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价值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06 09:4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

【摘 要】:时至“一战”一百周年之际,加强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既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重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的体现,同时又是以史为鉴,加强国民教育,提升国民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理解炮台所蕴含的价值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字】:青岛山炮台遗址;保护;利用

青岛山炮台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时至今日,依然谈及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实物价值,更重要的是建筑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因素,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设计理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加强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一)对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视

遗址是人类文化延续性的象征,每一处遗址都曾历经沧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实物的历史,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各文物爱好者都试图从中发现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对象。

青岛山炮台遗址同八大关建筑、教堂、总督府、德国警察署、欧人监狱等一道,构筑了青岛独有的城市画面,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青岛的发展演变历程。德租青岛时,先进的军事防御设施,既展现着德国军队力把青岛打造成为“样板殖民地”的决心,同时也代表着当时世界先进的军事水平和技术水准。

对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视,尤其是战争类文物古迹的重视,不仅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实物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以史为鉴,铭记历史,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岛山炮台遗址保护利用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管中窥豹之势,以小见大。通过青岛山炮台遗址研究历史,探索德租日占时期青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的演变,以及整个“一战”的进程演变及其对青岛人民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从军事防御设施延伸到居民区、行政区、司法区建设,从而进一步了解德租日据时期,经济贸易、基层组织、城市规划、房屋布局、建筑艺术、公用事业发展、工业经营、进出口贸易和近代青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

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一战”期间唯一的一处亚洲遗址更是意义重大,在保护利用研究过程中提供着弥足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因此,研究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国家对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视,还因为它作为“一战”唯一的一处亚洲遗址,在“一战”一百周年之际加以重新看待,有助于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学者以及领导干部加强管理和重视,充分挖掘青岛炮台山实物遗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价值元素。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基因,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品格。城市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会给人们留下一种独有的印象。例如,江南给人的印象是江南水乡、人杰地灵、书卷气息、书香门第的感觉;山东给人的感觉是孔孟之乡、憨厚淳朴;南京给人的体会古朴庄重、大气肃穆;总之,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建筑地标、文化地标和精神地标,而青岛自1981年建置以来,作为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而言,寻找其文化内核、精神地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一座城市人民的性格塑造、城市风气的形成和城市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的提升有着极端的影响。

青岛自建置以来,先后经历了德国的租借、日本的侵占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一直延续至今,有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探索过往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发现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品位,在了解历史、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的前提下,发现自身的文化定位,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德租青岛时期,青岛的房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华洋折衷式,二是德国式,三是和洋折衷式。华洋分局的房屋布局和建筑风格不仅凸显了建筑艺术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对青岛社会、市民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青岛区、大鲍岛区、埠头区和别墅区等区域的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建筑,其牢固程度,都可堪称东亚第一;与之相比较,日剧时期,由于移民数量的增加和房屋需求的增多,其建筑质量就德国建筑而言就差得多。德日在房屋建筑、城市规划方面的态度,一方面凸显了两个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另一方面对青岛社会和城市市民的心理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德国占领期间,不仅注重军事占领,还注重经济贸易的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和公用事业的发展。而日本在占领青岛的时候,则主要以军事占领为主要目的,其手段残忍,目的明显,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痛的记忆。

因此,青岛作为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其一百年的时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硕成果,应该归功于其特定的文化内核。而青岛文化的定位应该基于其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一方面作为沿海城市,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经济贸易进出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为青岛当时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机遇;另一方面,德占青岛时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系统,为青岛今后的发展提供的宝贵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总之,以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为契机,探寻青岛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文化的传递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岛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3)青岛地标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

