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一刀切对“一窝蜂”与“一刀切”两种教育现象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07 03:3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政策一刀切【对“一窝蜂”与“一刀切”两种教育现象的反思】

在我们周围,一窝蜂和一刀切的现象为数不少:某市一刀切,要求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于是各所中小学一窝蜂地找特色,艺术特色、环保特色、交通特色、心理特色等等纷纷涌现,以至于没有特色的学校反到成为了一种特色。某学校为了高举“科研兴学”的大旗,要求教师人人搞课题,个个写随笔,天天读专著,以至于老师一窝蜂地把精力集中于写论文、搞科研、参与论坛、获取个人荣誉上,可是这样经过了几年,老师们还是没有品尝到教育科研的幸福。某地区的一些学校加入了×××实验学校,某权威人物认为这是当地领导推动的成果,在社会媒体上加以表扬,于是乎某些领导纷纷心领神会,要求该地区其他学校也要加入该学术团体……我们不是常常听到过这样的新闻吗?某地一刀切要求小学生向路过的车辆行队礼,以此来降低交通事故;某地一刀切杜绝成年教师向异性学生单独补课,防止个别教师的不轨行为……

在这样反常的表象之下,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要知道,“一窝蜂”是效率低下的表征,“一刀切”是管理霸权的表现。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的原理,产量的增加会引起效益的降低。例如,某所学校第一批加入了教育科研的行列,成为当地科研办学的一个典型,该校在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形成了丝绸文化的办学特色,走出了著名的特级教师,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其他学校看到这样丰厚的“利润”,一窝蜂跟进,结果因为参与的团队太多,许多学校很难争取到市局有限的科研资源,而且老师们也由开始的兴奋好奇进入了消极倦怠的心理阶段,其效益显然是不如那所“先吃河豚”的学校了。

一窝蜂地跟进,往往会造成“成本流失”“资金坏死”。而一刀切,表面上看来达到了相对的公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管理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暴露出了做事缺乏弹性、摒弃智慧,拒绝精细的弊端。教育工作,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伦理和情感的“合成”,一刀切是与教育本质所违背的。

可是我们的一些 __门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呢?依笔者看,领导者之所以痴迷“一刀切”,是源于官僚主义的办事作风,简单主义的办事态度,近视眼的办事策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关注眼前利益哪顾长远发展,重视表面现象忽视了本质问题。遇到问题总是喜欢挥舞手中的“大刀”:一刀切头,一刀切尾;一刀割去“冒进现象”,一刀切去“后进尾巴”;能够切得下去的切,不能切的视而不见。就在这把“大刀”下,被管理者惊恐不堪,唯恐哪一天成为牺牲品,于是“一窝蜂”地选择也就成了必然,这是一种“官本主义”的思想在作怪。他们既想获得利益,又想不冒风险,于是采用了“跟进”的策略。做事他人“打头”,自己探出半个身子,有利益一窜而上,有危险一缩而退。即使是跟进错误,也能以法不责众而逃之夭夭。于是乎,“一刀切”和“一窝蜂”就结成了“同盟军”。在“一刀切”的指挥下,“一窝蜂”不敢摄其锋芒。偶有僭越者出头,于是一刀切过来,“一窝蜂”纷纷退之一隅。反之,等到“一窝蜂”形成了气候,“一刀切”也不能自伤“刀锋”,只能避重就轻比划几下……表面看来,“一刀切”占尽优势,其实也不尽然,往往是“一刀切”统一了“一窝蜂”,反过来“一窝蜂”也决定着“一刀切”的方向和力度。于是乎一会儿你占了上风,一会儿我有了优势,在表面的推来换去之中,是思想的身不由己和权力的曲于委蛇,从而丧失了教育的理性和智慧。

管理者不要因为自身的官帽一刀切去了教育的理性,不要因为工作的方便而一刀切去了教育的艺术性,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而一刀切去了教育的主动性,不要因为一时的好恶而一刀切去了教育的多样性……

被管理者不要因为权威的压力而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反作用力,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而丧失了学生的权利,不要因为盲从上级而丧失了自己思想的自由,不要因为崇拜权力而漠视了教育的理性……

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告别“刀”的简单和“蜂”的忙碌,才能有“花”的芬芳和“蜂”的自由。

(:江苏吴江盛泽实验小学)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1f8af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2.html

《中国政策一刀切对“一窝蜂”与“一刀切”两种教育现象的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