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十变十为”

发布时间:2011-08-11 10:53: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十变十为”

前言:201156日上午,我甚为荣幸前往上海政治学院,向政工系的领导、教授和研究生学员,汇报当前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给允我的时间为90分钟左右,我就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冗谈一点肤浅思考和管窥之见。现将全文谨上,尚祈有识之士匡正。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政工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来这里,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向各位领导、教授和政工同仁来汇报、来学习的。我才疏学浅,眼窄识短,能力水平有限,有点诚惶诚恐。今天我要汇报的,是结合自己在基层从事政治工作,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谈一点个人肤浅的思考和看法,讲得不对地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十变十为”。

一、变“观考比拉”为“减量增效”

现在,我们有些单位包括一些旅团机关,抓工作很喜欢用一个套路——“观考比拉”,就是观摩交流、考试考评、比武竞赛、拉动帮带。这个东西似乎很管用。但我有不同看法,一项活动开展,最终都是要基层来落实的,如果领导机关只管“观考比拉”,不管基层实际,就会导致基层陷入“六难”境地:任务超量难承受、工作撞车难安排、会议缠身难解脱、检查频繁难招架、登记复杂难坚持、索要材料难应付。这“六难”是一直压在基层头上的座座大山。要减量增效,确实难,但总是可以探寻一些办法来的。

  我们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减量增效”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我从机关教育干事、基层指导员、宣保股长、副主任位置上过来,深知基层教育任务之繁重、教育开展之难做。我当宣保股长之初,就一直在冥思苦想怎么提高教育质效的问题。起初,我们的做法是——教育观摩、片区协作。就是先组织全体政工干部到搞得最好的单位去观摩,然后把政工干部优差搭配,17个单位分成四个协作区,起初对规范教育、落实内容有一定效果,但受人员岗位变动、政工干部层次搭配影响大,时间长了,格局就难掌握,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们又想了一招——量化打分、季度评比。制定一个教育考评细则,利用奖惩激励这个杠杆来推动教育效果,把教育“六个环节”细分成60多小项工作,每一项按不同要求,量化不同分值,对照细则去抓、去检查评比,坚持了半年,问题来了,这个细则等于是给自己下了个套,检查落实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很难操作,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基层意见比较大,最后,这个细则搞了三个季度就搞不下去了。再到后来,我们又做调研,召集基层政工干部开了七八次研讨会,拿出了个办法——统分归口、减量增效。去年5月份,我们场站《关于做好“四分六把关,推行教育统分归口、减量增效的意见》出炉了,到现在试行了一年,这回基层普遍反映不错,因为教育的量减下来了,而效果显著增强了。所谓“四分六把关”是指:教育内容分块梳理、教育对象分层施教、教育组织分片展开、教育实施分工负责,切实将上级下达的各项教育任务科学“统”起来、合理“分”下去;严把归口管理、教案送审、课前报告、随机听课、评教评学、检查考评关口,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内容照方案展开讲)

二、变“灌输背记”为“读书解疑”

