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4-09-09 19:47: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审美的历程论文

院系:化工学院 化机系

班级:过程11

姓名:包生福

学号:1120302022

对“美”的认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2000 多年前,庄子用典型的老子式思维令奔走呼号“圣人政治”的儒家子弟尴尬异常。虽难免于绝对相对主义的倾向,但是,庄子惊世骇俗的言论中无疑蕴藏着某种片面的真理。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政界学界,举凡大乱初定,百废待兴的当口,总有那么一两个血气方刚者振臂一呼,旦夕之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李泽厚身为八十年代年轻人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在那个渴望知识的年代里只凭一己之力引发了大众关于理性的狂热。而今,当那个激情自信又冲动幼稚的年代随着那些当初年轻人们的老去而成为略显沧桑的回忆时,我们回过头去,以不带情感的眼光重新审视李泽厚个人及其时代时,不难发现,《美的历程》,这本当年大学生无论文理男女几乎人手一册的美学著作,具有非凡的意义。正是它,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被压抑的人意识的觉醒。在讨论《美的历程》的思想内核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作为一本学术畅销书所具有的几个特色。正如每一个看过《万历十五年》的人都会陶醉于作者冷静但又意蕴悠长的散文式笔调,《美的历程》吸引人的,首先是它超出一般的文采。从今天的眼光看,《美的历程》的文笔简直可以令大多数徒有其名的散文家羞愧得无地自容。不知是因为写作时的激情饱满还是受到中国古代艺术本身的美的感染,李泽厚在本书中表现了他其他著作中所没有的感性力量。他用前所未有(以后其实也没有)的华丽笔触对中国的历史做了一次美的巡礼。评价盛唐书法时,他说“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讲到北魏的佛教壁画“舍生饲虎”,他写道 :“我们今天在这早已褪掉颜色,失去本来面目的壁画图像中,从这依稀可辨的大体轮廓中,仍可以感受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 :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规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成功的渲染和烘托出这些迷狂的艺术主题和题材,它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这样的文字,虽然失之浓艳,但在学术著作语言普遍枯燥无味的环境下,它还是成为了《美的历程》独具魅力的地方。除了文字之美,《美的历程》在结构和内容选取上也有其优势。就结构来说,本书基本采用编年体的形式,当然,因为时间跨度过长,编年的形式并不局限于一年一月甚至一朝一代,第八章“韵外之致”所讲内容跨越唐宋两代,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从题目一望可知,它说的是宋元两代的文艺。虽然每一章涵盖面有点大,但正如李泽厚所说,《美的历程》的写作方式是“匆匆迈步走过”的,它不允许过久的停留。所以,这种粗枝大叶的编年方式反而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条理清晰,富于整体感。再说内容,《美的历程》全书不过十数万字,和现在又臭又长,动辄上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是,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所在,字数少,意味着选取内容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美的历程》中出现的作品和人物都是该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读者,即使对中国的美学史一无所知,也不会对《美的历程》产生陌生感,因为,李白,张旭,颜真卿,杜甫,苏东坡,《牡丹亭》、《红楼梦》……这些人或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之中经常为人所提起的,读者即可把阅读当成一个加深了解的过程。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研究的核心。进入20世纪,随着语言分析哲学的崛起,这一问题被认为是虚假的或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而抛弃。然而,从解释学的立场来看,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传统其实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作为一种前见构成我们理解的出发点。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美学研究的核心,其中积淀着人类历史形成的深刻智慧与洞见,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正如当代学者马泽西尔所说:哲学美学需要回到美的本质问题,需要发展过去的哲学家用体系的方法所得到的深刻洞见。