万国建筑展览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世界园艺博览会、崂山道教、五月的风、帆船之都、滨海城市、海尔海信、啤酒蛤蜊、五四运动、音乐之岛等术语都是当下人们对青岛的形象描述。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或者当地的市民也许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然而,通过访谈发现人们对国际化都市、海滨城市和观光旅游的了解,似乎要远远的多于对青岛发展史的了解。更有甚者,青岛当地市民都不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不能清晰明确的讲述有关总督府、青岛山炮台遗址和八大关的历史故事。作为城市的发端地,积淀着百年的历史风韵,留给城市人民的是财富,更是精神支撑,它与市民对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时至今日,青岛的地域范围已不断扩大,由李沧区、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和崂山区等若干区域组成。崂山的道教、旅游观光区堪称青岛一绝,李沧的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影响巨大,市北各种文化街区令游客驻足,现代化的旅游场所,极佳的避暑胜地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为青岛最初的发端地,今天的市南区,则更应该联合市北区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加大历史与时代的结合力度,提升文化的宣传范围和影响力,让历史的气息散发在这座充满世界风韵的城市中,让万国建筑展览馆的设计理念得以传播,让“一战”的历史教训铭记心中,打造符合青岛特色的文化景点,促进青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让地标性建筑再发光芒。

二、青岛山炮台遗址的综合价值系统

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近代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价值因素。天然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造就了青岛独特的历史地位,青岛山炮台遗址也因为一段历史,而成为集历史、科学、艺术、教育、军事和城市规划为一体的综合价值系统,对当今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历史价值

青岛山炮台遗址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而备受关注和重视,它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风貌特色和地域特点,其要塞指挥部围绕着“一战”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建,在历史的进程中,目睹了近代青岛的演变过程。炮台与城市的发展相伴而生,见证了这座渔村发端城市的风雨历程,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青岛山炮台遗址原本有南、北炮台和要塞指挥部三部分组成。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之前,德军在投降之前将南北炮台自行炸毁,唯有地下指挥部保存至今。作为“一战”唯一的一处亚洲遗址,青岛山炮台是德国武力占领青岛的历史见证,通过实物证明了德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领土,而在青岛进行的各种军事侵略活动。

在炮台展览馆和地下遗址中,有许多珍贵的甚至绝无仅有的历史遗迹,其中德、日占领时期的多份原始档案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也是难得一见的历史实物。如德皇威廉二世的画像,胶澳总督使用的写字台/德式床、电报机,德军军服及头盔等;复制文物中有原北炮台处的克虏伯大炮,另外还有壁画、群雕、沙盘等。据了解,这些一战时期的文物大多是青岛独有的,其他地方并没有存留下来。

青岛山炮台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铁证,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它目睹了青岛由一个小渔村到储煤站,到军港、商港,再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3]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风雨,既饱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之苦,见证着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格,同时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彰显着它的活力和魅力,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寻找那份经久的过往。在这里,我们铭记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受欺、腐败就会亡国”的深刻教训和启示;在这里,我们祈求和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永远都不发动战争,但也决不允许他国肆意的侵犯。

(2)军事价值

从古至今,青岛依山傍海的险要地势,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海防战略要地。青岛海岸线长,曲折多湾,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可停泊大型船舰。曲折多湾的海岸线,有助于隐蔽和靠前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控制近岸海面。[4]

而炮台作为架设火炮的台基,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工事,旧时构筑在江海口岸和要塞的永备炮阵地。1891年,青岛建置,清军便开始在此修筑炮台。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称俾斯麦山,在延续使用炮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建设,将山体挖空,建有地下要塞指挥部。无论是清军还是德国军队都在此处设立炮台基地,进一步说明了青岛山炮台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第一,青岛山海拔128.5米,位于市南区中部偏东,是青岛市区地二高峰,仅次于太平山在前海一带的最高山,面向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其视野开阔,易守难攻的地缘优势,是炮台选址的重要原因。

第二,德军为了更好地保卫地下要塞,设立了防御性碉堡和暗堡。此外,为了使这些军事设施更加隐蔽,德军还在山上种植了黑松、刺槐、黄连木等。其严谨的军事布局、战略思维对我国军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360度旋转“瞭望塔”、克虏伯大炮这些实物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众多领域的同仁而言,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通过深度解析“一战”遗迹,及时追踪精锐的武器装备,揭秘“一战”军史秘闻,进而为军迷和军事专家构建最具价值的交流互动平台。从建筑风格、房间布置、设施摆放以及实物展现等角度,深入探析德军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进而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等层面进行改革,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3)科学价值