  我在刚当宣保股长的时候,想在全站官兵开展一个“书香军营年”活动,就是倡导大家好读书、读好书,我搞了个官兵读书情况调查,其中有一项是“请写出影响你的10本书”。拿回来一看,官兵基本写不出10本,1本、2本的占多数,还有不少官兵甚至没有。这里面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没人写部队编发的书,一个人都没有,一本也没有。我当时就想,部队每年发了这么多书,难道就没在官兵脑海中留下一点深刻烙印?带着这个问题,我再到基层去找官兵搞座谈,问题找到了,大家一致反映,部队发的书理论性很强,都是拿着理论观点和领导讲话集中起来学,并且还要背记提问,官兵很反感。确实,对于背记应知应会、观点理论和领导指示,我觉得有些没有太大意义。比如政治纪律“十不准”、行政管理“十不得”、防范网络泄密“十条禁令”等等这些,它是应知应会,没说是应记应背,也就是知道了、会了就行了,没必要背记下来。你看,地方驾驶理论考试,100道题全是选择题,应该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说会做“选择题”,没必要会做“问答题”。而现在我们很多工作组下来总喜欢问,随便抓个战士,“防范网络泄密十条禁令是什么?”战士搞半天、憋得个脸通红,背出来大一半。但你叫他做选择题,他保准几秒钟就交卷。你说,这个东西要求背得滚瓜烂熟有什么用呢?只有一个用,那就是谁背记得最好,下次谁去参加条令知识竞赛。人家美国学生考试时都把九九乘法表和元素周期表摆在桌上查,从来不要求背。可他们就是厉害,多少发明创造都是他们搞出来的,还获诺贝尔奖,看看我们,九九乘法表、元素周期率倒背如流又怎么样?你能背出诺奖来?何况元素周期率也不是你发明的。爱因斯坦当年去美国时,一下飞机就有记者问他:“爱因斯坦,请问世界上有多少种元素?”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在我脑子里只有数据和原理。”人家不愧是伟大的科学家。现在工作组领导问:“**,空军禁酒令是什么?”,谁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从来不喝酒”,谁敢这么说?还有,我们习惯性发一些“知识卡”、“口袋书”等等,每人一份,我告诉你,没有几个把它带在身上,这些东西都在用来插门缝、垫桌角。

  我讲这些其实是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应反思我们在强行理论灌输和背记知识上存在的认识误区,这些工作要做,但要搞清楚它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结合实际去做,创新去做,以人为本的做,要让被教育者带着兴趣、真情去做。我这里提个途径——“读书解疑”。绝大多数官兵是喜好学习的,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愿学理论、听理论的东西,不是理论本身不好,而是方式方法不对路子,没抓好“基”和“源”,很多战士的文化层次并不高,他们对理论的认知、理解能力达不到,你跟他讲科学发展观创新理论,就算你讲得天花乱坠,他也是雾里看花,就像给一个从没出过门的大山里的孩子讲大上海怎么繁华、怎么现代化。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为什么现在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年青人,一进城就迷失方向,很多还走上歧途,看看那些做娼妓的女子、长发染色的少年,你就知道他们其实不懂流行时尚,更不懂现代社会。我在想,我们国家搞“四个现代化”,还应再加上“五化”,那就是政治现代化。而抓基础性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只有把这个基础打好了,理论的、现代化的东西才进得来,形成大见识。人如果有大见识,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就像学划船,应该先学会游泳,最好是还会潜水,船翻了也不怕,波浪也不怕。现在讲创建学习型军营,要真正把读书活动搞起来,把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引领和带动官兵读些经典名著、读些人文哲学、读些历史尤其是党史、军队史,把战士在学习中的疑惑解答好,这比纯粹的不管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进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背记效果要好得多。今年,我们场站搞了一个“三读”活动,叫“阅读月读悦读”,方案发下去,官兵很踊跃,网上有专栏,从苏州市图书馆拷贝400G的电子书和影像资料,应有尽有;场站图书馆的图书全部在基层流动,书香会、阅读节、回顾经典、兴趣小组搞得有声有色,还为每名干部办了苏州市图书馆的阅读卡。官兵学习的兴趣培养起来了,阅读层次提升了,这个时候,再抓理论灌输,结合解疑释惑,官兵对理论的接受、认知水平也就高了。

三、变“心理教育”为“快乐教育”

  从严格意义上说,搞心理教育尤其是心理测试、心理疏导是要有一定资格、水平和能力的,也就是应该由具有心理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来做。综观当前基层政工干部,有这方面专业技能的非常少,拿我们场站来说,现在一个都没有(卫生队有一个女心理医生,刚毕业两年,并且没有什么仪器设备,除了有一些量表)。基层政工干部只在大学或者指导员预提班接触过这门课程,平时有兴趣的、用心点的人最多买些这方面的书看看,然后搞教育的时候照本宣科、按图索骥,赶鸭子上架,也就是讲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胆汁质、多血质,军人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等等。别说处理战士心理问题了,就是发现、判断心理问题的能力都较难。你说,你教的那些东西,跟把心理书籍扔给战士自学有什么区别?这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心理教育?我的看法是,变心理教育为快乐教育。心理教育的本身意义就是让人心理健康,做一个快乐、乐观向上的人。我们所掌握的那些心理知识,加上对快乐的理解感悟,然后应用于教育中,这就很有操作性,也很容易做到,官兵也乐于接受。怎么搞快乐教育呢?我总结为“三个一”:

叫响一句口号:“以连为家、快乐工作”。要倡导快乐工作的氛围,教育和引导官兵建过硬连、当可爱兵、做快乐人。我在警卫连当指导员的时候,深感警卫战士的苦和累,并且大家感到当警卫没出息,我提倡快乐工作,就是要让每个战士有“爱在警卫、美在警卫、乐在警卫”的激情和豪迈。

实现一种途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当基层主官,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所属官兵的快乐之上,先战士之忧而忧,后战士之乐而乐。要想方设法让战士动起来、乐起来,教育是一方面,还要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带动,比如,我当指导员时,放电影,找来两块白床单缝起来,挂在连队外的墙上,找机关借来投影仪,音响搬到室外,每周两次,买的都是最新的大片,就这么放,很有看露天电影的感觉,每次一到放电影战士们都很兴奋;还有种菜,本是个枯燥的事,我们连队的菜地挺大,但不规则,边上还有口鱼塘,我就把菜地叫人重新翻了,整成中国地图的形状,分成32块,以省份命名,寓意革命战士来自五湖四海,团结一心在连队。省与省之间用青砖铺成迂回小路,官兵自由组合到各“省”种上菜,很是好看,战士们管除草不叫除草,叫“打黄扫非”;管施肥不叫施肥,叫“教书(浇蔬)育人(菜长熟了自己吃嘛,养育了官兵)”……等到菜长大了,给战士们拍个照寄回家里,尤其是城市兵,很有成就感。还有鱼塘里有个土包,战士们在上面插上中国台湾的牌子,系上个中国结,告诉战士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国家还未统一,使命艰巨。我还在菜园边搞了个休闲广场,用别的连队拆建下来的青石板搭几个桌子,用青砖铺几条幽道,平时棋牌就挂在大树上,活干累了、闲时随时可以下棋、打牌,比在连队棋牌室的人多多了,战士们感到很快乐。我这里举这几个例子,只是说明一点,能让战士快乐的事其实很多,但不应拘泥于传统,因为快乐在行动中得到,并保存在继续中。

追求一个目标:“让每个战士每天晚上带着微笑入睡”。我在基层当指导员时,有两种情况不训人:一是吃饭前不训人,让战士吃一个安心饭。有一次双休日,中午吃饭前集合站出,我发现两个老兵剃了个光头,这是条令不允许的,再说站岗执勤也影响形象,我本想训训他们,但想想自己给自己定的规矩,还是没这么做,开玩笑说了句:“****,你们是不是没钱买洗发水了?没有,我送你一瓶”,战士们听了一笑,也知道了我的用意,以后就没有人再剃光头了。二是睡觉前不训人,让战士睡一个安稳觉。当然光不训人是不行的,还要找些乐子,比如新闻联播后轮流叫战士讲个故事笑话、猜个迷语;点名时表扬好人好事、唱首好听的歌曲。就算谁犯了错误,能不公开批评的尽量不公开批评,面对面跟战士析错误、论危害、讲道理,战士是听得进的,也是会真心改正的。还有,我有一个观点:不怕战士犯错误,就怕战士没追求。

