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8 05:0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贸易及其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作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必将是粮食流通模式的大改变,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大发展。

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由于其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因而物流产业被看成是新的可以挖掘的利润源。尽管粮食物流业比其它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粮食是一种大宗特殊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数量大、牵涉面广、费用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奠定了它在现代物流业中的特殊地位。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才有助于整个物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够使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降低,总效率及总效益提高。

(二)选题内容与思路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型。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概念,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一体化管理,成本、效率、服务是其宗旨。物流作为一种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效益、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消费者对服务满意度的、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必然要重视物流现代化。同样,今天的粮食产业更急切呼唤现代粮食物流。

二、 粮食物流概述

(一)粮食物流的含义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流通完整体系。现代粮食物流要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全环节相关的运输、仓储、库存、包装、装卸、配送实施一体化高效规范管理,利用现代技术装备的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各环节的信息服务,追求“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及时供货”、“完美定货”、“协同配送”等,实现粮食物流全环节安全、经济、高效。粮食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二)中国粮食物流现状的量化分析

建国以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仓储设施不断取得进展。1980年之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1990年后中央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三批国债资金,投资建设一大批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明显缩小了同世界发达国家粮食流通设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为近年来建国以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仓储设施不断取得进展。1980年之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1990年后中央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三批国债资金,投资建设一大批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明显缩了同世界发达国家粮食流通设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建立合理的粮食物流体系

在粮食物流系统中实行集装箱运输是可行的,而且粮食集装箱运输的前景广阔。但是,这并不代表要用集装箱运输完全取代现有的粮食包粮流通和散粮流通。目前我国包粮流通应用广泛,废弃包粮流通方式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并且部分交通落后地区也无法废弃包粮流通方式;在我国散粮流通已经提倡20多年,但是一直徘徊在10%左右,因国家财力有限,与发达国家散粮流通系统相比,距离甚远;并且我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我国建立合理的粮食物流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在合理利用包粮流通系统、发展散粮流通系统的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的集装箱运输,形成三者互补的、合理的粮食物流系统。

三、我国粮食物流SWOT分析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优势

1、粮食物流的现代化设施和设备建设初具规模

我国现代化的粮仓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目前共有6万多个粮仓,其中大约3万个仍在从事粮食流通工作,仓容高达29364万吨,有效仓容达到24706万吨;所需使用的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体系健全,布局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粮食加工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高,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已成长为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2、粮食储存的技术和手段获得突破

我国的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粮食储存的技术标准,许多粮食储存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和粮仓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建设了一批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能力的大中型粮仓。

3、粮食运输能力大增

在我国的粮食运输中,铁路运输占了粮食总运量的一半,500公里以上的铁路运输能力在2003年超过了1亿吨。公路运输占了粮食总运量的三成,年公路粮食运量达到1.1亿~1.2亿吨。水路运输占粮食总运量的二成,在1998—2002年,粮食装船出港为1999万~2966万吨,入港为1816万~2599万吨,内河粮食运输为300万吨。集装箱运输粮食目前所占比例不大,但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4、粮食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粮食加工向专业化和综合利用方向转变。例如,稻米加工在营养强化、配置加工、调质、增黏、增香方面的水平比过去明显提高;小麦加工能够生产高等级的专用粉和多种变性淀粉;综合利用产品如米糠产品、高蛋白米粉等越来越多。

5、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粮食仓储管理体系

国家粮食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粮食仓储的技术规程和规定,指导我国新型仓库和相关技术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协作,改善了粮食运输的信息收集、合理调度、安全保障、散装运输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

(二)我国粮食物流的劣势

1、现代粮食物流的观念有待建立

许多从业人员把粮食物流仅仅看成是粮食的储运和装卸等作业,没有认识到粮食的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和品种流向也属于粮食物流,结果是只重视粮食物流的业务表现形式,忽视了粮食物流的前提和基础。即使是在粮食物流的业务表现上,也只重视单个企业的盈利和合理运作,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

2、粮食物流的设施设备总体落后

主要表现在粮仓仓容不足,储运设施设备低效,机械化、自动化输送水平较低粮食在物流过程中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利润少。