青岛山炮台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设施最为齐全的地下军事要塞。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精湛的建筑技术、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无不展现着其丰富的科学元素。例如,青岛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海边城市,气候潮湿。为改善地下指挥所的潮湿状况,德军首先在指挥所外围精心构筑了排水管道,在指挥所内部则使用了取暖烘干设备。此外,劈山、浇注、回填式的建筑方法,为地下军事建筑的典型之作。此建筑充分展现了“一战”时期,德国军事技术领先世界的精湛水平。当然,也证明了日耳曼民族严谨的民族性格特点。

1.选址精准合理。炮台基地深藏于青岛山腹中,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青岛山海拔高度128.5米,为附近最高制高点,视野开阔,无遮挡物,便于观察敌情,获取情报。其选址合理、精湛,无不体现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理性思维。

2.炮台规划系统全面,技术精湛。德军在此修筑炮台之时时,采用了劈山、浇注、回填式施工方法,并因地制宜,结合青岛潮湿的自然环境,设有防水、防潮隔离带。各指挥室内设有相互传递作战命令的“信窗”,有存放弹药的壁橱,有审讯俘虏的密室,还有会议厅等若干配套设施。为了有效杀伤敌人,将正门入口设计为三层大铁门,门框高度为1.7米。此种设计,构思缜密,布局合理,1.7米的门框高度,三层的大铁门,是为了减缓敌人进入要塞的步伐,倘若要塞洞口被敌人发现,也只能一个一个地依次“漫步”而入,一旦奔跑,就会碰到头部。

3.

(4)规划价值

作为“一战”唯一的一处亚洲遗址,其合理精湛之处,还远远不止以上几点。德占青岛时,最初是想通过青岛的规划建设同英国一较高下,试图把青岛建设成为德国永久的“样板殖民地”,以显示其经营殖民地的能力并不亚于大不列颠帝国。[5]因此,青岛山炮台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在德占青岛期间,并非孤立存在,单打独斗的。德军对青岛的城市建设有着严格的规划设置,是集军事防御区、行政区、工业区、居住区、教堂、学校和港口、铁路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中,青岛山炮台便是军事防御区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山炮台作为当年德国占领者极为重要的军事设施,保留下来,延续至今,既是对城市格局的保护,同时,又便于人们重新探索“一战”场景,重新发现历史。欧人监狱遗址、青岛山炮台遗址、基督教堂、圣弥爱尔天主教堂、圣保罗教堂以及八大关等一系列的建筑实体,历经风雨延续至今,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当年德占青岛时的影子。完善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一直沿用至今,不仅透露出德国人严谨的思维特点,同时也彰显出当时德国先进的军工设备和技术水平。

(5)教育价值

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一战”唯一的一处亚洲遗址,其背后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事件,还见证着青岛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青岛山炮台遗址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一战”,谨记历史教训与珍惜眼前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897年德占胶州湾,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德国将其看作是控制山东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重要港口。青岛山则因为其占据了周边的制高点,而被作为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至此开始了对胶州湾的统治。在德占胶澳期间,山东各地人民组成大刀会、义和团等民间组织,与德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英勇的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此外,德占胶澳激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认识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危险,下定决心变法。至此,德占胶澳成为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焦点问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殖民权益。至此,青岛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这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爆发了“还我青岛”五四爱国运动。直到19222月,按中日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规定,日本侵略者才被迫从青岛撤军。同年12月,北洋政府接管青岛,直系军阀部队进步该地。

青岛近代历史发展的艰难进程,既见证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青岛这座渔村的发展演变。青岛山炮台遗址管理部门应与教育部门、文物局、考古界以及学术界等同仁共同参与遗址的保护利用与研究,从中挖掘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教育价值,提升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底蕴。此外,管理部门还需整合报纸、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介、文化旅游和考古研究的合力,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了解青岛的近代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百般坎坷和“一战”的历史教训,从而更加珍惜今日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铭记历史,防止悲剧重演。