四、变“管人抓事”为“育人谋事”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我发觉我们现在的管理教育的出发点搞偏了,就是把人想得坏,把事想得好。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战士在部队呆的时间越久,对部队管理教育的认同感往往越低。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把人想坏、把事想美。这也是我们社会的通病,你看现代社会里,城市高楼越来越多,但人与人之间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居民楼里安装了电子眼、防盗门、防护栏,坏人不容易进来,可是家里的主人却好象被关进了监狱。拿教育来说,在一个兵的军旅生涯里,我们的教育其实是越搞越退化。你看,刚进军营时,搞的是性质宗旨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军队使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尊干爱兵等等,都是重“染红”的。越到后来,搞四个正确对待教育、反对“三个不正当”和“六种不良现象”教育,快退伍了,搞“站好最后一班岗”教育,要在岗在位哦,别失职失责;搞“团结友爱”教育,战友之间能“握手”不要“握拳”,别打架哦;搞“文明返乡”教育,在回家路上老老实实的,别惹是生非哦……都是防“褪色”的,你不觉得这是教育在退化吗?

  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在着力点上往往导向两极:一是高而空。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在思想和道德上追求虚无缥缈的纯而又纯;在政治态度上,没完没了地统一口头上的认识。我们的许多教育往往是从提高认识始,又到认识提高了止。二是低格调。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预防式教育、许愿式规劝、看住式管理,实现目标就是在我这儿不出事就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育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是点火种!很多人却忘记了、抛弃了。我们常说,教育是务虚的工作,其实教育本身不虚,只是有的人把它做虚了。为什么会虚?因为着力点出了偏差。

  要纠正这个着力点,我的看法是把人想美,做最好的培育;把事想丑,做最坏的打算。只有把人想美,才有资格谈爱兵,才有资格谈“基层至上、士兵第一”,才有资格谈以人为本,才能真正站在战士的角度考虑问题,以真心换得真情;才会在战士身陷迷茫时稳稳拉住,扶上马、送一程;才会在战士犯错误时不是处处防备而是真诚引领。我这里尤其需要讲一下关于新兵的心理问题,实事求是讲,现在的新兵心理问题是较以往多了,但一定要分清思想和心理问题,要讲科学,不能盲目定性,尤其不能工作乱做一通,动不动就往102医院送,那个地方是去不得的,去了基本上就回不来了,会误了战士一生,这样的教训在我们身边是有的。还有,思想工作骨干,现在很多人甚至领导热衷于一个词:眼线。就是当作眼线来使,这就站在了工作对象的对立面,怎么能掌握真实思想情况?“三知”工作又怎么能深得下去?我们还有的单位,为了管住人,把人处处想“坏”,比如把战士的工资卡集中管理,一个月就发100块,美其名曰替战士理财,实则是怕不正当消费发生问题。再说把事想丑,做最坏的打算。对很多问题,我们很多干部是不敢去想的,比如发生激情犯罪怎么办?发生自杀问题怎么办?发生军民纠纷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我想大多都没去想过。中国有句古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对应我刚才讲的话,就是只有把事情想丑,并做最坏打算,才会凡事则预,才会深于忧患,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做最好的防范和最从容的应对。

五、变“六个环节”为“六个细节”

《思想政治教育大纲》里明确了开展教育的六个环节:计划、准备、授课、讨论、活动、总结。怎样落实这六个环节,还得关注每个细节。

1、计划——计什么?怎么划?我讲个问题,就是有的单位把现实思想教育做成年度计划,课题细化到每月。现实思想教育怎么能做“计划”呢?难度官兵的现实思想动态是你能“计划”出来的?并且一做就是一年,这不扯淡吗!现实思想教育是什么?有什么问题搞什么教育,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搞教育。就算要做,也只能是“意见”,根据单位特点、形势任务变化和由此可能引发的思想问题做,旅团级单位做个季度或阶段现实思想教育意见(党委议教每两月一次),基层根据这个意见,结合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确立自己的课题。还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要尽量保持月份平衡,不能前半月一课不搞,都压到后半月,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没体现“计划”性。

