用水,可用可不用的电、水,不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家都能用上电。但自觉是靠不住的,要想真正把该省的电和水省下来,还必须用制度来保证“限有余而补不足”。这可以借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原则,针对不用的用户,确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内,按正常价格收取,超过起征点的,超得越多,收费越高,这样一来,将在相当程度上迫使人们节约,私人的钱自己心疼,“公家”交钱的单位,也会制订有效办法保证节约。从而有效地限制浪费,平衡用量,尽量减少因供应不足所致的断电、断水现象,保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让我们记住,“电力对一个国家来讲,就如同血脉,携带营养物质和氧气,流经全身。所到之处,生产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血流不畅,就可能导致各种经济损失,甚至机体坏死”。电力如此,但电力短缺,尚有些许替代余地,水资源则根本不可替代,其一旦短缺,后果将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出台办法,坚决遏止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节约电水资源。节约石油资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目前还离不开矿物燃料和金属矿藏,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都是有限的,开采多少储量就减少多少,开采的速度越快

  减少的速度也越快。某些使用过的废旧金属可以回收并重复利用,但能重复利用的程度有限,根本不能取代新开采的需要;矿物燃料则用一点就少一点,完全无法重复利用。自从内燃机出现以来,人类对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就开始了一场前途未卜的“赛跑”。人们当然知道石油储量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新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开采量,同时己探明储量又足够开采许多年,人们就可能对石油的利用采取乐观的态度,将新能源的开发推迟,让子孙后代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当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过去的岁月里,勘探经常领先于开采,例如,1970年时己探明的石油商业储量仅够开采37年,到了1988年,由于新的勘探发现,采用节能技术和利用其他能源,已知石油商业储量可以开采的年限增加到了45年。石油的地质储量远远大于探明储量,而可开采的商业储量又只占探明储量的一小部分,同时开采技术还在不断提高,探明储量的开采率也在提高。但是,地壳中石油的总储量毕竟是有限的,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勘探技术最终会探明可开采的总量。石油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可以预见的人类历史中人类不能幻想其储量会增加。当石油不加快开发替代能源以减少矿物燃料的比重,这场“赛跑”很快就会到达终点。石油是这样,煤和天然气也是这样。

  统计资料表明,人均能源的消耗量与收入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纽约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891升汽油,而印度的加尔各答这一数字减少到182升,两者之间相差近10倍,全部能源消耗量的比较也一样。可以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全球已探明的石油资篇三:关于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调查报告

  园艺科技学院 园林2班 张婷婷 021*******

  一. 调查对象

  在校师生及周边小区居民和周边各部门单位

  二. 调查时间

  XX年11月25日

  三. 调查目的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29b49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d.html

《节约资源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