3、粮食物流技术存在瓶颈

我国的粮食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技术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瓶颈。例如,粮食运输缺乏先进的计量输送设备、散粮接卸设施、专用运输工具;粮食仓储缺乏计算机管理手段、先进的品质检测方式和生态储粮式粮食加工缺乏粮油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信息建设缺乏适应具体操作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

4、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我国在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有:粮食部门只能在本系统内部的粮源组织和其他一些环节进行协调,对系统外部的环节如铁路、交通等则无能为力;粮食物流的规章制度与市场经济现实状况严重脱节;粮食流通市各自为政,粮食无序流动严重;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管理,等等

5、观念落后,缺乏物流意识

虽然有关部门对粮食物流高度重视,但人们对粮食物流涵义的理解普遍比较模糊,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只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等环节,而没有扩大到粮食的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品种流向的确定、收购商品粮食的摆布、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以及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环节。在粮食运输环节也只是从本企业的角度衡量运输的合理性,没有顾及宏观上的资源利用,致使粮食物流中存在大量的迂回运输重复运输。

6、农业科技滞后,专业人才匮乏

粮食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粮食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全国粮食物流行业普遍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过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黑龙江省由于农业科研发展相对滞后,重大科技储备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稳,科研和推广人员流失严重。传统粮食企业员工素质较低,粮食产品包装和加工工艺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

(三)我国粮食物流的机会

1、市场空间广阔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粮食现代物流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资金来源以及发展需求。尤其我国是粮食大省,这些粮食除了农民自用以外,大部分都将要变成商品,形成巨大的粮食物流。

2、政府日益重视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002年的国家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粮食市场化,客观上提出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要求。政府承担起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的职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合理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管理和引导粮食物流向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制定了粮食物流的长远发展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管理粮食物流的发展;向全社会免费提供粮食物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指导;成立专门性的调控机构负责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种粮食物的组织和运行;协调与论证粮食库、厂的选址和建设,合理规划粮食的品种流向等。

3、加入WTO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从短期看,加入WTO,克服贸易壁垒的费用下降,推动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从长期看,物流业的本身又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的影响,并加速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

(四)我国粮食物流的威胁

1、加入WTO给我国粮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粮食产品“卖难”的问题会进一步加重,国外物流企业已经进入我们的物流市场。他们在资金、人才、技术经验、客户群体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对现代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不足

老企业较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相当多的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

3、政策扶持力度小

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体制的配合。从国家法律制度到省市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都需要统一协调但我国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企业产权制度等方面,并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需要。管理模式条块分割,各市区之间地区保护现象严重,阻碍了物流的统一规模化发展。

4、粮食物流宏观调控市场化机制不足

粮食物流管理仍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一些规则,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管理办法缺乏市场化机制制约了粮食流通的发展。如粮食流通还在执行《粮食调运管理规则》和《粮食运输管理办法》等一些老办法,没有结合当前粮食流通的客观实际及时进行修改、补充。没有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不合理的粮食网点布局进行撤并和有效的组合;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和提供信息服务,使粮食物流分散而低效率,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5、粮食物流节点上不完善

物流节点是指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对周围联系的密切程度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点,主要包括物流集聚区、物流基地、综合物流中心、综合物流配送节点、专业物流节点,目前这方面的主要问题主要指各类节点一则总体上建设不足,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网络一体化格局;二则各地区建设规模不同,规模大者粮食流通能力过剩,规模小者流通能力不足,因此存在相互协调配合的硬性障碍;三则降低流通成本作用不明显,目前发生的流通费用已占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

四、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一)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因素

1、运输问题仍然是制约现代粮食流通的瓶颈

粮食的公路运输占粮食运输总量的60%,铁路运输占粮食运输总量的30%,水陆运输量约占粮食运输总量的10%。铁路运输担负绝大部分500公里以上距离的粮食陆路运输,东北地区铁路散运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而运达其他地区的铁路运输仍以包粮为主。粮食汽车运输以短途包装运输为主。在铁路运力紧张的情况下,水运的比例将逐步提高。

2、设施设备的落后阻碍现代粮食物流的的发展

物流设施的不完备制约了粮食物流的发展我国粮库的仓型以平房仓为主,其仓容占总仓容的86.9%。目前,只有一些有浅圆仓或立筒仓的粮库才配有火车、汽车装卸粮装置,而对于以平房仓为主要仓型的粮库来说,只是达到了散储,无法进行散运。随着我国“四散”工作的逐步开展,对于大多数只有平房仓的粮库来说,由于缺少散粮装卸设施,还无法满足以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散粮的装卸车作业