2、准备——要备课,先备人。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搞教育要感动战士,首先得感动自己。你自己讲的东西,自己首先要信。很多干部都说现在的兵难带,首先要看是不是对兵研究得透,有时侯,不是兵难捉摸,而是你欠琢磨;不是兵没想到,而是你没看到。最近抓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抓得比较厉害,连续发文电,反复提要求,领导上大课,集中抓学习,这些都对,但我觉得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如何直面“道德的灰色崇拜”?“犀利哥”他觉得就是帅,凤姐他觉得就是酷,快男超女他就是“粉”,粉丝是没有道德感的,只要粉上了,就不顾一切;还有对权力财富的向往,对一夜成名的渴望,等等,这些东西占据了官兵头脑,高尚的东西就进不来,高尚的东西,如果没有,对一个人的操行是一种伤害。现在很多人为什么“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因为他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价值观出了问题,意识形态肯定好不了。理论文化是化人的,化人首先得化心,如果能把我们所要阐述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连,把我们历来看作高深枯燥的理论内容变为与老百姓生活丝丝相扣的内容,如春风化雨,沁人心田,或许这正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的最高目标。

3、授课——要降雨,得有云。前面看到宣扬某个团级单位关于教育做法的文章,里面写到一个观点叫“见缝插针”,说的是单位战训任务重,官兵难聚合,于是就提前录好大课教育录像,一有时间就见缝插针,通过闭路电视向基层播放,对这种经验做法我不能苟同。搞教育有时像人工降雨,地上有了汗情,需要人工降雨,但得有云,天上没有云,你一炮打上去,雨水是下不来的,搞教育得把握好时机,时机没到就得等,或者创造条件,但不能匆忙上阵,更不能随时上阵。

4、活动——重在形,贵在行。就是配合活动的形式要鲜活,但要切实可行,要落实得了,不能不切实际瞎乱想,安排太满做不了,写入方案却办不到。比如,邀请地方专家教授来部队讲课、到地方知名企业参观见学,想法是好的,但邀什么专家教授?去哪里参观?什么时候搞?能不能搞?都不知道,也没联系,却写在了方案里,最后搞不了,这种玩笑不能开,说到底,这是工作作风问题。

5、讨论——巧设问,适当引。记得我在当指导员时,机关通知组织官兵集中学习《中青报》一篇叫“大爱无痕”的文章,写的是孟二东教授的事迹。学习本身没什么,但布置的那个讨论题把我雷倒了,“怎样做一个大爱无痕的人?”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太宇宙、太神马,你叫官兵怎么讨论?你叫干部班长怎么引导总结?看看基层现在的很多讨论,为什么往往造成“启而不发、问而不答、导而不行”的尴尬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会巧妙设问。我认为,比回答问题更难的是提出问题。大家看央视《面对面》、《高端访问》节目,为什么节目好看?因为主持人会问!梁晓声曾说过:“记者提问就像护士抽血,你血管扎不准,就是扎得浑身是孔,也抽不出一滴血来。”布置教育讨论题也是这样,如何设问?我觉得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能吸引各个文化层次的官兵参加到讨论中来,使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表看法,广泛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二是讨论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遇到且是官兵普遍关注的问题;三是突破思想表层,在官兵心灵深处打下烙印的思考性问题,对巩固教育内容、提高官兵思想觉悟有帮助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我到基层检查,有个连队在学习“两会”精神后布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从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你看到了什么?”这个设问就很好,思维没有定势,谈的范围可宽可泛,我仔细看了他们的班排发言,都谈得很有见地。有一个战士还写了首诗,“旧时沟坷路,阴雨不得过;十米大街道,半月小江河;硬化通公交,惠农好政策;偶有喇叭响,小叔自家车。”写得多好,我是没这水平,只有欣赏拜读。

6、总结——去粉饰,勿卖弄。新《大纲》里对“总结”环节是这样要求的:“讲评教育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巩固深化教育效果”。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机关,眼睛盯着的就是第二句话:总结推广经验。今年的主题教育刚刚搞,有的单位试点经验做法就刊发出来了,我不是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真实性,而是觉得那标题创意、构思精巧、精于工整、排比对称的文字里,看似文采飞扬,总给人有以讹化讹的文字游戏的感觉,人为做作的痕迹过于明显。毛主席老人家说,搞工作贵在总结经验。总结固然重要,但应该是做过之后真正经验的总结,不是虚的,更不是假的,不能为了总结而去总结。宣扬先进典型也如是。去年一个被评为“践行核心价值观十佳标兵”的干部对我说,我没有宣扬的那好,发觉我都不是我自己了。他住在部队家属区,为了接改装连续4天在库房加班加点,加班晚了怕回家影响老婆孩子,就睡在库房里,可材料里却偏偏写成25天日夜奋战、忘回家门,他说搞得我都“不识人间烟火”了,感到压力很大。他说这话是真诚的,我倒佩服。