市街、下水道、建筑、居民区、绿化和防御体系,无不深深地打下了德国文化的价值。至今,人们仍习惯于用“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来形容青岛这座城市,仍习惯于把青岛定位于一座中西合璧的现代化都市。追根溯源,在谈及青岛的发端时,人们依然把青岛定位于近代中国殖民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城市。总之,德占青岛多年,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景观和人文资源,延续至今,相关研究人员依然可以从中探索发现战争的遗迹和殖民统治的思路,为今天的史料研究和国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6)艺术价值

炮台位于青岛山腹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天然浑成,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与协调性,在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前提建成地下军事指挥部,其自然的艺术美不言而喻。先进的军事设施、设计手段以及独特的施工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都向世人展示着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其中蕴藏的科技美也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炮台外围的排水设施,内部的隔湿带是针对青岛潮湿的气候特点和山区地理位置而建的,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既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的思维特点,同时又展现建筑本身独特的人性美。总之,青岛山炮台遗址保存至今,历经风雨,其当中所包含的建筑美、军事美、科学美和人性美对当代建筑设计、房屋布局和艺术审美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亚洲唯一一处“一战”遗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实物价值,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加强其保护利用研究是学习历史,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加炮台遗址的运转活力

青岛山炮台遗址位于市北区和市南区交界地带,是市北区建设委员会的一个下属单位,其管理体制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臃肿的机构组织,使得遗址的保护利用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一是门票价格的制定标准是否合理。炮台遗址位于青岛山腹中,其上方为青岛山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途径青岛山公园方可进入炮台基地,旺季15元,淡季12元的门票价格标准从何而来。既然是公益性的博物馆,其门票主要是为了维护展馆的日常维护,那价格制定的过程是否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不少市民反应价格高是人们不去参观的重要原因。在青岛,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都是免费开放的,公主楼的价格也仅仅是8.5元。因此,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应充分体现其公益性,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

二是活动类型是否丰富。作为一处历史性的展览建筑,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举办主题相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仍是调动居民热情和青少年主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想真正提高青岛山炮台遗址的教育意义,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功能,必须要从内部改革,充分挖掘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价值。

(2)突出公益性,提高炮台遗址的社会服务能力

博物馆文化与城市发展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密不可分。青岛的历史是一部近代中国殖民侵略的历史,烙下了浓重的殖民色彩和世界特色。炮台遗址、八大关建筑、德国总督府、德国警察署、欧人监狱、劈柴院、三大教堂、童子学院等,一方面体现了近代青岛完备的城市建设体系,先进的建设水平领先于世界,大有世界建筑奇观一说;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当时的青岛已经完全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占胶澳一举进一步把中华民族推向了黑暗的深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至此各国列强以此为借口,竞相瓜分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使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岛,既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又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城市旅游、建筑奇观游览和文化熏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理应突出其公益性,造福于社会大众,促进“一战”遗址的保护与精神的传承。小小炮台见证着百年的历史演变,传递着不朽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艰苦抗战,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延续至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往直前,奋发图强。只有以史为鉴,不断的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才能够真正的促进中华民族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升青岛山炮台遗址的社会服务能力,凸显公益性,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还包括服务上的公益性。只有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和传播,才能够真正发挥“一战”遗址在今天的教育意义,引领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责任观,提升国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真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第一,炮台遗址管理人员是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门票价格,施惠于民。例如,针对儿童、青少年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和单亲家庭的免费或半价优惠;在青岛解放日、国际博物馆日、国防教育日等重要的节日是否可以加大优惠力度,实行免费参观。当然,所以的这些举措,都要建立的对炮台遗址的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切不可因为载客量过高而导致人为的破坏。因此,在实行价格优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游客的日参观人数限制。

第二,提升讲解服务质量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的研究,组织送展览进学校、进军营、进老年公寓的文化惠民活动。毋庸置疑,只有扩大青岛山炮台遗址文化的宣传区域和影响范围,才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体验和感受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了解“一战”期间德占青岛时的屈辱历史和战略思维,进而提升一座城市的整体科普水平和人文素养。

第三,要加大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普及力度,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教育之于未成年人,犹如水分之于鲜花。在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博物馆应该有完善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备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6]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军事类博物馆遗址,理应承担起更多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自身功能,拓展宣传渠道和形式,不断丰富宣传内容,更好地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3)坚持系统原则,提升炮台遗址的影响力