3、粮食企业的观念需要更新

增加投入,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有二,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而这两类风险的弱化都要依赖于资金的投入,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基础异常薄弱的农情,应该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对于投入来源而言,目前至少应该包含三条主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社会资本流入,三则农民自已投入,而且,社会资本流入应该成为未来投入主流,因为受资本逐利天性趋使,社会资本能使粮食生产效率达到最优,同时也是为政府财政减负的有效对策和粮食生产获得充足资金的保证,因此,培育与打造社会资本成为粮食生产流入主体地位是“一石多鸟之举”。

提高粮食物流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增加公共品供给。粮食物流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改变物流业的生产函数,意味着粮食物流产业朝着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各环节作业的模式生产与固化经营,最终引起总收益由线性增长偏向于指数增长,在提高物流业整体利润的同时也带动了粮食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然而,粮食物流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只是使上述分析理论结果成为可能,它的实现还要依托于公共品的供给水平,例如,公路、铁路、水路及信息网络建设等都是粮食物流产业的资本品发挥潜能的硬性约束条件。鉴于当前上面述及的公共品供给不足现状,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品供给,为粮食物流乃至整个物流业铺垫良性发展条件。本文认为此种方法在于粮食加工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来取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加工业边际收益大幅度跃升,也不利于行业整体利润蛋糕的作大。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直接拉动边际收益的增加,而且增长方式转变所引起的收益增量额将大于投机所带来的增量值,显然,这对于粮食加工业具有强劲的吸引力,由此牵引着厂商主动放弃不良观念。

按一体化要求强化粮食物流节点的整体建设。第一,粮食物流节点要按全国粮食物流网络布局来首先确定节点功能,其次构化作业辐射半径,在此基础上确定节点的建设规模;第二,排除省际之间的保护主义制度性障碍,尤其是要防止相互掣肘问题的演生,按上下游内部关系区化粮食物流作业领域,相互建立起纽带关联;第三,按一体化要求来规划区域具体的二级、三级等细化节点;第四,各类各级节点建设虽然应该按照先重点后次要的原则进行非均衡建设,但是这种非均衡程度要保持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短期内实现整体建设水平稳步攀升。

(二)解决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对策

1、加快培育粮食产业链

粮食产业链是指从粮食选种、育种、栽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加工、销售、消费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个环节,粮食物流在粮食产业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连接作用。加快培育粮食产业链:一是在粮食产前要协助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民选种、育种、栽培等技术指导和农资服务工作;二是在粮食产中要协助农技部门为农民提供防治病虫害等农技服务和指导工作,并广开粮食信息渠道,为农民提供粮食行情、信息服务;三是在粮食产后,粮食部门要为农民提供粮食干燥、储藏、运输、加工等粮食流通服务工作。从而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密切粮农关系,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及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粮食物流的发展。

2、加快培育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重点培育、扶持大中型骨干粮食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思路重组现有资源,催生新的物流资源,提高其参与国际内粮食流通的竞争力,增加辐射面,扩大影响力。在小城市、小城镇,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粮食配送中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型粮食批发中心(市场),向配送粮食及其制成品的方向发展。

3、加快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有条件地区、单位应抓紧建立粮食物流信息平台,为粮食企业提供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的市场信息。积极引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网上交易,使粮食在网上实现无物化流动,进而实现“节时、节费、高效”的目的。

4、加快实施粮食品牌战略

一是粮食企业要树立品牌即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二是粮食主产区不仅要打响成品粮品牌,而且要打响原粮品牌。三是不仅要创立产品品牌,而且要创立粮食物流企业品牌。

5、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大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力度,以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6、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粮食行业要以“四散”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总之,粮食部门内部要按照粮食物流的要求,实现物流业务流程重组。全面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粮食流通企业业务流程,变传统粮食流通企业重视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为现代物流的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同时,粮食物流企业要按照规模化、 专业化的要求,努力提高粮食专业物流的核心竞争力,粮食流通企业要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进而与供应商建立持久的、共赢的物流同盟,不断强化自身的规模化竞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da7aee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6.html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