六、变“为教而教”为“生动鲜活”

  现在基层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也就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教育任务。我给大家举几个我搞教育的例子。

  我当指导员时,有一次休息日带着战士爬部队边上的穹窿山,经过一个山坡时,有一个坟墓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墓志铭: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一句佛语。我看了,一语惊心,醍湖灌顶,立马停下脚步,把战士都叫过来,现场讲了一课,题目叫“死者感悟,生者觉悟”。从生与死、得与失、名与利、情与爱等人生课题讲开去,最后让战士感悟一下‘人死’,把这段碑刻文字视为对生活的忠告,从而把别人的感悟变为自己的觉悟。回到连队,我趁热打铁,从书柜里找来钱穆的《人生十课》、蔡多文将军的《人生悟语》等书籍,推荐给大家阅读。过后又在连队组织了一次“珍视生命、珍爱青春、珍惜军旅”为题的演讲比赛,官兵踊跃参加,效果不错。

  还有一次,我们连队一名江西抚州的士官在送学司机结业后,本来归队就外调其他单位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他跑了,原因是一个女子缠上了他,非得拽着他私奔,没法,魔鬼的引诱胜过上帝的召唤,最后处分并作提前退伍处理。我去送的,到他家的时候,我大吃一惊,他家真是穷啊,住的是土屋,连厕所都是跟猪圈在一起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劲的流泪,我走的时候,他父母送我一袋炒熟的黄豆。我没有吃,因为我想到他父母的眼泪就咽不下。回到连队,我一直留着这袋黄豆视为开展“孝心教育”的活教材,当然,也跟他们讲我的故事,我父亲早几年去逝,子欲孝而亲不待,人生之大憾。从那以后,我发现给父母写信、定期打电话的战士多了,津贴费也省下来,过年过节寄回家去。

  我想,大家都有很多“成功的一课”,有机会都应该拿出来交流,互相学习。我讲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点:只要你留心用心,处处是生动课堂,事事是鲜活教材。

七、变“人人相‘被’”为“心心相映”

  讲到落实“三知”工作,曾有一个战士这样对我说:我感觉我是在“被”谈心……想想这话也有他的理。作为基层主官,你要落实“三知”工作,其中规定主官每月要找所属官兵谈一次心,这是一项制度,是要记录在《兵情档案》上的,你要落实就要找人谈吧,战士就觉得每个月都要“被”这么一下。引伸一点说,还有“被”教育、“被”学习、“被”典型,尤其是“被”监视,现在很多部队在显眼的地方都装了探头,监视器设在领导办公室,领导坐在办公室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状况,领导在会上还说: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部队,不是为了监视官兵。如果你去杭州笕桥场站外场看过,你会感觉更斜乎,他们居然在每辆汽车的驾驶室前顶上装个摄像头,对在驾驶员,我看到驾驶员在里面摸个鼻子都一清二楚,真是可怕。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训导主任,他喜欢上课的时候,通过各个教室的后门窗户观察学生的动向。后来,有个大胆的同学把窗户用报纸封上,那一天大家都过得很开心。报纸不断被老师勒令撕掉,又不断被人贴上,老师也就没办法了。可是,不久我们发现训导主任还是能够准确无误地抓住吃零售的可怜鬼。原来,后门的窗户下有个小洞,训导主任的一只眼睛可以顺畅地观察我们。后来,有人在那个小孔上抹了大剂量效果显著的清凉油。一天,训导主任跑到我们班大吼道“谁干的,到底谁干的?”这时我注意到,他的右眼又红又肿,因为疼痛一眨一眨的。从此,没有人再从后面监视我们了。直到现在,我还佩服那个机智勇敢的同学,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我估计训导主任右眼遭受重创的同时一定意识到了两个问题:其一,从背后监视学生是不得人心的;其二,不要把人逼急了。还有一点,他可能至今还没意识到,我们虽小,但也是人,需要人的基本尊严,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尽管最后一点,当是的我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是我知道我不喜欢被人从背后盯着,哪怕她是个漂亮的姑娘。现在,我们的精神状况有时是不能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的,很多时候,我们被技术压得精神委顿。大家看,在中国历史上,越没有自我空间,人就越虚伪,当官的越残暴专制。