重新反思美的本质问题,是否意味着重复形而上学的老路对此,首先必须把形而上与形而上学这两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毫无疑问,美的本质问题具有形而上的属性。但属于形而上领域的问题,并不必然地等同于形而上学的问题。二者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器”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则“道”乃是哲学所思的永恒对象。借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的说法,则“器”属于存在者而“道”属于存在的层面。显然美是关乎道的而不仅仅是器,美的本质问题所思的正是美之为“美”的道。而形而上学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种典型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尽管它悟错了道,误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思道本身也是错误的。哲学如果思道的话,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因此,我们不能犯在倒洗澡水时连澡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的低级错误,更不能因为反对形而上学便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是将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混为一谈,而走向一种本质虚无主义。故不能把一切形而上的问题都不问青红皂白归属为形而上学命题,否则的话,许多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追求休戚相关的价值、意义问题,都将会被宣判为无意义的伪命题,而堕入虚无主义泥潭。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可以探讨诸如美的本质之类的形而上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去探讨。即如何才能以避免重蹈形而上学的覆辙的方式去进入和探讨属于形而上层面的问题,把传统的形而上学命题中包含着的智慧和洞见转换成现代美学的命题形式。

廓清了美作为审美对象的这层含义,便可以对一些相关的因美的多义性造成的意义含混的美学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例如,我认为像诸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这样的概念便应当从美学理论中清洗出去。这类表达方式中的美其真正所指的含义也是指审美对象。故这类术语的科学表述应该是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客体、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客体等等。而按目前的表述方式,则人为地增添了理论的混乱好像有一种自然的美,另有一种艺术的美,它们是两种基本属性迥异的美;按此,则应有一种关于自然的美学,另有一种关于艺术的美学,仿佛自然客体与艺术客体给人的不是具有统一性质的审美体验。这岂非荒谬。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类概念的含混性而制造出许多虚假的伪命题,例如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便是一个由此产生的典型的伪命题。显然,这里是把艺术美理解成独属于艺术的一种特性,把现实美理解成独属于现实的一种特性,从而把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这一命题(在此我们姑且不追究其包含的机械反映论的谬误)机械教条化地翻版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由此这两个概念中的同一个美字便成为具有本质差异的两个东西。美等同于善。美的这种含义也比较古老。

美学史上早期关于美的从功用角度的定义,例如中国先秦伍举的无害曰美说,实质上指的是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美作为一个描述审美对象的基本审美品格的概念。例如在博克和康德的美学中,美与崇高是两个并列的概念范畴。在现代美学理论中,这一层次上的美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优美,它所描述的是审美对象的一种基本品格,而与崇高、悲剧、荒诞等概念属于并列的审美范畴。传统美学中的美是和谐的命题,放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来看,实际上是对优美审美品格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因此其合理性也仅仅局限于这一范围。如果将它扩展为对一切审美品格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则自然会造成理论上的极端混乱。

通过以上对美的理论使用中的多重含义的初步分析,虽不敢说已使美的本质问题完全清晰地从语言的迷雾中呈现出来,但起码已显示出这一问题中所包含的十分丰富的美学意义。美是什么之所以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于美的含义的丰富性使得争论常常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的。例如,如果在美是愉快与美是形式这两个定义或描述之间发生争论的话,则永远不会有争论的结果。因为二者虽然使用的都是美这个词,但作为概念所指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对象:一个谈论的是审美体验,另一个谈论的则是审美对象。再如,像美是生活与美是和谐这两个表达式所描述的对象也是截然相异的。使美的讨论陷于困境的另一原因则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可以说,上述美的每一种含义其实也就构成了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个层面,而这些层面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关联及不同程度的相互交叉。这些复杂的关联和交叉正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所在。因此,美的本质实际上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问题群。美学史上所出现的美的定义,往往只是局限于美的某一个层面,并以此来否定其他的层面,把一个原本十分丰富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从而导致美的本真含义的遮蔽。这也正是其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导致的恶果。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地阅读任何一位美学家的著作,便会发现他所使用的美的概念常常不自觉地在美的上述含义中游移变换。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并不等于它所关注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分析已显示,美的本质问题不仅不是可以弃置不顾的,而且将仍然是美学研究所必须关注的焦点,因为其内在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几乎覆盖了美学研究的全部领域。只不过不同的是,通过这种语言的清理,我们已将此传统问题转换成现代的美学形态,以便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方式展开追问。自然,本文不可能完成对美的本质题的解答,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但我们相信,本文的工作已经为进一步的研究廓清了道路,与此同时,也把传统中所包含的深刻洞见与当下的研究沟通起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69270c77232f60ddcca15b.html

《对美的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