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和中国

发布时间:2013-05-16 21:35: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和中国》

重要历史现象、历史概念

一、罗斯福新政

材料一 新政不只是一个项目,是罗斯福和他的内阁在他刚开始任职的时候和以后的几年里制定的一些项目的名字。罗斯福想做的不仅仅是减轻经济衰退带来的眼前的问题,比如:失业问题和低收入的问题,他还想规范和实施政府干预和经济政策,并且帮助防范以后的经济衰退。所以有很多项目,比如工作项目,来帮助筑路、建学校、修桥、筑堤、植树、重建公园。这样,不仅让人们有了工作,也给政府提供了有用的基础组织。还有很多项目,比如,社会保障项目,给老年人、失业人群和残疾人提供保障。还有有关银行和金融业的政府政策,这将有助于防范以后的经济衰退。

——《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二 大萧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失业率,但是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大萧条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私人投资率的萎缩,而新政时期私人投资的恢复也很有限:1929年私人投资占GDP16%,到1941年也就恢复到14%。就人均GDP来说,1939年美国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材料解读】19291933年的大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使人民深受其害。在危机高峰时期,美国有200万流浪者。而此时的胡佛及其领导的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认为经济危机是正常现象。罗斯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取代胡佛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从1933年到1934年,罗斯福实施了第一期新政,通过了70多项法律,稳定了摇摇欲坠的经济形势。罗斯福新政的第一个举措是,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清理整顿银行;第二个举措是由国会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旨在复兴工业;第三个举措是国会通过的《农业调整法》,以减少耕地的方式减少产量,从而提高产品价格;第四个举措是政府开展失业救济的工作。19335月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其目的是向穷人提供援助。到1936年,用于直接救济的拨款共达30多亿美元,但失业救济的主要方法还是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公共工程署则投资于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各种工程,在6年内为800多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到1939年,美国70%的新学校、65%的法院市政厅、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是在它的帮助下建立的。11月又建立了民用工程署,在一个月内为400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1935年,工业产量比1933年增加了14%,美国经济开始恢复起来,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了。 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不少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对罗斯福新政则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统计数据,说明新政并没有取得成绩,反而加剧了危机。

问题探讨:

1.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各从什么角度看待罗斯福新政的?

2.评述材料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论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解读:

材料一观点:“新政”缓解并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了危机。

论述角度: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社会矛盾;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材料二观点:“新政”没有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危机。

论述角度:新政对降低失业率效果甚微,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改善有限;新政对私人投资刺激有限,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罗斯福政府借计划、控制和调节为名大肆扩张,限制经济自由。

二、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二 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指控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斯大林全集》

材料三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1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材料解读】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第六,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探讨:

1. 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是如何应对的?

2据材料三、四概括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社会概况。这些概况说明了什么?

指导解读:

1)有利条件: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应对:苏联领导人在当时形成领导相对正确的理论认识,并采取了相对得当的措施,在保证经济独立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2)概况:一方面,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说明:一方面,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该体制有着重大的局限。

三、经济大危机与国民政府币值改革

下表为中华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相关史实简表

【材料解读】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不仅打击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英国1931年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期间,也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为了刺激出口,限制进口,各国又纷纷宣布提高进口商品关税,贸易壁垒战愈演愈烈。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更是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场所,其民族企业和民族经济发展困难。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已经将红军从南方追剿到北方,红军力量大幅度削弱。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中宣布放弃原本要实行的金本位,统一发行纸币,不仅适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问题探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指导解读:

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金融控制;军阀混战,国家币制混乱(或者受外国银行和地方军阀滥发纸币);中华民国历届政府面对世界经济及金融制度变化进行改革尝试(或者此前中国政府进行了一些相关改革);国民政府初步实现国家统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或者各国在经济大危机中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或者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或者1936年经济成就);有利于中国更健康地融入国际市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为国民政府对经济、金融的统制提供了条件。

四、20世纪30年代国共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摘自《党史知识大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材料二 就像毛泽东在七大的一次讲话中说的:我们“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摘自《党史知识大讲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材料三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解读】国共两党在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合作,一次是1924-1927年的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是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形式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可以保持共产党员独立性,这种形式被部分国民党员成为“党中有党”。由于孙中山的坚持,这种合作方式得以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材料一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一些特点。随着孙中山病逝和北伐战争的进行,国共两党矛盾日益突出。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材料二反映的就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遭到国民党血腥镇压的情况。然而,随着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有了共同的敌人,有了合作的基础。处于第一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加上国共双方情况的变化,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与第一次完全不同。

问题探讨:

1)根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国共两党各自的特点,并指出这应该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国共两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中毛泽东说“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是什么含义?中共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共产党准备取消苏区、改编红军的行为。(要求结合背景、过程、影响进行评述)

指导解读:

1特点:国民党重视上层宣传和军事斗争;共产党重视下层民众的宣传动员。时期:国民革命时期。关系:党内合作

2含义: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遭到国民党镇压。措施:召开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发动武装起义。

3共产党的这一行为,是在日本相继发动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爱国行为,不久,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敌后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保障。

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最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观点依据的是

A.战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B.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

C.政府从限制农业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增长

D.战争直接刺激了国民的消费水平

2.毛泽东认为,要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关键在于解决好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改造

C.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土地公有化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

3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重大的文化庆典活动之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自正式演出以来,受到观众的高度称赞。该史诗共分五个部分,其中反映抗日战争的是

A.山河祭 B.热血赋 C.创业图 D.大潮曲和中华颂

4被称为“中华第一金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201181,值人民解放军诞辰84周年之际,“重走长征路”记者对此进行了报道,下列报道正确的是

A.红军长征是从四川省开始的 B.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长且最艰苦

C.四川省是长征最后确定的落脚点 D.四川省是长征的最先到达省份

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北伐战争的推动 B.南昌起义的爆发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6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7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1016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101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仔细观察下表

1928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9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A—B B.B—C C.C—D D.D—E

10《红星报》曾刊登一份文件,上面记载:“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议完全同意洛甫(即张闻天)同志关于反对五次‘围剿’的总结的报告,一致确认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文件提及的“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实际上是

A.中共二大决议 B.遵义会议决议

C.中共七大决议 D.瓦窑堡会议决议

11.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备受指责,如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是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

②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③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

④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二、非选择题

13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2)材料中 “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在新政中有何体现?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的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

材料三 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 %,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重大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苏俄/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6年间俄国(苏俄、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苏联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哪些原因?

材料三 1961~1983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3)从材料三看,这一阶段的苏联经济有哪些特点?对苏联社会有何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4e457327284b73f2425070.html

《高考专题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和中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