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一战”在亚洲的唯一一处战争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实物价值,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重要的场地。调查中发现,当地市民或居民对青岛山炮台遗址并不了解,甚至从未听闻,即便是青岛高校的大学生对其也不甚熟知,更不用说中小学生;此外,在经过蹲点、访谈之后发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以外地游客居多,事后在询问参观者的感受时,也只是寥寥几句,一带而过,放佛并没有对这个国家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留下特别的印象。种种迷象困扰着青岛山炮台遗址的管理人员,是宣传力度不够,还是遗址本身缺乏对参观者的吸引力呢?查阅古籍、翻阅历史、游览各地之后,在点点滴滴的积聚中,慢慢地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在结合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青岛山炮台遗址的历史文化元素,增加遗址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增加其文化吸引力,进而更好地促进遗址精神的保护和传承。

1.内部整顿与外部宣传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市北区建设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如何充分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机构改革,是提升青岛山炮台遗址文化影响力和建筑地位的重要因素。只有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促进运营方式的改革,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够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感染力和时代吸引力,进而更好地进行青少年教育和市民教育。此外,还必须加大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同新兴媒体的结合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而吸引参观群体,达到教育的目的。

2.整体开发与局部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整体开发和局部利用既是青岛历史建筑旅游做大做强的可行之路,同时也是充分挖掘炮台价值的重要途径。青岛山炮台遗址建筑布局合理、技术精湛、历史底蕴丰厚、人文情怀浓烈,是了解青岛近代发展历程的不二之选。整个的青岛山炮台氛围作战指挥区、生活卫生区和后勤保障区三个部分。内部还建有会议室、兵器室、秘密逃生孔道、警卫兵室、卫生室、洗澡间、勤务兵室等若干房间,规划整齐,设施齐全,既体现了德军严谨的思维特点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人性化因素,以至于在今天仍是不落后于时代的经典建筑之一。

青岛山炮台遗址、烟台东炮台遗址、天津大沽炮台遗址和虎门威远炮台遗址都是重要的海防基地,依托海洋军事要塞而发展起来的重要防御性建筑。然而,各自在建筑材料、规划布局和设计理你等层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区别,各有各的特色。例如,虎门威远炮台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其底层均用宽厚0.3米、长1.5米的花岗岩石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依然采用传统的构筑方法。而青岛山炮台遗址上的铁塔采用的则是德国本土铸铁建造而成的,在青岛组装,塔身有近10厘米直径的螺丝钉,工字钢和铆钉的采用亦代表了德国当时先进的技术装备。时至今日,仍不生锈。因此,青岛山炮台遗址的利用与保护一定要坚持整体开发与局部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挖掘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展现出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浪潮中保持自身独有的魅力,吸引更多人的亲睐。

此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的有机整体。青岛山炮台遗址也不例外,其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不能够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还需借助外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青岛作为一座近代殖民城市,其欧式的建筑风格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真正提升青岛山炮台遗址的社会影响力,必须要坚持整体开发的原则。与德国警察署、欧人监狱、德国总督府、童子学校、教堂和八大关等经典建筑相结合,打造参观学习游览的一体式观光模式,集军事旅游线路、德国行政建筑旅游线路、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旅游线路为一体,整体开发,互相带动,在市民游客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蓝图,为其更好地了解青岛近代史、青岛发展历程勾画出一幅系统而全面的城市景观。[7]

青岛山炮台遗址作为“一战”在亚洲的唯一一处遗址,其保护利用研究不仅关系到青岛城市的起源、演变、现在和将来,还关系到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乃至世界范围内对“一战”历史的真实认识。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史为鉴,在史料和实物中寻找本真,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银睦.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叶春樨.青岛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6.

[3]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J].青岛近代城市史论文集,2011415.

[4]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军事志[M].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5]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J].青岛近代城市史论文集,2011414-420.

[6]免费博物馆:如何变成大课堂.http://edu.people.com.cn/GB/227842/17922370.html

[7]刘庆.青岛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54a9128bd63186bdebbc6c.html

《青岛山炮台遗址的价值保护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