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发布时间:2019-11-06 21:01: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神创论与进化论 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经典力学与量子理论 D.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解析:B 相对论并不是对经典力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发展了经典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B项符合题意。神创论与进化论是一种对立关系,经典力学与量子理论、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研究的领域不同,排除A、C、D三项。

2.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  )

A.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解析:C 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是互联网的影响,故排除A项;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是量子力学的影响,故排除B项;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是相对论的影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与相对论的内容相悖,应排除。

3.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爱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错误。实验显示,被爱因斯坦质疑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量子力学中又称为“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并为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发现证明,在特定条件下,信息在空间中两点之间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上述材料表明(  )

A.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据科学实验

B.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持否定态度

C.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已经过时

解析:C 爱因斯坦质疑“量子纠缠”的存在,而科学实验获得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说明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故正确答案为C项。

4.“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而并非像先前所想象的那样以平衡和连续不断的方式释放。”这一理论的提出(  )

A.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D.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解析:D 从“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可看出该理论是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引导人们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探索微观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故D项正确。A项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成就的意义,B、C两项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故均排除。

5.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

A.挑战封建神创说

B.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解析:D 根据材料中“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论是量子论,材料中强调的是基本粒子的运动,也就是微观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故选D项。

6.“您尾号xxx的信用卡于x月x日x分消费人民币x元[xx银行]。”当你接到这样一条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银行短信提醒时,你一定不会想到,每秒就有1 850余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短信通过银信通系统发送到用户手机中,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这是记者在2013年5月17 日“世界电信日”期间获悉的数字。这种状况表明(  )

A.信息化超过了人们预期

B.银行发挥信用主体作用

C.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

D.银行加快了信息化步伐

解析:C 信息化超过了人们预期,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银行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没有体现银行发挥信用主体作用,B项错误;材料“每秒就有1 850余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短信通过银信通系统发送到用户手机中,保证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体现了信息化方便了大众生活,C项正确;银行加快了信息化步伐,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7.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英雄人物。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是指(  )

A.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B.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

C.“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

D.苏联“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

解析:B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乘坐的是宇宙飞船,且苏联1961年发射的宇宙飞船是“东方一号”而不是“东方红—1”号,A、D两项排除;1969年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的是美国宇航员,不是苏联的加加林,故排除C项,答案为B项。

8.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图所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是(  )

演讲提纲

……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

A.科学理论推动科技革命

B.科技革命造就科学家

C.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程

D.欧洲是世界科技中心

解析:C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以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被称为“蒸汽时代”;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为电的利用打开了通道,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准备了理论条件。以上反映的都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C项符合题意。

9.1960年,联邦德国议员施万写信给中国驻波兰大使,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通过放弃爆炸原子武器来申明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决定权,该建议被中国婉拒。这主要在于,中国发展原子武器(  )

A.打破美苏垄断空间技术

B.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

C.实现我国科技飞跃发展

D.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子武器不属于空间技术,A项错误;仅仅依靠先进军事技术,不能保证社会长期稳定,B项错误;“爆炸原子武器”不代表我国科技飞跃发展,C项错误。故D项正确。

10.1979年,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率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人问他:“三十年前你非要回国,后悔了吧?”叶笃正答道:“不!不回去,个人生活成就大;但是回去了,对中国气象事业贡献大。”可见,促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动力是(  )

A.新中国良好的科研条件

B.个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C.国外物质生活条件落后

D.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解析:B 材料中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的决定毫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回国对中国气象事业贡献大,说明促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动力是个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科研条件艰苦落后,故A项错误;当时国外物质生活条件很优厚,国内生活条件落后,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故D项

错误。

11.