  怎么把战士从“活在‘被’的世界里”拉出来?我想,应与战士惺惺相惜,战士才会与你心心相映。这其中自然有方式方法的问题,但首先是人品修养,这是我们政工干部的名片。政治工作要真正发挥威力,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感化。政工干部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被”认同者,你所讲授的东西群众接受不接受,不仅仅是对“授课”水平的检验认同,更是对教育者人品人格的一个综合评判。只有把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工作切实树立权威、发挥实效,切实内聚于魂、外化于行。如果“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昭昭”,就会永远“被”下去,直到“被”官兵所抛弃。

八、变“禁令约束”为“正面引领”

  现在部队的管理教育,禁止约束的东西很多,比如政治纪律十不准、行政管理十不得、八种场所不准去、五种人不交往、保密令“十不”、“三不一禁止”……等等,都是明令禁止、坚决反对的。作为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人民军队,确立官兵的行为底线,这是必要的。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应注重正面教育引领。思想运作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你想得越多的事,对你的吸引力越大。有一个苏州女人对我说,她在上大学时曾发誓:我决不嫁外地人,我决不嫁军人,我决不在28岁前嫁人,而事实呢?这三样她都做了,这个女人就是我老婆。你可曾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忘掉这件事。”然后果然忘掉了?你的心里一直努力做到遗忘,但它实际做到的却是记住那件事,比你说“我要记住那件事”的效果还好。如果你对你的小孩说:“别从凳子上摔下来”,事实上,你等于是在帮助他从凳子上摔下来。你看中国足球,教练对守门员大喊“小心,别漏了!”,结果,漏了,球进了;外国教练怎么喊?“杰克,扑住它”,结果,没进,扑住了。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反对的东西越多,人的思想越禁锢;束缚的东西越多,人的精神越颓废;管控的东西越多,人的才智越无能;压迫的东西越多,人的反抗越强烈……是不是我们缺乏创新精神也与受“禁令约束”太多有关呢?而正面引领就不一样,它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以人为本精神,具体讲,我总结为“七多七少”:多倡导鼓励,少禁令束缚;多赞扬肯定,少批评反对;多激发启迪,少封闭指责;多引领指点,少枉然定性;多设计目标,少阻拦挡道;多尊重帮扶,少侵犯漠视;多宽厚包容,少打压训斥。

  我当指导员时,在连队大厅的仪容镜上用彩胶纸贴了这么一句话:“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后来我发觉战士照镜子时都是微笑着的。连队楼前的草坪总有人抄近路在上面踩,我在边上竖一块牌子:“你走了近路,就远离了文明。”结果踩踏依旧,后来我把牌子拔了,带着战士把踩踏得不长草的地方种上花,从此花开灿烂。还比如,战士身上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诸如衣服好几天不洗、乱扔烟头、打电话找父母要钱……教育搞了,也抓了,但效果不好,后来发动战士写出自己身上的好习惯,收上来一综合,有了“二十种好习惯”,我把它制成塑封卡片,每个战士发一张,大家相互对照,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很多不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就改了。

  现在的教育中,出现“禁令约束”最多的就是法纪教育,如“六种不良现象”,这个总结提法其实是很好的、是正面的,为什么不提“六种禁止行为”?这就给我们搞教育提供了一个正面回应的空间。而现在很多人却是不释疑、不解答、更不正面回应,而是拿“六种不良现象”当“禁令”来开展预防式教育,出了这方面问题,就当“条令”来处理对待。我觉得,应该把这“六种不良现象”一一讲清楚,比如“违规开车”,建议大家不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后果?会给他人都来什么影响?用科学实验数据说明,在侥幸心理下事故发生概率增加40倍……然后让官兵自己去思辩、作决定。就像医生告诉患者:建议你最好在饭前吃药,建议你吃多少,建议你最好忌烟酒,等等,一般来说,患者都是遵照做的。

九、变“漠视轻看”为“真诚尊重”

  我最不爱听到这么一些话:“四条腿的鸡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哪里找不到?”“部队没别的,就是不缺人”、“少了谁,地球都能转”……这些话,下意识地暴露了一个本质,那就是从骨子里根本不尊重人,认为人的价值可替代性非常强。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对人总是漠视轻看,这是带不好队伍的,更抓不好教育。缺乏真诚,才去倚仗空洞的说教。曾国藩先生曾经给“诚”下过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故“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在内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因此,真诚的心性就像阳光雨露般,能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思想理论工作者做人与作文都要饱含真诚之心——说真话,讲真理,言为心声,实事求是。

  再讲尊重。我谈两个观点:一,士兵总是最乐于服从最尊重士兵的长官;二,战士教会我们的其实比我们教会战士的要多得多。懂得这两点,就有资格谈尊重。尊重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尊重战士的权利、尊重战士的隐私、尊重官兵的民族习惯等等。但我觉得,最大的尊重是要懂得宽厚包容。对战士特别需要包容,包容他们的个性特点,甚至不足。不能把他们身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偏。领导看干部也应这样,不要把特点当缺点,把办事较真视为“故意添乱”,把不善交际视为“自命清高”,把说话直爽视为“孤傲狂妄”。只有这样,才不会“泼脏水连孩子也倒掉”,让一眚掩大德,因小疵而拒绝人才的全部才气。对于有些问题缺点的人,宽厚包容还有一层意思:必须至察,但不要至究。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可以至察,但不可至究。不至察,可能没有知人之明;如果至究,也许你眼皮底下没有可用之人,也没有一个好人。要有至察之明,更要有容人之量。

十、变“传帮带教”为“预见担当”。

  当前,我们一些机关干部包括领导,一说为基层服务,就是指导,就是帮带,就是传经送宝,就是解决问题。这是不是服务呢?是服务,我们今天讲“领导就是服务”,不能仅仅以为领导的服务就是抓好管理教育、搞好生活保障、弄好传帮带教,就是排列好人员层次结构、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带领官兵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这些都是职责面上的。更高更深层次的:前瞻和预见,是领导者提供的最大服务。这种前瞻与预见从来不全神贯注于前方的亮点、奖励、表彰、喝彩,而是全神贯注于前方可能出现的风暴、冰山、悬崖、沟坎,以及风暴与冰山、悬崖与沟坎之后还有的绚丽与灿烂。唯此,领导者才能在心理准备、组织准备和力量准备之上,产生大眼光,生成大境界。说白了,就是要想基层想不到的、看基层看不到的、办基层办不了的。说到指导基层,我想起《刘亚洲战略文集》里讲到的一个故事,说是罗瑞卿当总长的时候,到广州军区检查工作,来到一个海岛上,最后评判下来,所有单位,就这个小岛上工作做得好,罗总长遂命广州军区总结经验。总结来总结去,得出一个说法:该小岛不通电话,机关无法对其进行指导。刘亚洲政委在书中提了个看法“少下基层就是爱”,我觉得这还不够,尤其不能乱指导。我打一个比喻:基层就是一棵树,没事你不要老去摇晃它。摇多了,树会长不直,甚至会摇死。尊重生长规律,适当的修剪、浇肥即可,其它的事交给大自然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43706b7e21af45b307a802.html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十变十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