上表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缓慢

C.“左”倾错误的发展 D.中苏关系恶化

解析:C 两个非常时期分别是1959~1962年和1966~1975年。前者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后者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非常时期的出现均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导致非常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解析:D 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

13.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政策(  )

A.顺应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引发了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

C.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A 20世纪60年代,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因此“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政策顺应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A项正确;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是这一调整的原因,B项颠倒因果关系,故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这一政策对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标志

C.表明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说明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解析:C “江青反革命集团”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15.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C 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在工程院院士和“两弹一星”科技专家中归国学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说明留学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招生只有2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尤其是21世纪后招生人数急增。2001年录取率突破50%,2009年录取率突破70%,据报道近两年录取率达100%。因此可知,中国(  )

A.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B.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C.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D.高等教育正向正规化迈进

解析:B 题干主要反映了我国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没有提及教育的转型问题,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中的录取人数及录取率的变化,可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我国录取率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不能说明高等教育向正规化迈进,故D项错误。

17.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充满激情地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段话旨在(  )

A.加紧制定新中国文化建设方针

B.阐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C.突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D.强调贯彻“双百”方针

解析:C 材料体现了毛泽东对于进行文化建设的要求,但没有体现加紧制定新中国文化建设方针,故A项错误;从材料“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可知,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会带来文化繁荣,但没有体现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从材料内容毛泽东预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会带来的文化繁荣的局面可知,这段话是为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突出新中国文化建设重要性而发表的,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18.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后,“双百”方针得到正式的确定。“双百”方针的确立(  )

A.消除了文艺领域的分歧

B.意在调动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

C.表明党的执政方针改变

D.得益于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

解析:B “双百”方针本意就是允许艺术问题和学术问题中的分歧共存,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鼓励知识分子自由创作,自由研究,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党执政方针的体现,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反映了中央的正确决策,故D项错误。

1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

A.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B.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C.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D.反映新中国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

解析:B 《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被称为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林海雪原》描写了人民军队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英雄儿女》展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悲壮的战争风云。《红色娘子军》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这些讴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及颂扬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突出反映了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体现了文艺创作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0.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当时掀起这场大讨论的背景为(  )

A.洋务运动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B.“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泛滥

C.邓小平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D.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解析:C 从时间看,1979年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事件看,是学术问题的争论。所以这场大讨论的背景是邓小平重新强调“双百”方针,答案为C项。其余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为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材料三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两项决定,以下摘引了这两项决定的部分要点)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材料四 和过去不同,科学已开始扮演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这表现为,科学发现了新的物质和新的过程,特别表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前的生产实践不可能产生的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出现的大体时间。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5分)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了要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三个实例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3分)

(3)上述材料基于哪些领域又是如何说明科技进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的?并各举科技实例具体说明。(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及有关材料,说明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生产实践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6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时间。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及原子能领域的成就,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第(2)问,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所举实例只要是1985年以后,并且能够体现“决定”的实施情况即可。第(3)问,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涉及的领域,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根据材料四回答科学发现与生产实践的

关系。

答案:(1)大体时间:火药大体出现在唐朝,指南针出现在宋朝,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3分)科技成就: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银河巨型计算机。 (2分)

(2)实例: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3分)

(3)社会变迁(社会转型):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1分)如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条件。(1分)

经济建设(生产力、社会生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1分)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发展。(1分)

社会精神生活: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1分)如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现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1分)

(4)关系:教育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2分)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分)“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 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民国初年,时人亲历的一次通俗讲演活动的场景:听讲的大约不到100人的样子,其中以工、商、军、学界的人居多……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猛然回顾在座诸人中,竟找不到一位女性。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

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 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12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可知,由政府主导进行及教育形式多样;由材料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可知,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由材料一“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竟找不到一位女性”可知,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由材料一“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可知,组织较为松散;由材料一“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可知,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第(2)问第一小问新发展,由材料二“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 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可知,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由材料二“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说明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由材料二“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可知,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由材料二“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说明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进行;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组织较为松散;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答对四点8分,四点以下每点2分)

(2)新发展: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业余教育将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重构基层社会;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革;促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803c8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97.html

《2019 -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